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堂 李雪梅△ 楊廣鑫 陳 君 陳常云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慢性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若患者血糖未有效控制,則極易發生各種并發癥[1]。周圍神經病變為一種糖尿病常見并發癥,是以自主神經感覺及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病變,肢體疼痛、肢體麻木和口渴為主要的癥狀,此病變發生原因在于周圍神經缺氧、缺血,而發生糖尿病足、肌肉萎縮等。糖尿病患病過程中極易加重周圍神經病變,嚴重者甚至出現致殘,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2]。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西藥治療。手術治療有較多限制條件,西藥治療往往采用內源性的輔酶藥物或者血管擴張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對患者的神經病變有較好改善,但無法獲得理想性效果,且極易發生各種不良反應。因此,研究便捷、有效治療方式對患者恢復有重大意義[3]。臨床研究發現,黃芪桂枝五物湯在發揮中藥兼治標本效果的同時,確保治療期間安全性,有效提升治療的效果。基于此,為了進一步研究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的影響,此研究以日照市中醫醫院2021年4月—2022年8月收入治療的9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為研究對象,科學分組后給予不同治療,現將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4月—2022年8月日照市中醫醫院收治的9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西藥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黃芪桂枝五物湯進行治療。其中,對照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48~68歲,平均(58.39±2.53)歲;糖尿病病程3~11年,平均(6.89±1.76)年;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病程2~7年,平均(3.65±0.57)年;身體質量指數:23~27 kg/m2,平均(25.97±0.21)kg/m2。觀察組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49~67歲,平均(59.02±2.34)歲;糖尿病病程4~10年,平均(6.23±1.43)年;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病程3~6年,平均(3.99±0.33)年;身體質量指數22~28 kg/m2,平均為(24.12±0.36)kg/m2。2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日照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此研究。
1.2 納入標準①資料完整,家屬知情同意。②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診斷要求相符:以肢體麻大疼痛、四肢末端刺痛為主癥;以懶言氣短、口干舌燥、頭暈耳鳴、神疲倦點及自汗為次癥。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良性或者惡性腫瘤;②肝腎功能異常;③有精神病史;④存在藥物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神經損害。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西藥進行治療。給予患者甲鈷胺片(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1400,規格:0.5 mg×24粒),口服,每天3次,每次0.5 mg。靜脈注射硫辛酸(上海現代哈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9737,規格:20 ml∶0.6 g),混合硫辛酸0.6 g、生理鹽水300 ml,每天靜脈滴注1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進行治療,基本方:丹參15 g,川芎15 g,當歸15 g,牡丹皮15 g,白芍15 g,黃芪15 g,桂枝15 g,甘草5 g,紅花5 g。若患者存在陰虛情況,則需加入生地黃、麥冬和沙參。根據中藥煎制常規方式制備,煎至200 ml,每天1劑,分為2次服用。2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1.5 指標觀察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的變化;觀察2組患者癥狀積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內容為依據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癥狀就越嚴重;觀察2組患者神經傳導的功能;觀察2組患者生活質量,應用SF-36評估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就越好[5];觀察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級別。其中,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的功能正常視為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的速度增加至5 m/s視為有效;其余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6]。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有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癥狀積分均有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 (分,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功能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神經傳導的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神經傳導的功能均有改善,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功能對比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觀察組生活質量較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分,
2.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2.6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為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可達50%及以上[7]。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較慢,主要表現包括感覺神經異常、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等[8]。在發病后,患者普遍存在電擊感及灼燒感,在病情持續進展的過程中,患者的手部、小腿等均可能出現感覺病變,其發生機制極為復雜。中醫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歸類于“痹證、消渴”等范疇,因消渴日久對陽氣造成損傷,使得陽氣無法至四肢,不得養經脈而致[9,10]。目前,臨床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尚無較好地治療方法。黃芪桂枝五物湯可從多方面調節患者神經功能,對受損神經進行修復,且具備成本低、操作簡單等優勢,具備顯著臨床價值[11]。
本研究結果表明:①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癥狀積分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說明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治療中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癥狀積分。這是因為黃芪桂枝五物湯中的黃芪具備調節血糖作用,可在減少機體自由基的同時促進機體微循環,有效避免脂質過氧化的代謝反應,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使其免受損傷,并促進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從而減輕患者疼痛感[12,13]。同時,黃芪桂枝五物湯中的白芍和川芎具備止痛、行氣開郁等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乏力、肢體疼痛及麻木的癥狀[14,15]。②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治療中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傳導的功能、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這是因為在黃芪桂枝五物湯方劑中,君藥為黃芪,具備行氣補血的功效[16],桂枝和白芍為臣藥,桂枝具備辛溫解肌、溫經通陽的功效,白芍具備補血斂陰和緩急止痛的功效;牡丹皮、紅花、川芎、當歸和丹參為佐藥,具備行氣開郁、活血和祛風燥濕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眾藥合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功能,降低體內血栓含量,對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清熱涼血、養血益氣、神經細胞保護等作用[17]。同時,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療法還可依據患者癥狀進行加減,從而達到辨證論治的效果。
綜上,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治療中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癥狀積分、神經傳導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