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華恩 江 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學習任務群是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形式,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指向“結構化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單元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習任務群的性質和指向,從“整體化、梯度化、立體化、創新化、融合化、個性化”六維一體的角度,設計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的作業,幫助學生進行結構化學習,從而鍛煉思維,提升素養[1]。下面以統編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業編制為例,闡述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策略。
設計結構化學習任務,首先要對單元教材有整體結構化解讀。統編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單元內部各部分圍繞“語文要素”,環環相扣,相互配合,使全單元形成完整系統。單元學習應當充分挖掘這種內在聯系,在作業中落實語文要素,貫穿方法的學習與運用、梳理與提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2]。
本單元教材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編制了以下內容:精讀課文《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略讀課文《藏戲》;習作“家鄉的風俗”“語文園地一”。學習內容指向分清主次并學習詳寫的方法、體會表達的多樣性、了解習俗的寓意、認識并臨摹行楷等。單元要素有兩項:一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二是習作中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
基于整體結構化思考,本單元打破常規教學順序,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整合教學和作業設計,以“習俗概覽、習俗采風、習俗傳承”三大項目板塊12 個課時推進(如圖1 所示),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了解中國傳統習俗;每一個部分都設計“基礎進階、閱讀進階、實踐進階”等內容,體現了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的訓練,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螺旋式上升。
整體建構結構化學習內容之后,以作業為橋,將它融入學習體系,使語文課堂教學有抓手,訓練有重點,評價有方向,真正實現“教—學—評”一體化[3]。有效的作業設計要結合《課程標準》、本冊及本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學情等因素。本單元確定為層級性單元作業目標(見表1),為作業設計提供依據。

表1
《課程標準》指出,設計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它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本單元作業設計重點是綜合考慮單元閱讀要素“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和習作要素“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將讀和寫結合,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建構作業階梯:了解課文詳略—了解詳寫作用—明辨課文詳略—仿寫詳寫段落。如此設計結構清晰,通過螺旋式、遞進式訓練,將讀寫融合,可逐步幫助學生掌握詳寫的方法。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單元作業應體現實踐性、綜合性,打破單純的靜態的紙筆形式,圍繞“聽說讀寫”的關鍵能力設計系列實踐活動,使紙質作業立體化,讓學生在實踐中轉變學習方式,形成多元的學習能力。本單元立體化作業設計體現在兩個方面。
在本單元作業中,各知識點不是單獨呈現,而是設計了前延后續的層遞性練習,通過多次鞏固,促進學生扎實掌握知識與技能。
(1)語文園地中的書寫練習,結合《古詩三首》、略讀課文《藏戲》、單元提升課,分別設計了三次書寫練習,讓學生分步驟練習,逐步提升。(2)“了解節日習俗及寓意”貫穿單元作業始終——導讀作業里通過連線題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習俗,調動學生的認識興趣;進階課《古詩三首》作業,通過填空題了解課內外古詩習俗;提升課作業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選材,選擇的內容是二十四節氣習俗介紹,引導學生在拓展閱讀練習中進一步了解節日習俗。以上層層遞進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認知與思維的梯度提升。
本單元作業每個板塊都融入了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輔以豐富的學習支架和選擇性作業模式,指向知識技能的深度融合。例如,《古詩三首》作業設計了“制作詩詞書簽、習俗詩詞飛花令、配樂朗誦”這三個實踐任務。這些立體的學習形式整合,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
高質量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作業,應當融合多種元素,真正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語文學科,要將語言習得與人文性緊密融合。例如:單元習作課作業中,閱讀題文本材料選擇了“賽龍舟”,此為本區域的特色習俗;《藏戲》的作業中有題“在我們身邊有著許多有特色的民風民俗,如沙坡尾的燒王船,請模仿資料二,抓住重點寫一寫”。這兩道作業題在幫助學生學會詳寫重點的同時,能促進他們關注并參與所在區域的傳統文化,既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又提升文化自信。
語文學科應融合五育元素,在德育、智育的基礎上,滲透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選擇單元導讀課閱讀材料時,筆者特意選擇“冬奧會”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感受體育精神;在單元習作課作業的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重并參與地區習俗,包括跳火堆、包春卷等體育和勞動活動;在單元提升課作業中,請學生設計節氣小卡片,是將美術與語文充分結合,在語文學習中滲透美育。如此融合,將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要想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幫助學生了解新形勢、新信息,使學生用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學習,或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新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思辨性的作業,將學習內容與活潑的外在形式有機結合,實現作業難度的降維、趣味性的增強,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境。
語文學習應從課內走向課外,形成與文本信息交互、與學生經驗聯結、與核心目標呼應的“素養+”作業機制,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協商、互助與探究的機會,使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圍繞活動項目形成多個維度的聯動,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本單元在“爭當節氣傳承人”實踐活動中,設計講述節氣故事、開設小講座、設計宣傳欄等多種形式的開放性作業,這有助于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
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離不開思辨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在導讀課中,設計這樣的思辨題:“給冬奧會開幕式與節氣有關的節目評星級”;針對單元要素“詳略得當”設計的多道練習,單元作業中出現數次問答,讓學生分析“為什么要詳寫,又為什么要略寫”。這些具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可助力教與學,幫助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協商、探究。
作業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教師分層布置作業,能促進學生多方位、多角度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例如,在《北京的春節》練習中,第一課時的作業為必做作業:查查資料,看看你家鄉的春節習俗和北京的春節有哪些異同。第二課時則設計兩個選做題:(1)閱讀斯妤的《除夕》和老舍的《北京的春節》《過年》,如果讓你拍攝一個關于春節的微視頻,你會選擇哪些畫面進行拍攝,請談談選擇的理由,也可試著拍攝微視頻并上傳到班級群;(2)推薦閱讀《故鄉的元宵》《花臉》,完成單元閱讀記錄卡。這樣的設計既可達成單元基礎目標,又可促進學生有選擇地拓展學習,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單元作業設計既有每個課時的評價,也有單元整體評價。課時評價關注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針對各課時的學習重點具體設計;單元評價以知識積累、方法習得和學習感悟為主,評價以自評、伙伴評、師評為主要方式。多種多樣的互動評價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反觀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而改進學習方式,不斷增強個人核心學習力。表2 為《古詩三首》(第二課時)的課時評價表。

表2
綜上所述,基于對學習任務群的思考開展單元整體作業設計,以六維一體為主要思路,能設計結構化的單元任務與單元作業,學做融合,發揮作業診學、導學、評學、拓學的功能,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化,最終實現學習力的不斷提升。這是在《課程標準》指引下,進一步探索教學改革的可為和應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