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遠飛
急性腦梗死是因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阻塞及血栓形成或斑塊脫落所致相應血供區域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致使神經功能缺損,為最常見的卒中類型,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1,2]。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以盡快恢復腦組織區域血供為主要目標,以最大限度的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引導下神經介入取栓術能夠快速、精準的直接將血栓取出,迅速恢復病變區域腦組織的血管,促進相應神經功能的恢復,但部分急性腦梗死患者介入取栓術后仍難以獲得滿意療效[3]。為提高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本研究在介入取栓術后采用黃連溫膽湯合星蔞承氣湯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1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50~73歲,平均(62.09±7.32)歲;病程1~6 h,平均(3.20±0.83)h;病灶位于大腦中動脈20例,位于基底動脈16例,串聯病變5例。治療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54~75歲,平均(61.85±7.50)歲;病程1~6 h,平均(3.35±0.88)h;病灶位于大腦中動脈21例,位于基底動脈14例,串聯病變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依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確定:①急性起病;②存在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甚至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神經功能缺損持續6 h以上;④顱腦影像學檢查(CT或MK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相關病變;⑤經顱腦影像學(CT或MKI)證實。中風病痰熱腑實證診斷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確定:主癥:平素頭暈目眩,心煩易怒,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面赤身熱;次癥:共濟失調,肢體強急目偏不瞬,口干口苦,痰多而黏稠、色黃,腹脹,大便秘結,矢氣極臭;舌脈:舌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滑而大。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腦梗死、中風病痰熱腑實證診斷標準;具備DSA引導下介入取栓治療標準的首診患者;病程≤6 h;年齡18~75歲;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腦出血、腦腫瘤、腦疝等腦部疾病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精神障礙性疾病者;因其他疾病外科手術、微創手術或其他創傷治療未滿1周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對試驗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引導下神經介入取栓術治療。對照組術后采用抗凝等內科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黃連溫膽湯合星蔞承氣湯(黃連10 g,竹茹15 g,瓜蔞15 g,膽南星6克,清半夏9 g,茯苓15 g,生大黃6 g,芒硝6 g,枳實15 g,陳皮6 g,炙甘草6 g)治療,采用北京康仁堂藥業顆粒劑,水沖服, 日1劑,早晚分服。2組均治療7 d。
1.4.2 觀察指標①神昏、偏癱、失語評分[6]:治療前后分別按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0、2、4、6分。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估:治療前后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Balthel指數)對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③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纖維蛋白原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4.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確定:痊愈為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NIHSS評分減少≥90%;顯效為癥狀明顯改善,90%>NIHSS評分減少≥45%;有效為癥狀有好轉,40%>NIHSS評分減少≥18%;無效為癥狀無改善或加重,NIHSS評分減少<18%或增加。

2.1 2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神昏、偏癱、失語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神昏、偏癱、失語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NIHSS評分及Balthel指數比較2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Balthel指數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Bal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NIHSS評分及Balthel指數比較 (分,
2.3 2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比較2組治療后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纖維蛋白原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纖維蛋白原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比較比較 (例,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在于盡快恢復血流灌注,改善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急性腦梗死傳統治療以靜脈溶栓為主,但大動脈阻塞再通成功率較低,且對溶栓時間窗要求高,致使臨床療效受限,致殘率仍較高[3]。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DSA引導下神經介入取栓術在臨床應用已成熟,極大提高了急性腦梗死阻塞血管再通率,迅速恢復血供,且具有創傷小、易恢復、不良反應少、預后好的優勢,但部分患者預后仍不理想[6]。本研究在神經介入取栓術的基礎上,術后采用黃連溫膽湯合星蔞承氣湯進行治療,旨在探討其臨床療效。
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醫“中風”范疇,病位在腦,核心病機在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腦脈痹阻、神機失用。急性腦梗死臨床以痰熱腑實證最為常見,代表方劑為星蔞承氣湯[7]?;颊咦淙慌P床,神機受損,氣機壅滯,腑氣不通,內熱自生,腸源性內毒素吸收入血,進一步加重氣機逆亂,致使病情惡化。筆者結合歷代醫家論述及臨床經驗,采用黃連溫膽湯合星蔞承氣湯聯合神經介入取栓術治療急性腦梗,重在清熱化痰、瀉熱通便,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方中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瓜蔞清熱化痰,潤腸通便;膽南星清熱化痰,息風定驚;清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消痰;生大黃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化瘀;芒硝軟堅潤燥,瀉熱通便;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促進胃腸蠕動;陳皮理氣燥濕化痰;炙甘草益脾和胃,以絕生痰之源。藥理研究表明:黃連對缺血性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能夠使腦內興奮性氨基酸增多,抑制細胞內鈣離子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7]。大黃能夠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同時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纖維蛋白酶原形成,抗血栓形成,減輕腦損傷[8]。膽南星能夠抑制炎癥因子表達,發揮鎮痛作用,同時能夠抗氧化,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腦卒中[9]。瓜蔞能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10]。諸藥配伍,清熱化痰、通腑瀉熱,釜底抽薪以消痰熱,則氣血暢達,清陽以升,濁陰以降,改善腦組織水腫及微循環,神機以復。
綜上所述,黃連溫膽湯合星蔞承氣湯聯合神經介入取栓術治療急性腦梗死,能夠改善神昏、偏癱、失語程度及血液黏稠度,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生活質量及及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