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進海
思維是學生掌握一門語言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在思維發展中推進語言學習,是重要的英語課程目標之一。尤其是在“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觀下,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顯得極為關鍵。在英語學習的起步階段,也就是小學的三到六年級,如何通過有針對性的啟發手段來拓展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對英語課程的理解能力,是目前許多英語教師都在探討的問題。相較于城市地區而言,農村地區沒有便利的教學條件和硬件設施,學生缺少語言環境,缺乏開放性的學習視野,這導致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也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下面,筆者先從“雙減”政策的內容解讀開始,談談怎樣克服教學實踐中的難題,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1]。
“雙減”政策的頒布,本意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減負,從課堂作業和校外培訓的雙向整改開始,逐步推動學校教育的提質增效。而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作業減負意味著“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在縮減作業總量的前提下,盡量保障學生在課內學夠、學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無形中使課堂教學承載的任務量更大,節奏也趨向于緊湊化。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我國并沒有廣泛的應用和實踐環境,因此課程內的詞匯、語法、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遠不如漢語那樣流暢。農村地區的英語教育雖能為學生傳授基礎的語言知識和學習策略,但在面對他們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時,仍顯得捉襟見肘。為了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努力拉平與城市地區英語教育的質量差距,農村地區的英語教育者必須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性,直視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其中就包括英語思維的培養。從理論角度看,英語思維的培養至少有兩方面意義:
一是有助于學生擺脫母語思維的束縛,更好地對英語知識進行整合。英語思維強調主、謂語等成分的完整,以及邏輯關系的清晰。有一定的英語思維作為基礎,學生才能掌握英語的規范用法,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標準英語”;反之,若按照漢語的思維習慣去學英語,往往會變成“四不像”。例如,“Let's play games with a candle on.”本意是“讓我們點上蠟燭玩游戲吧”,倘若學生按照母語習慣,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語序就會混亂。思維是語感形成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一門語言的必備素養,教師理應予以重視。
二是有助于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強化。在小學階段,從最簡單的音標練習、單詞拼寫開始,到學生對語言的感知、體驗和積累運用,都有思維活動的參與。學生英語思維的養成能夠提高他們英語學習的實用性,使他們發現學習中的潛在規律。例如,cooker、teacher、player、painter 等詞其實都是在動詞的基礎上加上固定后綴,成為專指某類職業的名詞。當學生以敏捷的思維捕捉到這些規律并加以利用時,他們的知識構建進程就會明顯加快,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內容灌輸。可以說,英語思維是學生徜徉于語言之海所乘的小船,也是英語教師“授人以漁”的關鍵。
“凡事預則立。”教師要想通過教學活動的實施來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就必須重視“預”的過程,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堂預設。在以往的農村英語教學中,學生常以毫無準備的狀態踏入英語課堂,面對教師展示的新內容、新知識,感到既陌生又緊張,思維活動也陷入低潮,之后便很難專注地聽講,要么一味記筆記,忽略了語言實踐的要求,要么注意力直接淡出課堂,開始間歇式地走神。在這種情況下,課前預習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一方面,預習和教學環節的緊密銜接,賦予了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使他們在邁入課堂時有更清晰的學習規劃,知曉自己將要面對哪些問題。另一方面,預習能改善課堂教學的枯燥氛圍,提前促進學生的疑問生成。教師通過有效的預習指導策略,再結合適當的課堂預設,能充分彰顯英語的吸引力,使學生將目光放到課堂本身,思維也隨之活躍起來[2]。
以外研版英語三年級(下冊)Module 3 的Unit 1 I like football 為例,這一課主要教學“I like ...”和“I don't like ...”句型的使用。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簡單閱讀Listen and chant 環節的兒歌,試試用自己的旋律哼唱出來,并重點體會末尾“I like them all”的含義,想一想them 代表了歌曲中的哪些動物,并為學生布置預設的探究任務,引導他們總結在什么語境下使用“I like / don't like”開頭的句式。開始課堂教學時,大家一起跟隨音頻唱起歡快的兒歌:“Lions are big, cats are small ... I like them all!”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模仿動物的動作和聲音,例如,獅子張大嘴巴表示怒吼,小貓發出“喵喵”聲。在趣味滿滿的啟發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them 其實就是歌曲中出場動物的總和,由此引入“like+名詞”的重要用法。而I like 與I don't like 之間,區別在于個人的主觀感受。學生經過兩種句型的反復切換,很快就能摸索到其中的表達規律,并根據自己的喜好展開會話練習。趣味性的導入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課質量,為英語課堂融入質疑思辨的成分,平淡的教學也會因此而充滿生命力[3]。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要求是“思維體現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這五種思維特質代表了學生對英語學科的高度認知[4]。筆者認為,培養小學生敏捷性和靈活性思維應從中年級段開始。這一時期學生的英語學習剛起步,而且好奇心較強,只要教師勤加引導,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語言意識,積極地傾聽他人發言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際。而高年級段的教學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優化,要求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引領學生合作探究,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發掘他們的創造力。提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訓練方式,適用于英語學習的各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關鍵性問題的設置,來快速切入課程重點,起到“開門見山”的效果,也可以通過一些拓展性較強的問題,來加深學生對課時內容的理解,讓他們在答題中反思,在答題中成長。
以外研版英語四年級(上冊)Module 1 的Unit 1 Go straight on 為例,這一單元包含不少如behind、right、left、beside 之類的方位詞。在掌握對應的語法知識后,教師可以將提問的范圍轉移到教室里,根據學生所坐的位置來設計問題。例如,教師一開始可以用判斷類的題目:“Where are you sitting now?”如果學生暫時回答不上來,則教師再補充:“Let me see ...Are you sitting by the window?”或 者“Are you sitting in front of XXX(后排同學的名字)?”學生只需根據自己的座位情況,回答“Yes”或“No”。等大家熟悉問題模式后,就嘗試自己獨立回答問題,如“I am sitting behind XXX.”或者干脆變一種形式:“My seat is beside the door.”幾番對話后,學生腦海中就會對相關的方位詞建立深刻印象。之后教師適當提升問題難度,例如,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示意圖,然后讓學生描述去往各個地點的路線,如教師辦公室、操場、校門口等,中途是否需要“go straight”“turn left /right”以及“through the door”等。這類問題的開放性較強,考驗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用一些簡單的題目作鋪墊,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讓整個語言習得過程更加完整。
游戲是英語課堂內比較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因自身的趣味性和益智性受到小學生的廣泛喜愛。當學生們沉浸到游戲情境中,跟隨教師一起玩耍時,思維能夠受到充分鍛煉,在動手動腦的同時實現多元智能發展。以簡單的“字母蛇”為例,教師先在紙上畫一條有著長長身子的“卡通蛇”,然后用記號筆將“卡通蛇”的軀干隔開,變成首尾相連的一串方框。四五個學生結組,利用這些方框進行詞語接龍。如第一個學生填的是apple,末尾字母是e,占去五個方框,那么學生就接著字母e 寫一個新單詞,如elephant、today、year 等,頭尾相接。假如中途有學生想不出單詞,就用水彩筆或蠟筆將方框涂成彩色,下一個學生就另起新的首字母,直到“字母蛇”寫滿為止。當游戲結束時,接龍的學生就能得到一幅極具藝術感的繪畫作品,前后銜接的單詞和五顏六色的彩色方框搭配在一起,既有濃厚的童趣氛圍,又凝聚了學生們的集體靈感。創作過程又能極大地豐富他們的詞匯儲備量,讓這種即時性的創作游戲更具挑戰性。而游戲規則的介入,也能最大程度促成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使他們主動分享自身想法,在溝通中實現協同發展。
英語學習需要溫故而知新。而在現階段的農村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恰恰缺乏“溫故”的有效手段,只能趁期末帶學生回顧單元內容,整合所學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動機明確,學生的復習效率高。但是,總覽式的期末復習決定了教師不能將每個單元的中心思想、重點句型、新學詞匯乃至零碎的語法都復刻到課堂上,只能挑選有代表性的內容展示給學生,無形中讓他們的思維發展受到制約。要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教師就要擺脫舊的復習模式,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每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基礎性總結,進而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脈絡。思維導圖作為概括性較強的學習工具,正好可以應用到學生的階段性復習中,無論以單元為結構進行盤點,還是針對某一項特定知識進行對比、延伸和拓展,都極為實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簡單的思維導圖開始,體驗如何發散思維,收集復習成果,并將它們體現在圖畫中,然后定期進行回顧,節省課前的預習時間。
以外研版英語五年級(上冊)的Listen and read 為例,這一版塊的短文敘述了主人公Lingling 和好友游覽公園,結識新朋友,并不慎將冰激凌滴到朋友鞋子上的糗事。基于文本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情節分成四部分,即“go to the park”“meet a friend”“run to the bus”“drop the ice cream”,并將如出場人物、事件和地點之類的關鍵信息補齊,最后形成的思維導圖如圖1 所示。

圖1 思維導圖
經過充分閱讀,運用思維導圖的符號、詞匯和線條對短文進行情景重現,同時串聯起核心情節,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記憶特征,還能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從而設法將抽象的學習內容具體化,以更加多彩紛呈的方式表現出來。與此同時,短文中蘊含的過去式用法,如go / went、meet / met、run / ran 等,都逐一呈現出來,給學生帶來思維上的啟發。在高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每周留出半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共同討論怎樣制作更簡捷、高效的思維導圖,對每單元的核心教學內容進行清晰的整理、歸納,以方便學生復習和時時查看。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農村地區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克服難題,拓寬小學生的英語視野,引導他們在課前預習中先行探究,在課堂提問中深入思考,在游戲環節揮灑靈感,不斷拓展自身的英語思維,發展核心素養,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形成英語學習的核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