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娜 楚玉波
小兒功能性腹痛是小兒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以臍周疼痛為主,疼痛可自行緩解,也會反復發作,同時伴有惡心、嘔吐、厭食等癥狀,易誤診為胃炎、腸炎且誤診率較高[1]。小兒功能性腹痛高發年齡段在學齡期,隨著社會環境及生活水平改變,小兒功能性腹痛發病率逐年增加,發病率可達13.5%,占腹痛患兒的50%~70%,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學習及生活,也增加家長精神負擔,因此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措施[2,3]。此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西醫主要以解痙止痛、調節腸道微生態等為主[4]。小兒功能性腹痛在中醫中屬“臍腹痛、小兒腹痛”范疇,多由患兒先天稟賦不足、形氣未充,加上飲食不當,以致脾胃虛弱,又寒、濕等外邪侵襲,瘀滯腹部臟腑經絡,不通則痛發病[5]。三香止痛散是巨野縣人民醫院兒一科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的經驗方,具有溫通散寒、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療效頗佳。故本次研究旨在觀察三香止痛散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的臨床療效,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于巨野縣人民醫院治療的功能性腹痛患兒78例,治療時間為2020年6月—2022年6月,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9例,女17例,男22例;年齡4~11歲,平均年齡(6.33±1.17)歲;病程2~6個月,平均病程(4.32±0.86)個月。觀察組39例,女18例,男21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6.42±1.25)歲;病程2~7個月,平均病程(4.47±0.95)個月。2組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兒童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標準》[6]中功能性腹痛診斷標準:發作性或持續性腹痛,與進食、排便等生理行為無關,無固定壓痛點,喪失部分日常活動能力,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相關胃腸疾病癥狀至少持續2個月,且每個月至少出現4次。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兒科學》[7]辨證分型為脾胃虛寒證:主癥:腹部脹滿疼痛;次癥:喜溫喜按、面白少華、手足清冷、精神倦怠、大便稀溏;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緩。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4~12歲;患兒依從性良好;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7 d 內未給予相關治療。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臟器功能不全;合并精神性疾病;腹腔內器質性疾病;對本次研究中藥物過敏;既往有腹部手術史;嚴重營養不良;伴有其他可誘發腹痛的疾病;合并語言表達障礙、認知障礙。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指導患兒進行規律運動、規律排便、健康飲食,服用多潘立酮片(山西寶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H20010245,10 mg),每次0.3 mg/kg,每日3次,飯前15~20 min口服,消旋山莨菪堿片[圣大(張家口)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45373,5 mg],每次 0.2 mg/kg,每日3次,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三香止痛散治療,方藥組成:丁香9 g,枳實9 g,藿香9 g,延胡索15 g,木香9 g,白芍12 g,桂枝12 g,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6 g,甘草 6 g。由巨野縣人民醫院中藥制劑室統一煎制,3~6歲每次50 ml,6歲以上每次100 ml,每日2次。連續治療4周。
1.4.2 觀察指標①參照中醫證候相關量化分級標準[8]對患者各項主次癥輕重程度按照無、輕、中、重4個等級進行量化評分,主癥分別為0、2、4和6分,次癥分別為0、1、2和3分;②記錄2組患兒腹痛程度、腹痛持續時間及腹痛發作頻率,其中腹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0表示無痛;0~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疼痛影響睡眠,可忍;7~10為疼痛劇烈難忍;③統計2組臨床療效。
1.4.3 療效判定標準患兒腹部疼痛消失,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95%以上,記為痊愈;患兒腹部疼痛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70%~95%,記為顯效;患兒腹部疼痛好轉,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30%~69%,記為有效;患兒腹部疼痛無改善,甚至加重,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30%以下,記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2.1 2組患兒各項證候積分及總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兒各項證候積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各項證候積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兒各項證候積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各項證候積分及總分比較 (分,
2.2 2組患兒腹痛程度 腹痛持續時間及腹痛發作頻率比較治療前,2組腹痛程度、腹痛持續時間及腹痛發作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腹痛程度、腹痛發作頻率較治療前降低,腹痛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縮短(P<0.05),且觀察組腹痛程度、腹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腹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腹痛程度 腹痛持續時間及腹痛發作頻率比較 (例,
2.3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小兒功能性腹痛是兒科常見疾病,屬非器質性病變,與胃腸動力紊亂、腸道微生態失衡、內臟神經敏感性增加等有關[9]。當患兒中樞神經、傳入神經發生改變,可提高疼痛調節系統興奮性,降低不適感、疼痛閾值,致使患兒對溫度、炎癥、化學等刺激感到更強烈不適感,當胃腸道受到刺激,受內臟高敏感性影響產生劇烈疼痛;自主神經、腸神經、中樞神經共同控制胃腸系統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當胃腸系統受到炎癥、酸堿環境變化等刺激時,可增加內源性阿片類物質活性,促進胃腸道平滑肌興奮,減少胃腸蠕動,提升胃腸壓力,致使腹部產生疼痛。精神、心理及應激反應可改變自主神經功能,交感神經活性升高,迷走神經活性降低,致使內臟感覺過敏,胃腸功能異常。另外,胃腸激素紊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可導致小兒產生腹痛[10,11]。
《素問·舉痛論》首次提出腹痛的病因病機,認為小兒腹痛多因感受寒濕之邪、飲食不節、情節失調等引起。小兒功能性腹痛在中醫中屬“臍腹痛、小兒腹痛”范疇,多由患兒先天稟賦不足、形氣未充,脾陽不盛,又寒、濕等外邪侵襲,脾胃運化寒濕之力不足,致寒濕黏滯,腹部臟腑經絡痹阻不通,腹痛則發。飲食不當、情志不遂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中焦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產生腹痛[12]。因此,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應以運脾和胃、溫通散寒、理氣止痛為主。三香止痛散中,丁香可溫中降逆、散寒止痛,藿香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為君藥;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為臣;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白芍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焦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焦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焦麥芽行氣導滯、健脾,共為佐藥;甘草健脾益氣、止痛,為使。諸藥配合,共奏溫通散寒、理氣止痛、健脾和胃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木香中含有萜類、蒽醌類、木脂素苷等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胃腸運動、止瀉、鎮痛等藥理作用,常用于消化系統疾病治療[13]。丁香中含有黃酮類、揮發油類等有效成分,有鎮痛、消炎、抗菌的藥理作用[14]。藿香提取物具有調節腸道助消化的藥理作用[15]。白芍具有抗炎鎮痛、降低腸道平滑肌張力利于通便的作用[16]。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各項證候積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腹痛程度、腹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腹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香止痛散治療功能性腹痛患兒,可改善患兒中醫證候,緩解腹痛程度,減少腹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提升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三香止痛散可改善功能性腹痛患兒中醫臨床癥狀,緩解腹痛程度,減少腹痛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提升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