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徐剛
蒸汽機的發明及運用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改變了世界的運行方式,也改變了產業工人的命運。《軋鐵工廠》是由畫家門采爾于1875 年創作的一幅工業題材作品,也是歐洲美術史上第一幅反映工人勞動場景的大型油畫作品。
門采爾在《軋鐵工廠》中描繪了一派繁忙、緊張而有序的工業生產勞作的景象。畫面中,各種鐵柱、鏈條、傳送帶相互交織,火紅的煉鐵爐子周圍,有人高高舉著火鋏,準備夾起殘余的鐵渣;有人翻騰著爐子里未融化的鐵塊,使其受熱均勻;有人拿著爐叉,往爐子里填料。畫面右側,一些工人或端著飯盆吃飯,或在休息,或準備交班回家。畫面左側,一些工人正在沖涼降溫,以便繼續工作。遠處有一男子,服飾裝扮與神情舉止明顯與周圍人不一樣。他戴著圓頂禮帽,身穿正裝,環顧四周,像是在督查工人勞作。工人中除了青壯年,還有老人和少年。畫家在畫面右下方特地安排了一個少年。少年的神態讓人捉摸不定,看似低頭思考,卻又像在觀察工廠的環境。少年也許不甘心自己的未來和他們一樣,想象著若干年后,自己或許就是新一代工人階級革命的領導者。
畫面中,眾多人物與場景自然穿插,顯得真實有序。門采爾為創作《軋鐵工廠》,多次去波蘭南部的霍茹夫鋼鐵廠寫生,畫了150多幅草圖,對整體布局進行嚴謹構思。畫面主色調為偏暗的暖橘色,烘托了艱苦勞作的場景氛圍,四周一片昏暗,給人暗無天日的困頓感,而中間的火紅爐子和飛濺的鐵水花,又給人一種重生的希望。顯然,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個人情感,他呼吁產業工人不屈服于資產階級奴隸般的壓榨,總有一天,工人階級要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阿道夫·馮·門采爾
他是德國現實主義畫家,幼年習畫,后考入柏林美術學院,系統學習油畫。他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類型繁多。他對素描、速寫、版畫、油畫等樣樣精通,代表作有《軋鐵工廠》《波恩·波斯坦鐵路》《操場劇院》等。
畫外音
《軋鐵工廠》問世后,引發了關于“人與機械的關系”的熱議。于是,《軋鐵工廠》就有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別名——“現代獨眼怪”,以希臘神話中的獨眼巨人庫克羅普斯來比擬當時的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