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蘋
慢性盆腔炎是育齡期女性常見且多發的生殖系統炎癥,多由急性盆腔炎失治或患者自身體質較弱而引起,亦有部分患者呈隱匿性起病而直接出現下腹部疼痛、白帶增多、月經紊亂等慢性盆腔炎癥狀。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病情遷延難愈等特點,是導致不孕癥、異位妊娠的重要因素,應當引起重視。現代醫學對于此病尚無確切方案,重在防治,一旦演變為此病,多采取綜合治療。康婦炎膠囊是臨床中治療婦科慢性炎癥的常用中藥制劑,由蒲公英、赤芍、薏苡仁等11味中藥構成,具有清熱解毒、理氣止痛等功效。頭孢呋辛鈉是一種抗生素,可抑制細菌細胞分裂和生長,使細菌生長形態變長,最終溶解和死亡。臨床常將二者聯合以改善慢性盆腔炎臨床癥狀,但長期臨床實踐發現,康婦炎膠囊藥性偏向苦寒,久服易傷正氣,不利于恢復。抗生素藥物的長時間應用易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導致效果不太理想。隨著國家對中醫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中醫療法憑借療效確切、安全無毒副作用、操作便捷等優勢,在婦科疾病治療中逐漸顯現出獨特的優勢。鑒于此,筆者以中醫特色外治法——雷火灸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對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和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于會昌縣中醫院婦產科的7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年齡23~40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3年。觀察組年齡20~39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5年。2組患者人口學特征、盆腔炎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考《婦產科學》[1]中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①病史:多數患者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病程>3個月;②癥狀:下腹部脹滿疼痛,腰骶部酸楚脹痛,白帶量增多,月經紊亂;經量增多、經期延長、行經腹痛等,部分患者有精神不振、乏力、失眠、周身不適等;不孕,長期炎癥導致輸卵管堵塞、粘連等;③體征:子宮常處于后傾后屈狀態,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若為盆腔結締組織炎,子宮一側或雙側觸及片狀增厚、有壓痛,或宮骶韌帶增粗、變硬、觸痛;若為輸卵管炎,子宮一側或雙側觸及條索狀增粗輸卵管、有壓痛等;④輔助檢查:血常規可見白細胞總數等含量增高,B超顯示盆腔有積液、炎性包塊等。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以及《中醫婦科學》[3]診斷標準:①主癥:下腹刺痛或脹痛,腰骶酸脹疼痛;②次癥:帶下量多,經行腹痛加重,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神疲乏力,乳房脹痛,經色暗紅;③舌脈象: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舌苔薄,脈弦或弦、澀。主癥必備,兼次癥≥2項,結合舌脈即可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中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②年齡18~50歲;③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內容,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可耐受雷火灸;⑤頭孢呋辛鈉皮膚敏感試驗陰性。排除標準:①處于備孕、妊娠或哺乳期;②處于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期;③由其他原因如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等引起的腹痛;④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等疾病;⑤灸處皮膚破損或有皮膚病等;⑥盆腔內外傷出血。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靜脈滴注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浙江惠迪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205056),由1.5 g注射用頭孢呋辛鈉+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配伍而成,每日2次。康婦炎膠囊(山東步長神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20055634)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持續1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雷火灸。取穴:阿是穴、關元、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次髎。操作:待點燃的2根趙氏雷火灸條火頭全部燃燒至紅后,火頭朝下置入雙孔恒溫雷火灸器具中,加蓋。患者俯臥,將灸盒擺置于骶髂關節,毛巾加蓋保持溫度恒定,10 min后,患者仰臥,灸盒置于少腹部穴位(擺豎陣),溫灸20 min。雷火灸火頭距離患者皮膚3~5 cm,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宜,灸至皮膚微紅,深部組織發熱為佳,接著將艾條取出置于手法灸盒中,固定并吹紅火頭,火頭對準上述穴位,采用小螺旋形法,每旋轉9次為1壯,每穴7壯,每次每穴螺旋灸1.5 min,每日1次,持續1周。月經來潮期間禁用。施灸日久皮膚可有發黑現象,停灸后可自然消退。期間若有燙傷,按照燙傷方法處理。
1.4.2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選取2項主癥“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和1項次癥“帶下量多”進行評估。按照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主癥分別用0、2、4、6分表示,次證用0、1、2、3分表示;②免疫因子:抽取2組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3500 r/min,離心半徑為15 cm離心10 min,取血清;Attune聲波聚焦流式細胞儀檢測CD4+和CD8+水平,計算CD4+/CD8+值。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
1.4.3 療效判定標準從臨床癥狀、體征、B超結果3方面綜合評估[4]:治愈為臨床癥狀消失,子宮及附件無壓痛,B超顯示盆腔包塊和積液消失;顯效為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子宮及附件壓痛明顯改善,B超顯示盆腔包塊和積液區較治療前縮小70%以上;有效為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子宮及附件存在輕微壓痛,B超顯示盆腔包塊和積液區較治療前縮小30%以上;無效為未達到上述要求。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因子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CD4+及CD4+/CD8+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CD8+水平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因子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盆腔炎又稱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盆腔疼痛及盆腔炎癥等,致病因素多樣,普遍認為與急性盆腔炎未治療徹底、免疫功能低下、不潔性生活等有關。纏綿發作的疼痛不僅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同時在慢性炎癥的反復刺激下,可引起輸卵管、卵巢、子宮等盆腔組織廣泛粘連、增生、瘢痕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變,大大增加了不孕癥、異位妊娠的發生風險。隨著國家生育政策的開放,有效地治療慢性盆腔炎,降低其導致的生殖障礙,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由于慢性盆腔炎病因的多樣性、病情的反復性、癥狀的頑固性使治療較為棘手。現代醫學對于此病的治療尚無特效方案,主要以藥物綜合治療為主,常見的方案有康婦炎膠囊加頭孢呋辛鈉,可有效清除病原體,控制炎癥,改善盆腔痛癥,但仍有一定數量患者治療效果不太理想。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屬于“婦人腹痛、癥瘕、帶下病”等范疇,多與外邪侵襲、產后失養、情志失調、房事不節、經期防護不當有關,病機核心在于瘀血阻滯。婦人婦科術后復感外寒或因房事不節,勞累受損致氣虛體弱,氣為血之帥,氣虛推動無力,以致血液運行滯緩,日久成瘀。或因情志失調致其氣血經脈不暢,肝氣郁結,日久漸致血瘀,形成癥瘕,主要表現為血液“濃、黏、凝、滯”,現代醫學也證實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多呈高黏滯狀態,印證了血瘀的實質[5]。因此,中醫治療當以活血、化瘀、止痛為基本原則。
雷火灸又稱雷火神針,起源于先秦的《黃帝內經》,于明代《本草綱目》首見其名。雷火針法,在其他明清醫籍諸如《針灸大成》《外科正宗》《種福堂公選良方》等均有相關記載,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現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中。與普通艾灸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普通艾灸僅由艾絨組成,而雷火灸還添加了乳香、大黃、柏樹等多味中藥,具有溫經通絡、除濕散寒、行氣活血、止痛等諸多功效。②雷火灸燃燒吹紅火頭時,距離火頭1 cm,溫度可達240 ℃,其產生的熱輻射力較強,可對人體產生較大的熱效應,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而普通艾灸在相同條件下火頭平均溫度僅在78~90 ℃。③普通艾灸采取以腧穴為主的灸療法,雷火灸采取以病灶部位為主的“以面罩位帶腧穴”灸療手法,可在灸區域形成高濃藥區,在熱力作用下,可深入皮下組織,直達病灶,大大縮短療程時間,對某些功能性腹痛可以達到即刻止痛的效果[6]。有研究證實,雷火灸產生的遠近紅外輻射可達5~15 μm,滲透深度達10 mm以上[7]。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及帶下量多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在康婦炎膠囊和頭孢呋辛鈉治療基礎上,加用雷火灸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腹疼痛等臨床癥狀,治療效果更優,與周瑞等[8]研究有相通之處。分析原因有:①艾灸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已不言而喻,雷火灸作為艾灸的延伸,在治療效果方面更具優勢;大量研究證實,雷火灸可調節疼痛因子及炎性細胞因子,激活抗炎通路,調節免疫應答,從而實現抗炎、鎮痛等一系列作用[9,10]。②研究所選穴位—關元可影響子宮生理機能;足三里為保健要穴;三陰交可健脾化濕、疏肝益腎、活血調經;次髎可補腎健腰、化瘀理氣。上述諸穴在雷火灸的刺激下,可將物理刺激轉為化學刺激,使腧穴局部感受器興奮,釋放活性物質,變化細胞功能,以局部調節作用帶動整體,從而有效緩解臨床癥狀。③雷火灸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利用藥力峻、火力猛、滲透力強等優勢,可使疼痛部位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瘀血得以消除,達到通順的目的。
T淋巴細胞是影響細胞免疫的重要因素,當T淋巴細胞數量異常時,可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CD4+、CD8+是T淋巴細胞中2個主要的免疫調節細胞亞群,CD4+/CD8+比值的一般處于動態平衡狀態,若比值下降則機體免疫力降低,感染幾率增加。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慢性盆腔炎患者的T細胞亞群分布異常,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11]。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雷火灸聯合康婦炎膠囊加頭孢呋辛鈉治療可增強細胞免疫力,與羅海麗等[12]的研究有共通之處。
綜上所述,雷火灸聯合康婦炎膠囊加頭孢呋辛鈉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下腹疼痛等臨床癥狀,提高CD4+含量,下調CD8+水平,促進CD4+/CD8+比值恢復平衡,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