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存在著教學目標泛化、評價任務單一、活動設計忽視學習需求等問題。本文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相關內容,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教師如何整合內容制訂合理的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匹配單元教學目標的評價任務和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遞進式教學活動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旨在為核心素養背景下落實《課程標準》提供實踐參考。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強化素養立意,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確立單元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引導學生基于對各語篇內容的學習和主題意義的探究,逐步建構和生成圍繞單元主題的深層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促進其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的達成。目前初中英語單元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單元教學目標貫穿于各課時教學目標,各課時教學目標和語篇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匯是確保單元目標達成的保障。部分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過度聚焦于各課時的學習任務以及語篇文體特征和語言使用,導致課時教學目標間缺乏層次性。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將各課時教學目標簡單疊加作為單元教學目標,忽略了單元學習的整體性、連貫性和有效性。
教學評價單一主要體現為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單一。學生參與課堂評價的積極程度取決于他們對同伴、教師的信任。在課堂學習評價中,學生總是處于被評價的地位,這導致學生對學習環境缺乏信任。此外,教師同質性課堂評價用語較多,主要體現為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評價。這種缺乏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評價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無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英語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方式和實施路徑。活動內容偏離教學目標以及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不匹配是活動設計中常見的問題。目標語言必須是活動中的主導部分。教學活動設計如果與目標語言無關,而一味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性,為活動而活動,脫離教學內容,帶來的必定是低效的課堂。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評在育人過程中的不同功能,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整體育人觀念。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教”是指教師基于核心素養目標和語篇而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學”是指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師設計的語言實踐活動,“評”是指師生共同完成評價任務,以檢測教學目標達成情況,三者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轉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和課堂實踐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教學評價的動態性、發展性、綜合性、形成性等特點,實現課堂教學與評價的融合統一。落實“教—學—評”一體化觀念有利于教師開展精準教學、實現專業成長,有助于激活學生學習內生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單元整體教學以教材為基礎,對單元內容和學情進行整體分析后,在教學整體觀的指導下,整體規劃教學諸要素。單元整體設計的關鍵在于把握單元各板塊的教學功能以及各板塊之間的關聯性。關聯性是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保障。因此,在整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覆蓋單元內所有相關內容,建立單元內不同內容或各語篇及子主題之間的關聯,從單元的角度整體設計。
教師要從主題出發,深入分析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凝練單元育人價值,確定單元教學目標,組織單元教學內容,落實單元教學評價,將單元學習完成后學生基于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作為單元教學的落腳點。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單元整體教學改變了教師碎片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使教學目標規整統一,教學活動有序規劃,單元評價持續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探索以“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指導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路與方法是英語課程的實施路徑。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在單元中進行一致性設計。它以單元教學目標為統領,由教學活動驅動學習,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持續性評價貫穿學習的始終,有助于教師結合反饋矯正教學,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給予幫助,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評”一體化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單元主題內容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鼓勵他們積極主動投入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習真正發生。
第二,促進課程基本要素有機融合。“教—學—評”一體化有助于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處理好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之間的關系,及時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對單元主題學習內容的接受程度,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評估,進而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全面發展。
第三,確保主題單元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教—學—評”一體化有助于教師合理規劃并利用單元整體教學內容所配套的支撐資源,以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可以幫助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資源,使學生全面、有效地學習并掌握單元內容。
第四,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師可以發現自身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調整,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本文將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0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的教學為例,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從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三方面來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
制訂明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體化的基礎和前提。單元視角下的教學目標應體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融合培養,落實學科育人的價值導向。通過語篇研讀和學情分析,教師確立本單元是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中的細分主題——“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該主題意義凝練為“憶往昔,望未來”。它包含的子主題內容為:和諧家庭和社區生活;家鄉和社會的變遷,歷史演進歷程;未來發展暢想。單元整體目標具體如下:
(1)學生能通過多模態的學習資源輔助及聽、說、讀、看、寫等類別的學習活動提升對目標語(尤指現在完成時態)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了解各類型語篇的基本結構,并理解語篇所傳遞的主題意義。
(2)學生能基于主題闡釋自己對舊物和家鄉的看法,培養評析事物意義和家鄉變遷的理性思維,形成把握行為選擇的意義與價值取向。
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課時劃分,圍繞學生語言表達、文化內核、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發展,教師可設計如下課時教學目標(如圖1)。

圖1
其中,“啟新程”課時教學目標如下:(1)能基于寫作目的、文體和要求,分析范文結構,列出介紹舊物的內容要點;(2)能提取語篇中用于介紹舊物特殊意義、與舊物的美好記憶及義賣舊物原因的生動表達方式和句型;(3)能將書寫舊物介紹卡的相關知識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4)能使用評價表進行自評和同伴互評,改進寫作初稿的結構、內容和語言。
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方式和實施路徑。它包括學習理解、運用實踐、遷移創新三種主要活動類型。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綜合性強,關聯性廣,實踐性強。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提高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活動中,教師務必同步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在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要實現單元話題語言知識結構化,促使語言知識內化為語言技能。同時,教師應從學生實踐性的語言技能活動中了解學生對單元所學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結合此反饋彌補學生單元學習的盲點和不足,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突出語言實踐活動的價值,使學生有機會用英語進行真實的交流和表達。
[教學活動1]
寫作:設計義賣物隨附卡
圍繞本單元,教師可結合學生勞動課程所學的收納和整理內容,設計義賣物隨附卡的活動。學生要在歸納舊物中辨識、分析個人行為選擇與目的、原因之間的關聯性,運用所學語言設計自己的個性化義賣物隨附卡,促進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內化,加深對文化蘊涵的理解,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教學活動2]
小視頻制作:“我的家鄉”
學生結合家鄉社會變遷,提煉單元語篇內容、語言和結構,完成“我的家鄉”的小視頻創作。小視頻的制作除了英語文字的表述,還需配上精美的畫面或音樂。這樣,學生可結合所學的語言、文化知識以及自身的思想觀點等在新情境中進行創作,實現遷移創新,促使能力向素養轉化。
評價任務是檢測證明目標達成的重要依據。評價應立足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探索多元評價主體和多維評價方式;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主題,整合單元的關鍵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設計四張活動評價量表及一張單元綜合評價量表。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中的實時觀察、監督記錄等過程性評價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能夠掃清學生學習中的障礙,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念舊物的活動評價量表見表1。

表1
評價需貫穿單元教學的全過程,即評價任務要直指學習目標,以拓展學習空間。通過“有效的評價”實現促學、促教,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教—學—評”一體化觀念下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依照逆向教學設計思路,遵循由易到難、逐步遞進的原則。科學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實現單元知識體系構建、重難點突破,是開展多樣語言實踐活動的靈魂主線。教師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設計與教學目標一致的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彰顯學科育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