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勇斌
支架式教學以“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生學情為基礎,以教學支架為輔助,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撤去支架,促使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實現意義建構[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相應的學習支持。支架,正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支持。在支架的支持下,學生會發揮自主性,不斷探究,實現知識的有意義建構。
情境支架是教師依據文本內容,運用語言、圖片、音樂等方式營造的良好的學習情境[2]。在學習情境中,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自覺投身閱讀活動,推動閱讀活動深入開展。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握閱讀導入時機,搭建情境支架。
以《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先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蝙蝠俠》電影片段。在學生觀看時,教師提出問題:“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問題的驅使下,大部分學生開動思維,踴躍作答。之后,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兩幅圖片,并提出問題:“蝙蝠能在夜間飛行,飛機也能在夜間飛行,二者有聯系嗎?”這個問題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探究興趣。于是,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夜間飛行的秘密》中,探尋二者之間的聯系。
問題支架是教師圍繞文本內容和教學目標,精心準備的問題。問題支架是支架式閱讀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問題支架能使學生明確思維方向,積極探究。學生通過不斷解決問題,可以建立良好的閱讀認知,增強思維發展水平。所以,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需要,搭建問題支架。
以《慈母情深》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了解母親的工作環境,感受母親的無私奉獻。“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描寫出了母親的工作環境。在讀到此處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一句主要在寫什么?”學生反復誦讀語句,給出答案:“主要描寫了惡劣的工作環境。”基于此,教師發問:“‘震耳欲聾’是什么意思?”學生遷移生活經驗,描述這一詞語的含義。有學生說道:“‘震耳欲聾’表示噪聲很大,快要將耳朵震聾了。”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身處這樣的環境,會有什么感受呢?你會怎樣做呢?”大部分學生認真思考,提到“厭惡這樣的環境”“要逃離這樣的環境”等。教師順勢追問:“母親想不想逃離這樣的環境呢?母親能逃離這樣的環境嗎?”在一個個問題的作用下,學生認真思考,感受母親工作的艱辛,體會母親的無私奉獻。
范例支架是教師依據文本內容或文本要點呈現的相關范例[3]。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會面對很多新知識點。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時機,搭建范例支架,助力學生遷移已有認知,“觸摸”新知識點。
以《威尼斯的小艇》為例,作者寫道:“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仿佛田溝里的水蛇。”在這里,作者使用比喻手法展現威尼斯小艇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要點之一是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效果。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發現“像”“仿佛”這兩個關鍵詞,卻無法準確描述比喻手法的使用效果。實際上,在誦讀《火燒云》《海底世界》等文本時,學生早已接觸了比喻句,了解了比喻句的使用效果。所以在本節課上,教師呈現《火燒云》《海底世界》等文本中的比喻句,鼓勵學生誦讀,分析比喻效果。在誦讀時,學生遷移已有閱讀認知,在腦海中想象具體畫面。此時,大部分學生聯想到:“比喻句借助一種事物‘替代’被描述的事物,可以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加具體、形象。”基于此,教師鼓勵學生分析《威尼斯小艇》中的比喻句。在分析時,學生繼續遷移已有認知,找出句中的本體和喻體,探尋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而描述本體的特征。立足學生的分析情況,教師綜合介紹比喻手法,并鼓勵學生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天空中的白云。
圖示支架是教師根據文本內容,利用思維可視化的載體輔助學生建立認知的方式。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發達,邏輯思維水平不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學生閱讀、理解文本的支撐。在支架式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搭建圖表支架(表格、思維導圖、樹形圖等),培養學生邏輯思維。
以《北京的春節》為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按照時間順序,使用詳略得當的寫法,描述了老北京春節的傳統習俗。大部分學生受思維能力的影響,無法準確找出每一個傳統習俗。對此,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圖表(見表1),引導學生誦讀文本,找尋春節傳統習俗。

表1 《北京的春節》傳統習俗
在圖表的助力下,學生邊閱讀邊思考,自覺地將視線集中在“煮臘八粥”“泡臘八蒜”“買雜拌兒”“買爆竹”等內容上,由此填寫表格。之后,學生主動展示表格。教師據此組織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表格內容,切實了解老北京春節的傳統習俗。
實踐支架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利用實地觀察、動手操作、親身演繹等方式,助力學生結合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方式。通過體驗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直接認知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可以增強學習欲望,主動投身學習活動。因此,在語文支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搭建實踐支架。
以《竹節人》為例,本節課的教學要求之一是制作竹節人,編寫竹節人制作指南。此任務指向動手操作能力。對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布置動手操作類任務:“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和小組成員一起閱讀《竹節人》,梳理竹節人的制作步驟和方法,收集相關物品,動手制作。”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先閱讀后操作,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搭建舞臺,引導各組共享竹節人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介紹制作竹節人的方法。在學生介紹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文本內容進行點撥。在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下,學生進一步認知文本內容。之后,教師提出操作任務:“編寫竹節人制作指南,并按照指南內容改進本組的竹節人。”學生遷移閱讀認知,編寫制作指南,再次動手操作。
總而言之,有效搭建支架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助力,實現學有所得,增強學習效率。對此,在小學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靈活搭建情境支架、問題支架、范例支架、圖示支架、實踐支架,助力學生體驗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掌握閱讀內容的同時,發展多樣能力,由此增強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