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張 茜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天津中心,天津 300304)
最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計算機程序類的專利申請量不斷增長,而專利法對于計算機程序類的發明創造的保護又有著特殊的要求,這就造成對該類案件的審查標準有不同的觀點。如何把握《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及《專利審查指南》中對于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計算機程序的審查標準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從實用新型的定義及計算機程序的定義出發,探討我國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并且著重研究目前形勢下我國實用新型中涉及計算機程序類專利申請的審查。
我國《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對實用新型的定義如下[1-2]:“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專利審查指南2010(2019 年修訂)》第一部分第二章對實用新型的保護客體做了進一步的規定[3]:“根據專利法第二條第三款的規定,實用新型專利只保護產品。所述產品應當是經過產業方法制造的,有確定形狀、構造且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一切方法以及未經人工制造的自然存在的物品不屬于實用新型專利保護的客體。上述方法包括產品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通信方法、處理方法、計算機程序以及將產品用于特定用途等。”由此可見,計算機程序也被包含在實用新型專利不保護的客體范疇內。
且《專利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九章對計算機程序進行了定義[3]:“本章所說的計算機程序本身是指為了能夠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指令序列或符號化語句序列。計算機程序本身包括源程序和目標程序?!薄秾@麑彶橹改稀分羞€給出了關于計算機程序的專利的審查,但上述規定僅針對發明專利,而實用新型對保護客體的規定比發明更加嚴格,而且實用新型實行初步審查。審查員一般不通過主動檢索來獲得對比文件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技術方案進行判斷和審查。由于實用新型專利對保護客體的限制,實用新型審查時對客體的判斷難度要高于發明。尤其是在計算機領域,申請人為了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在撰寫形式上不斷變換,大量的功能性限定的使用、用保護主題為產品的形式來保護軟件流程的方法,以及通過各種功能模塊類型的權利要求試圖掩蓋計算機軟件類方法的實質。在實用新型計算機、通信領域的審查實踐中,如何依據《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并運用《專利審查指南》的規定來甄別這些表現各異的方案[4],準確把握和判斷申請本質,給出恰當而合理的審查結論,是目前審查實務中經常遇到的熱點問題。
現階段,實用新型專利中關于計算機程序的審查應當遵循以下三個原則[5]。
①技術方案是對軟件內容的改進,這類專利申請的產品權利要求通常是以功能模塊的方式撰寫的裝置權利要求,然而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功能模塊實際上不是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結構,而是通過功能模塊來描述計算機軟件的程序,這種權利要求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屬于對軟件本身做出的改進,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的實用新型的保護客體。
②對于權利要求中同時包含硬件結構及軟件程序的技術方案,要結合說明書中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站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判斷其發明點所在,若發明點在于改進硬件結構以提升計算機性能,則其屬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若發明點在計算機軟件程序的改進上,則認為其不屬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
③對于權利要求中僅僅包括對硬件結構的改進的技術方案,則其屬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
下面結合幾個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討論。
案例一權利要求具體如下。
1.一種掃地機器人,它包括外殼(101)、行走輪(102)、萬向輪(103)、灰塵刷(104)、風口(105)和清掃刷(106),其特征在于:其外殼為圓形外殼,在掃地機器人內部設置有驅動電機,驅動電機與行走輪連接,在掃地機器人的底部前方設置了萬向輪(103),掃地機器人底部設有不斷旋轉以將掃地機器人附近的垃圾或灰塵掃入掃地機器人的底部的灰塵刷(104),在掃地機器人的底部中間設置風口(105)和清掃刷(106)。其對應的附圖如圖1所示。

圖1 案例一權利要求附圖
案例分析:上述案件的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是一種掃地機器人,仔細分析案件,發現該權利要求保護的是掃地機器人的具體結構,即掃地機器人的具體組成部件,各組成部件的具體安裝位置等結構。因此,其實質是對掃地機器人的硬件結構的改進,其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的實用新型的保護客體。
案例二權利要求具體如下。
1.一種智能化實時構建清掃地圖的掃地機器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具有主控MCU 的主控板(1)、具有第一獨立MCU 和陀螺儀的陀螺儀板(2)、具有第二獨立MCU 和攝像頭的攝像頭板(3)、電機(4)和碼盤(5);其中:
所述陀螺儀板(2)水平放置在掃地機器人機殼內并連接主控板(1);所述陀螺儀板(2)通過陀螺儀獲得角度和速度信息,并通過第一獨立MCU 計算掃地機器人的角度和加速度;
所述攝像頭板(3)的攝像頭設置在掃地機器人機殼上方,用于在第二獨立MCU 的控制下采集掃地機器人的位置信息;
所述電機(4)與主控板(1)連接并驅動掃地機器人進行移動;
所述碼盤(5)為掃地機器人的速度控制檢測元件,用于反饋電機(4)的行程位置狀態并反饋給主控板(1);
所述主控板(1)用于根據陀螺儀板(2)采集的掃地機器人的角度信息和加速度信息以及攝像頭板(3)采集的掃地機器人的位置信息,計算出當前機器人的位置坐標并進行存儲,進而給電機發送控制指令來驅動掃地機器人行走;同時,主控板(1)根據定位程序不斷獲得及存儲實時的位置坐標信息,構建掃地機器人所處空間的實時地圖,并將實時地圖存儲在主控板(1)的內存空間內。其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案例二權利要求附圖
案例分析:分析上述權利要求,發現其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中包括掃地機器人的具體結構。例如,掃地機器人具體包括主控板、陀螺儀板、攝像頭板、電機和碼盤,以及上述各結構各自的具體結構(即陀螺儀板包括第一獨立MCU 和陀螺儀及攝像頭板具體包括第二獨立MCU 和攝像頭)和上述各結構的具體安裝位置及連接關系。然而其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中又包含對計算機軟件程序的改進。例如,技術特征“主控板用于根據陀螺儀板采集的掃地機器人的角度信息和加速度信息以及攝像頭板采集的掃地機器人的位置信息,計算出當前機器人的位置坐標并進行存儲,進而給電機發送控制指令來驅動掃地機器人行走”的實質并非對主控板的結構、位置及連接關系的改進,上述技術特征實質是通過對主控板進行計算機軟件編程來實現的。
進一步分析其說明書:該案件的說明書中記載了“掃地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家用清潔電器,它會按照預設的路線在室內反復行走完成地板清理工作,省去了做家務的時間和精力,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現有的掃地機器人并不能對其位置進行定位,無法根據掃地機器人的實時位置規劃清掃工作。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能夠實時定位的掃地機器人?!苯Y合說明書記載的上述內容,可以得出上述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既包含硬件結構的改進,又包含軟件內容的改進。因此,其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的實用新型的保護客體。
案例三權利要求具體如下。
1.一種基于深度相機的掃地機器人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圖構建模塊,用于根據掃地機器人的深度相機獲取的環境色彩信息及深度信息,定位所述掃地機器人的位置,構建所述掃地機器人周圍的環境地圖;
路線規劃模塊,用于根據所述地圖構建模塊定位的掃地機器人的位置及構建的環境地圖,規劃所述掃地機器人的清掃路線;
傳感信息處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掃地機器人的傳感器裝置采集的傳感信息,獲取所述掃地機器人移動的方向調整信息;
主控模塊,用于根據用戶設定的清掃模式,控制所述掃地機器人按照所述路線規劃模塊規劃的清掃路線進行相應的清掃作業,且在所述掃地機器人移動的過程中,根據所述傳感信息處理模塊獲取的方向調整信息,控制所述掃地機器人調整行走方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深度相機的掃地機器人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圖構建模塊包括:
局部建圖子模塊,用于根據所述掃地機器人移動時采集的深度相機采集的環境色彩信息及深度信息,獲取所述掃地機器人的移動軌跡及各個位置的局部地圖;
檢測子模塊,用于對所述掃地機器人進行閉環檢測,判斷所述掃地機器人是否回到了原點;當判定所述掃地機器人未回到了原點時,繼續通過所述局部建圖子模塊繼續獲取下一位置的局部地圖;
全局構圖子模塊,用于當所述檢測子模塊判定所述掃地機器人回到原點時,將所述掃地機器人的移動軌跡和局部地圖修正為符合閉環檢測的結果,完成室內地圖的構建。其對應的附圖如圖3所示。

圖3 案例三權利要求附圖
案例分析:分析上述權利要求,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是基于深度相機的掃地機器人控制系統。從主題名稱上來看,本申請請求保護的是一種掃地機器人控制系統,即一種請求保護產品的權利要求。該專利申請表面上為一種結構類權利要求的寫法,即掃地機器人控制系統具體包括地圖構建模塊、路線規劃模塊、傳感信息處理模塊和主控模塊等四個模塊。然而仔細分析權利要求就會發現,上述地圖構建模塊、路線規劃模塊、傳感信息處理模塊和主控模塊等四個模塊并非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其實質是通過功能模塊的表述形式來描述計算機軟件程序實現的功能。上述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控制系統并沒有對掃地機器人的數字電路/硬件實體進行改進,而是對掃地機器人控制器中存儲的計算機程序的改進。申請人意圖通過模塊結構的撰寫方式,來掩蓋其實質上請求保護的為計算機程序本身。因此,上述權利要求實質上屬于對掃地機器人中的控制軟件的改進,不屬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的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
通過以上幾個案例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對于涉及計算機程序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審查,應當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判斷某一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具體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如果權利要求中既包含對硬件的改進,又包含計算機程序,然而其所涉及的計算機程序為現有技術,或屬于已知計算機程序及其常規的、適應性的應用,則權利要求不涉及對計算機程序本身提出的改進,則屬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如果權利要求中既包含對硬件部分的改進,又包含了對計算機程序本身的改進,則該權利要求不屬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
本研究從《專利法》及《專利審查指南》中關于實用新型保護客體的定義出發,結合《專利審查指南》中對于計算機程序的相關規定,對于實用新型專利中關于計算機程序客體的審查,給出了具體的審查思路,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討論,希望能夠給讀者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