蘇淑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教學方式已經是教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時代“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現代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模式、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教育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動力,需要學校、家庭等多方力量來共同完成。
一、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呼喚
從21世紀開始,我們的生活就全面邁進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慢慢成為我們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了教育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是實現“以人為本、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理念的時代意義
“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既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時代的主題,因為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只有立德,才能成人。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教育。這個時代賦予了教師特殊的使命。
三、教育信息化,創設新課堂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寫作文是令學生頭疼的事,現在信息技術運用于作文教學中,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有關的文字、圖像、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多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其動筆寫作打下基礎。
(二)直觀教學,易于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學生難以體會的情感,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直觀呈現。信息技術可以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可以讓課本中描述的父愛變成了學生可以直接體會到的父愛,使每個學生都明白自己父親的付出。學生在觀看生動形象的動畫后就能很容易理解文本內容。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體會古詩文的意境美
古詩文語言精練,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氛圍,借助跳動的詩句來表達一種意境,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最難體會的就是古詩文所表達的意境,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把凝練的語言用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示出來,如此教學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助微信群,互動學習
節假日期間,學生可以把自己看書的心得發送到微信群里,互相交流。如看了《傅雷家書》后,有的學生發現傅雷對兒子的教導十分細致,不僅有對學習、演出的指導,還有對生活態度和做人道理的教育;有的學生說,我們應該熱愛祖國,堅持正義,站在人民的一邊,為人民服務。學生通過互相學習拓展了視野,提高了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自從國家提出教育信息化后,教師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并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但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媒體教學和課本內容不能完美結合
1.制作的課件不能準確表達教材內容
例如,在教《岳陽樓記》時,重難點是體會本文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有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卻沒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情懷。雖然找了好多圖片資料,但是效果不佳。
2.多媒體教學時操作不夠熟練
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不斷更新換代,有待于教師掌握和熟練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比如,有些教師在教學中設置的flash動畫聲音和文字不同步,導致課堂效果不佳。在插入視頻鏈接時,換一臺電腦鏈接就需要重新設計,教師若不能考慮到這些因素就會導致課程環節中斷。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
(二)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只重視多媒體呈現的視覺感受,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例如,一位老師上公開課,從開始到結束完全運用多媒體來組織教學,看上去聲情并茂,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但細細揣摩,很多地方卻有生拉硬套之感,似乎完全為展示多媒體教學而設計了這樣一節課。多媒體技術其實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視覺得到了很大滿足,但是應避免學生對應該掌握的知識印象不深刻,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教學中,致力于把“以人為本、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目標,但卻沒能很好地完成這個目標
如,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只重視了人物介紹和時代背景,以及它要表達的內容,卻沒能把人物的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在教學當中。這是信息化時代下教師今后需要改進的。
總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服務,把學生培養成祖國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共享信息技術,創設語文課堂,在“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路上,我們任重道遠;在“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路上,我們將繼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