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志蓉
群文閱讀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極具創造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是師生以一個或多個議題為中心,選擇一組有關聯的文章,進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活動[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群文閱讀是這一倡導的實踐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豐富閱讀儲備,增強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眾所周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此,教師可以將群文閱讀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法寶”。
議題是師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討論的話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指引。《課程標準》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四個維度,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緊扣核心素養的不同維度,設定相應的議題。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表現為關注當代文化、理解多樣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議題設定應當聚焦關注當代文化、理解多樣文化、傳承中華文化三個要素。
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例,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探尋能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革命文化的議題,引導學生誦讀相關文本,感受中華文化的獨有魅力,形成文化傳承意識。眾所周知,杜甫的詩篇是我國詩詞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文采斐然且極具愛國色彩。愛國是中華文化的底色,因此教師可以愛國為著眼點,設定議題——“杜甫詩歌中的濃濃愛國情”。在此議題的指引下,學生大量誦讀杜甫的詩歌,品味其中的愛國情懷,受到精神滋養,增強愛國意識,踐行愛國行為,用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體驗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積累、梳理、整合、運用而形成的語感、語言經驗、語用能力以及深厚的語言情感[2]。語言運用表現為語言積累建構、語言表達交流和語言梳理整合。教師應當緊扣這三點,精心設定議題。
語言梳理整合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梳理與整合語文知識、語言文字材料,進行知識建構,將它轉化為學習策略和方法,并靈活應用于語言實踐。教師圍繞語言梳理,要設定一個具有開放性、關聯性的議題,如“不一樣的狐貍”。“狐貍的不同之處”是該議題下的關鍵要素。學生在誦讀《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狐貍與烏鴉》的過程中,能夠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認識不同的狐貍,感受“狐貍”形象的多元化。學生通過整理、歸納信息,既可以清晰、完善地認知議題,又可以增強語言梳理整合能力,提升語用水平。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進行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的認知表現。《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教師可以以五大思維為切入點,設定相關議題。
以邏輯思維為例,這是指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審視閱讀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整合的邏輯思維活動。例如,不少閱讀文本設置了兩難選擇的思維活動。兩難選擇正是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整合的入手點。教師可設置議題:故事中的兩難選擇。圍繞該議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窮人》《橋》《釣魚的啟示》。在學生閱讀時,教師可鼓勵他們思考“桑娜應當‘抱養’還是‘不抱養’鄰居家的遺孤?”“老漢該不該‘揪出’自己的兒子?”“作者應該‘放’魚,還是‘不放’?”面對兩難境地,學生能夠分析、比較不同選擇所產生的后果,繼而做出正確的選擇,感受主人公身上美好的品質,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審美創造是學生在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的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運用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以感受美、發現美、運用美、表現美、創造美為重點,設定議題。
以感受美為例,感受美是指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感受語言、人物形象、場景、情感之美。意象是古詩詞多元美的集中體現,如詩人可以用竹子塑造美麗的形象、場景,表達出真摯的情感。所以,教師可設定議題:聚焦古詩詞中的“竹”與“情”。圍繞該議題,教師可引導學生誦讀《竹石》(鄭板橋)、《竹》(羅隱)、《題墨竹圖》(鄭板橋)、《詠竹》(杜甫)。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想象場景,感受竹子美好的精神品質,由此感受形象美、品質美、語言美,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同時增強審美能力。
組文是群文閱讀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剖析議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支撐,亦是學生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依托。在設定議題后,教師要依據議題內容,選用多樣的方法組合文本,推動群文閱讀教學發展。
“作者”類組文法是指選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選擇同一時期的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學生在解讀相同或不同作者的作品時,會進行分析、比較、整合,深刻認知議題內容,同時發展思維能力。
以“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精神”議題為例,該議題重在引導學生誦讀李白的詩歌,品味李白的浪漫主義精神。對此,教師可選擇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靜夜思》《望廬山瀑布》。其中,《靜夜思》是一首語言淺顯但情感真摯的思鄉曲,前兩句書寫“靜夜”之美,渲染出了夜深人靜的景象,后兩句書寫“思鄉”之情,字里行間流淌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短短的二十個字,極具浪漫氣息,形象地刻畫出了游子的思鄉之情。《望廬山瀑布》中使用了想象、夸張等手法,刻畫出了神奇異彩的意境。前兩句描繪了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的廬山瀑布;后兩句使用夸張、比喻手法,描繪了浪漫的想象,展現出了廬山瀑布的壯觀氣勢。詩句較短,但富有浪漫氣息,穿透心靈。學生可以在對比、比較中發現李白作品的共同之處,感受李白詩歌中的浪漫氣息,無形地受到多元美的熏陶,增強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主題類”組文法是指以相同主題為指引,選擇相似文本的方法。學生誦讀相似的文本,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整合發現相同之處——主題,由此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同時發展語用能力、思維能力等,提升核心素養發展水平。
以“民俗薈萃”為例,該議題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我國不同的傳統習俗。以傳統習俗為主題的閱讀文本數不勝數,如《北京的春節》《臘八粥》《藏戲》等。這些文章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我國的傳統習俗,展現了傳統習俗的獨有魅力。學生在閱讀這些文本的過程中,可以梳理、整合不同的傳統習俗,感受傳統習俗的獨有魅力,體會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同時,學生可以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豐富語言儲備,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養發展水平。
“矛盾類”組文是指選擇極具矛盾張力的不同文本。極具矛盾張力的文本往往具有較強的認知沖突。在認知沖突的作用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走進閱讀文本深處,提出不同的觀點,進行觀點碰撞,深入地辨析、理解、批判,由淺入深地感知其中蘊含的道理,建立深刻的閱讀感悟,同時提升思維水平。
以“改變還是堅持”為例,該議題重在引導學生評判主人公的行為,探尋主人公改變或堅持的原因,并結合自身的人生經歷,思索自己的選擇。于是,教師可應用“矛盾”類組文法,選擇《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在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可引導他們思考:“‘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時群兒有何反應,司馬光又有何反應?”學生回答:“大家丟棄失足者離開,而司馬光立刻拿起石頭擊打水缸,最終‘兒得活’。司馬光遇到突發情況時的沉著冷靜與群兒的慌亂無主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誦讀文本,對比、討論、辨析,便可以感受到司馬光小小年紀竟有如此的表現,通過學習積累人生經驗。
集體建構是學生進行個性閱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受到教師的引導,發揮主觀能動性,個性解讀文本內容,發現文本之間的異同點,形成獨特的觀點,繼而與他人交流、討論,碰撞出思維火花,深化已有觀點,深刻感悟議題,增強閱讀理解效果。
“托物言志”是指引導學生對比描寫“物”特點和“人”品格志向的句子,感受“物”“人”的特點,發現共同點,感受“托物言志”的表達手法。基于此,針對統編語文六年級(下冊)《古事三首》中的《馬詩》《石灰吟》《竹石》,教師結合議題,向學生提出任務:“誦讀這三首古詩,勾畫描寫事物特點和表現人物品質的句子,梳理各自所寫的物的特點、所喻的人、物和人的相似之處,并填寫閱讀記錄表。”(見表1)

表1 閱讀記錄表
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在閱讀時,大部分學生遷移閱讀認知,使用批注式閱讀法,邊閱讀邊勾畫,確定關鍵語句,并認真分析,概括相關內容,填寫表格。之后,學生主動對比,了解不同的物、人的特點。
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展示閱讀記錄表,其他學生對照自己的閱讀記錄表,發現不同之處,繼而提出問題,進行集體討論。經過集體討論,全體學生主動完善記錄表內容。基于此,教師引導他們思考:“文章中哪些句子展現出了人、物的共通點,你有怎樣的感受?”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繼續誦讀、對比古詩內容,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或哲理,總結古詩的表達方式,掌握“托物言志”這一表達手法。
在集體建構過程中,教師發揮了引導作用,學生發揮了主體作用。學生通過發揮主體作用,深度解讀了文本,深刻認知了議題內容,同時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語用能力等,提升了學習效率。
達成共識是學生進行集體建構的結果,是指學生形成明確一致的知識、觀點或方法。簡言之,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經過集體建構,形成一致的知識、觀點或方法,將其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進一步強化認知。
以“多元的母愛”為例,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慈母情深》《學會看病》,感受到了母愛不同的表達方式,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與母親朝夕相處,感受到了母愛,建立了獨特認知。于是,教師依據學生的閱讀情況,鼓勵他們回顧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任選一篇文章,模仿作者的寫法,以“感悟母愛”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展現母愛的不同表達并歌頌母愛。如此活動將學生帶入了現實生活中。學生能遷移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自由表達對母親的看法,建立積極的思想情感,發展語用能力。
總而言之,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學便于學生在掌握閱讀內容的同時,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此,教師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抓手,設定議題。之后,教師要圍繞議題,使用“作者”類組文法、“主題”類組文法、“矛盾”類組文法等,組建群文。然后,教師要緊抓議題和群文,采用對比閱讀法,驅動學生自讀文本,探尋不同文本的異同之處,實現集體建構。最后,教師要依據學生的閱讀所得,引導學生回歸現實生活,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等,達成共識。在群文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發揮思維作用、語用作用等,不斷提升核心素養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