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笑 丁德光
頸心綜合征又名頸源性心臟病,是由于頸椎壓迫刺激交感神經而引起的心血管癥狀疾病。臨床表現不僅為頸項不適,局部受壓疼痛,還可表現為心前區疼痛、心悸、胸悶等癥狀。筆者旨在觀察調脊通督針刺法聯合耳穴貼壓對頸心綜合征的治療效果,并探討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針灸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76例頸心綜合征患者,分為調脊通督組(38例)和常規針刺組(38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依據《實用內科學》[1]和《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擬定診斷標準如下:①反復出現頸部不適,可在頸椎椎體或棘突旁觸及條索狀等軟組織改變;②頭痛或偏頭痛,轉頭時加重,伴有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眼球后部脹痛;③心悸、心跳加速,心律不齊,伴有胸悶氣短,頭頸上肢出汗異常,有明顯的焦慮、抑郁、神經衰弱等心理障礙;④經CT或核磁檢查顯示頸椎有退變,伴有神經根刺激癥狀如肩頸肌肉疼痛,上肢、手指麻木等;⑤經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及冠脈造影等檢查診斷除外冠心病。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療影響療效觀察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能按時接受隨訪。
1.4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或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外傷引起的頸椎骨折者;④使用其他方法不能堅持合作隨訪者。
1.5 治療方法
1.5.1 調脊通督組取穴:C5~C7棘突下及旁開2 cm(頸夾脊)、T4~T6棘突下及旁開2 cm(胸夾脊)、風池、身柱、神道、至陽。常規針刺操作:患者俯臥位,暴露頸背部,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選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0.25 mm×40 mm)的毫針直刺C5~C7夾脊穴、T4~T6夾脊穴15~18 mm;至陽、神道、身柱向上斜刺16~20 mm;針刺風池時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20~26 mm,得氣后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周治療4次,連續治療8周。耳穴操作取耳穴:心、頸椎、腎、神門、交感、皮質下。耳穴皮膚常規消毒后,貼王不留行籽,雙耳交替貼壓,囑患者每天按壓3~5次,每次2~5 min至耳廓發熱。
1.5.2 常規針刺組取穴:選取心悸及痹證脊背部常規針刺組:心俞、神門、厥陰俞、內關、頸夾脊。操作:患者俯臥位,局部常規消毒,選用天協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蘇州天協針灸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25 mm×40 mm,進針后患者有酸、麻、脹、痛感視為得氣,留針30 min。耳穴操作同前。1周治療4次,連續治療8周。
1.6 觀察指標①臨床效果:記錄2組患者臨床效果,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本試驗療效標準。治愈:頸肩背部疼痛消失,無活動受限、無心悸及心律失常、無心前區疼痛、無胸悶胸痛;顯效:肩頸背部疼痛明顯緩解,偶有心悸,可自行緩解,偶有胸悶胸痛、偶有心前區疼痛;有效:頸肩背疼痛緩解,反復出現心悸,時常有心律失常,時常有胸悶胸痛;無效:臨床無好轉。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VAS評分方法:采取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帶有刻度的標尺在紙上標出代表疼痛強度的程度(0~10分)。0分代表頸肩背部毫無疼痛,心前區無疼痛,無胸痛胸悶;10分代表疼痛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能力。患者根據疼痛情況在紙上標出自己疼痛的程度。得到的數字則為VAS評分值,記錄2組治療前后的VAS數值。③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根據患者治療前、治療8周后填寫的焦慮自評量表問卷對其情緒狀態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標準評價治療后,調脊通督組總有效率為92.1%,常規針刺組總有效率為78.9%,提示調脊通督組治療優于常規針刺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VAS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治療后,2組VA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調脊通督組治療后的疼痛緩解優于常規針刺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3 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治療后,2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治療明顯下降(P<0.05),且調脊通督組下降更顯著(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分,
頸心綜合征是以頸源性心臟不適為主癥,可伴或不伴心電圖改變,多見于中老年人[4],約占頸椎病發病的13%[5]。由于臨床表現復雜,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據統計誤診率高達75%~80%[6]。中醫對頸心綜合征雖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臨床癥狀可歸屬于“胸痹、真心痛”范疇。《濟生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由于風寒濕邪氣侵入人體,首犯足太陽膀胱經,督脈陽氣虧虛,無力抗邪,邪氣由淺入深,先由腠理筋脈受邪,再傳入骨節,最后可達臟腑。由外向內影響臟腑功能,導致肩頸疼痛,同時伴有心悸胸悶等臨床表現[7,8]。
從現代醫學方面來講,頸椎是脊柱之首,脊椎病與許多內臟病都息息相關。脊柱骨關節的增生,會直接或間接刺激周圍血管、肌肉和神經等,引起相應的內臟出現臨床癥狀[9]。頸椎交感神經叢星狀神經節發出節后纖維,下行構成心叢分布于心臟,對心臟功能和冠狀動脈舒張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由于頸椎的軟組織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原因,刺激了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沖動下傳,觸發了心臟交感神經分支[10],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從而產生心悸、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癥狀。
調脊通督針刺法是在常規針法基礎上,強調“督主諸陽之氣”,將夾脊穴與督脈點結合,用于治療脊柱相關疾病[11]。督脈與臟腑功能關系密切,督脈及其絡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有同行及相通者,足太陽膀胱經背部腧穴經督脈經氣支配對臟腑功能活動發揮調節作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特點,通過針刺夾脊穴不僅可以疏通局部經絡、通痹止痛,配合身柱、神道、至陽還可以使督脈和膀胱經陽氣充盈[12],起到推動氣血運行、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調節心臟功能。配合耳穴貼壓可持續性刺激穴位,維持針刺療效,同時有著安全、無創傷、簡便經濟的優勢。總體來講,調脊通督針刺法配合耳穴可以調節脊柱平衡,糾正關節失穩,緩解交感神經的壓迫,改善椎動脈血液循環,雙向調節心率[13],從根本上解除病因對疾病的影響,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標本兼治的作用[14,15]。
綜上所述,調脊通督針刺聯合耳穴貼壓治療法能夠通過調節脊柱平衡,激發體內陽氣從而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在本研究中,調脊通督針刺組效果均優于常規針刺組,表明調脊通督針刺法配合耳穴貼壓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