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濤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由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結果可知,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 萬人,占18.70%(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13.50%)。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 歲以上老人比重上升5.44 百分點[1]。目前,農村人口為50 979 萬人,占全國人口的36.11%。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2]。特別是,年輕人為了工作、子女上學等更愿意在城市生活,導致在農村居住的多為老年人,農村慢慢成為留守村、老人村。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患突發疾病的風險持續增加,成為在外工作子女最擔心的事情。
近年來,有很多學者對老人監測系統、老人發生意外報警系統進行研究。曹晉等[3]提出一種融合物聯網和超聲波傳感技術的獨居老人監護系統,該系統通過實時準確監測與預測用水量,為獨居老人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但該方案只適合在城市居住的老人,不適合在農村使用,這是因為農村取水方式較多。焦鳳敏等[4]提出基于STM32 的防丟及摔倒報警系統,該系統能將老人摔倒信息以短信的形式發送給家屬,并發出聲光報警,提示路人進行救助,但該系統仍沒有解決老人突發疾病時需要救助的問題。田永毅等[5]提出基于GSM 的遠程醫療呼救系統,該系統通過監測用戶的生命體征,并進行跌倒識別,利用GSM 來無線傳輸呼救數據,使老人及時得到救助,但老人要使用電子血壓計才能有效報警,缺少主動求救功能。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設計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老人求救系統,該系統正常運行時,老人按下求救按鈕,家中報警器會發出聲光報警來提示路人,并將求救短信發送到家屬或聯系人手機上,同時采用無線方式來啟動同村其他留守村民家中的報警器,并通過顯示器顯示求救家庭編號。當一定時間內監測不到老人活動信號,該系統會自動報警。該系統能加強老人救助的時效性,且帶有求救按鈕的求救裝置一般有兩個,體積較小、質量較輕,一個可戴在脖子上,另一個可安裝在床頭,方便老人及時求救。
選用STM32和CC2530兩種芯片為系統的控制芯片,STM32 為主控芯片,包括定位模塊、GSM 模塊、聲光報警模塊、藍牙模塊、顯示模塊,CC2530 包括Zigbee 模塊、活動監測模塊。老人在按下求救按鈕后,STM32 主控芯片會及時接收信號,并發出控制指令,聲光報警模塊發出聲光報警,同時STM32主控芯片會發出控制指令給Zigbee 模塊,使其發出無線信號,同村村民家中的系統在接收到無線信號后會發出報警提示,并顯示報警信號的來源編號。STM32 主控芯片會控制GSM 模塊發出報警信息給老人的家人或聯系人。求救裝置與STM32 之間采用無線藍牙進行通信。以農村某戶家庭為例,求救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求救系統架構
以STM32F411RET6 為主控芯片,STM32F411 MCU 可在工作頻率為100 MHz、支持浮點運算單元的Cortex?-M4內核中運行,STM32F411器件內置高達512 kB Flash和128 kB SRAM、1個16位高級定時器、2個32位通用定時器、5個16位通用定時器、3路USART、5路SPI/I2S、3路I2C、1路SDIO、1路12位16通道ADC、1個全速USB 2.0 OTG、50個通用數字I/O口[6]。芯片引腳如圖2所示。

圖2 STM32F411RET6引腳
CC2530 芯片是一種增強型的8051CPU,支持可編程閃存,RAM 大小為8 KB,支持2.4 GHz IEEE802.15.4、Zigbee 等無線通信,輸出功率可通過編程進行修改,最大為4.5 dBm,其抗干擾能力強、靈敏度高,有21個通用I/O 引腳,具有8路輸入和可配置分辨率的12 位ADC,有16 位和8 位定時器各一個,支持多種串行通信協議。CC2530 無線通信的距離一般為10~100 m,考慮到農村各戶的居住距離,使用CC2530 Zigbee 模塊中有射頻前端的模塊CC2591,“CC2530+CC2591”帶天線模塊在空曠中的通信距離為1 000 m 左右,完全滿足該系統對無線通信距離的要求[7]。
GSM模塊可與STM32通過串口形式進行通信,GSM 模塊具有發送短信、語音通話等功能,單片機通過AT指令來實現相關通信功能。GSM 模塊要提前裝入電話卡,設定需要發信息、自動撥號的目標手機號后,在接收到來自控制單元發出的指令后,會自動向目標號碼發送報警信息或報警電話。本研究選用的GSM 模塊為SIM900A 模塊,其支持SMA天線接口和IPX MINI天線接口[8-9]。
目前,定位模塊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如車載導航、可穿戴設備及手持定位等。本研究使用的定位模塊為“GPS+北斗定位”[10]。定位模塊將接收到的經度、緯度信息發送給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存儲經緯度值。當有危險發生時,主控芯片將報警信息和經緯度值發送給老人的家人或聯系人。該系統選用的定位模塊為“WTGPS+BD”,定位精度為2.5 m、熱啟動捕捉時間為1 s、冷啟動捕捉時間為32 s,有4 個引腳,分別為VCC、RXD、TXD、GND,供電電源為3.3~5 V,符合系統使用要求。
對整個系統進行初始化,確保各模塊能正常工作,使系統處于循環監測狀態中。
當老人因突發疾病而摔倒時,只要按下任一個求救按鈕,STM32 就會監測到求救信號。首先,STM32會控制聲光報警模塊發出報警信息。其次,發送指令給CC2530 Zigbee 模塊,將求救信息和設備編號發送給本村其他村民家中的系統接收器,提示村民家中報警器進行報警,村民家中的顯示器會顯示編號。再次,控制器會讀取定位模塊中的定位信息,并控制GSM 模塊發出求救短信給老人的家人或聯系人。最后,軟件重新進入循環監測模塊。一鍵求救功能的程序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一鍵求救功能的程序流程
將紅外傳感器安裝在老人居住臥室的墻上,用于監測老人活動,從而判斷是否會發生危險。主控芯片要進行24 h定時計數,當紅外傳感器發送有老人活動的信號給主控芯片時,定時器要重新開始計數,不會發生報警求救信號。當紅外傳感器沒有發送信號給主控芯片時,判斷定時時間是否到24 h,若已達到24 h,直接發送求救信號,處理流程與圖3一致;若定時時間沒有達到24 h,定時器繼續定時計數。自動求救功能程序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自動求救功能流程
本研究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老人求救系統,該系統具有一鍵求救功能和自動求救功能。當老人在家中發生危險時,可通過一鍵求救功能進行求救。該系統可同時發出3 種求救信號,能極大提高老人被及時救助的概率,且該系統增加射頻前端模塊,信號通信距離滿足要求,基本能覆蓋同一個村莊或居住區域。該系統還增加自動求救功能,為老人獨自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從而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對農村智慧生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