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娟
心絞痛是指因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種常見心內科疾病,主要表現為胸痛,穩定性心絞痛是指數周內心絞痛的發作情況如發作性質、頻率及誘因等無明顯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已躍然成為全球高致死率及高致殘率的疾病之一,穩定性心絞痛是其最常見表現類型。有關研究顯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迅速上升,病死率躍居首位[1],且心絞痛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及年輕化趨勢。顯而易見,此病與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老齡化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對于穩定性心絞痛的防治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有學者以腧穴配伍為切入點提出“標本配穴”新思路,其中本穴即具有固護正氣作用的腧穴,標穴即具有祛除邪氣作用的腧穴,將兩者配伍應用能更好地發揮腧穴協同作用[2],該理論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整體觀念,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形式。本研究旨在體現腧穴配伍特點,突出中醫“治未病”思想,探討通心絡膠囊聯合標本配穴灸法治療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2022年9月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的62例氣虛血瘀型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入組,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概括如下:主癥:胸痛、胸悶;次癥: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脈:舌淡紫,脈澀而弱。其中符合主癥≥1項、次癥≥2項以上且舌脈相符者即可診斷。
1.2.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專題組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4]和《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5]。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35~80周歲;②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③病程≥3個月;④近1個月內發作次數≥2次/周。排除標準:①合并ACS或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臟病者;②心功能分級Ⅳ級;③左室射血分數<30%;④穴位局部皮膚破損或有嚴重出血傾向、過敏體質者;⑤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4 方法對照組:在穩定性心絞痛常規二級預防用藥(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斑)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80015),每次4粒,口服,每天3次,連續治療4周。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艾條(規格:直徑1.9~2.1 cm,長20~21 cm,安徽綠瑩彩龍艾絨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20184070)艾灸關元、雙側足三里、雙側內關。艾灸操作方法:平臥位,采用艾灸盒灸法,點燃艾條一端后插入單孔艾灸盒(福元牌艾灸盒,廣州福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艾灸盒垂直放置于治療穴位上,可使用彈力帶固定;艾灸以受試者治療穴位皮膚潮紅、覺溫熱并能耐受為度,每次30 min,每周6次,連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包含胸悶、胸痛的主癥及心悸、乏力、自汗、氣短等次癥;②心絞痛發作情況記錄,包含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及發作頻率等,量化計分;③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評分:包含11個題目概括為5大項,依據公式計算出標準積分;④左室射血分數(LVEF);⑤安全性評價指標: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惡心、疲乏、頭暈等;⑥臨床療效:分為無效、有效、顯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后,2組心絞痛發作情況均較前改善,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 (分,
2.3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前下降(P<0.01)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4 SAQ評分治療后,2組SAQ評分中5個項目評分均較前提高(P<0.01),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SAQ評分比較 (分,
2.5 左室射血分數(LVEF)治療后,2組LVEF均較顯升高(P<0.01)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6。

表6 2組患者LVEF比較
2.6 安全性評價指標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惡心、疲乏、頭暈等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穩定性心絞痛又稱勞力性心絞痛,誘因包括情緒變化、運動、勞累等,主要表現為一過性的胸痛或憋悶不適感,常并發氣短、心悸、自汗等癥狀,是冠心病中最常見類型。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等范疇,胸痹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故以“胸痹”命名。病機多由于臟腑氣血陰陽不足而致心脈痹阻、不通則痛,其病位在心,證屬本虛標實,陽微陰弦為其基本病機,本虛主要表現為氣虛,標實則以血瘀或痰濁為要。本虛多由于先天不足、營血虛少、久病體虛等致使心氣虛耗、陰陽皆損;標實多與過食肥甘厚味、勞逸失度、七情內傷等相關而致心脈瘀阻、不通則痛,氣虛血瘀為其常見證型。
心血管相關疾病已在針灸治療疾病譜之列,針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法紛繁,近年來相關研究熱點主要關注選穴規律、操作方法及療效評估等領域[6]。故在臨床腧穴配伍、選穴規律上值得研究。腧穴配伍在針灸臨床應用中很是關鍵。標本配穴理論突出體現了中醫“治未病”思想,正氣為本虛,病邪為標實;元氣為本,經絡臟腑為標[7]。諸多研究表明,標本配穴預處理可增加心肌組織SOD含量以及減少MDA含量,從而可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破壞心肌細胞結構,改善線粒體呼吸功能,改善慢性心肌缺血[8]。標本配穴能夠通過有效調控4 個miRNA基因的方式來抑制心肌細胞凋亡[9]。臨床應用方面有研究指出,應用標本配穴法聯合西藥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心絞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10]。
本研究選取氣虛血瘀型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針灸標本配穴為基石,“標”即選取“標穴”,隨證選穴而取內關為標穴以疏導經氣以祛邪;“本”即固正氣,選取“本穴”,取固護先天(元氣)以及后天之氣(胃氣)之穴,選取關元和足三里為本穴,以激發正氣,增強機體抗御病邪之能力。關元屬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是機體元陰元陽潛藏出入之處,具備培補元氣、固精益腎而固護先天之本之功效;足三里屬胃經合穴、胃腑下合穴,是調理脾胃、可補益氣血生化之源而奏固護后天之本之功效。將關元與足三里配伍,具備補脾腎、固護先后天之本而固正氣的作用。有研究發現,艾灸氣海、關元可明顯改善心衰患者癥狀及生活自理能力[11]。李桐等[12]研究發現,針刺足三里、關元對心率變異性能有效調控從而改善患者氣短懶言、乏力自汗等癥狀。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屬八脈交會穴而通陰維脈,具備寧心神、寬胸通絡、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歷來是針灸防治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心胸病的經驗效穴。有“經穴-臟腑理論”研究指出內關能疏通胸中氣機、調治心與三焦功能而緩解心絞痛癥狀[13]。腧穴配伍上體現了標本兼顧,充分發揮諸穴配伍的協同效應,再加之艾灸達到溫經通脈、通絡止痛的功效。
通心絡膠囊依托“絡以通為用”之治則,首創使用“搜剔疏通”特色中藥材治療諸絡脈郁滯、瘀阻甚至瘀塞等病證類型,是以中醫絡病學說為理論指導,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在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且療效確切、安全性評估可靠。方中君藥人參可補心氣,心主血脈,而氣有推動作用,心氣充足、氣行則血行、血脈通暢、脈動有力;臣藥水蛭與全蝎入血分而搜風通絡、活血化瘀;蜈蚣擅長搜疏絡中之風,蟬蛻能息風止痙、赤芍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土鱉蟲通絡逐瘀均為佐藥,助臣藥全蝎與水蛭搜剔絡中之風、瘀,增加血供、通絡化瘀而止痛;再加入冰片、降香等芳香開竅之品為使。全方標本兼顧,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有研究指,出通心絡膠囊與辛伐他汀聯用能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hs-cRP、IL-6水平從而緩解癥狀[14]。現代研究表明,通心絡膠囊具有穩定心率、抗氧化應激、改善內皮功能、減少細胞凋亡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等作用,通過激活Notchl/Jaggedl/VEGF信號通路,能改善心肌供血,預防及抑制心室重構、緩解癥狀、改善預后、延緩疾病轉歸,具有多途徑與多靶點作用特點[15]。
本研究首次將通心絡膠囊與標本配穴相結合應用于穩定性心絞痛的治療。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試驗組臨床療效、心絞痛發作情況、SAQ、LVEF、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均改善,且2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通心絡膠囊可改善氣虛血瘀型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癥狀,但聯合標本配穴灸法可取得更好療效,經濟便捷高效且依從性高,可明顯改善心絞痛癥狀、改善左室射血分數(LVEF)等,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既病防變,改善預后、延緩病程及影響疾病轉歸,將中醫“治未病”思想運用到臨床實際,通過腧穴配伍恰當、藥灸相結合,以合理腧穴配伍為切入點為中醫藥防治心絞痛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隨訪時間短,尚需進一步研究觀察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