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腹地的萬源市植被豐茂、氣候宜人,是四川省生態功能區縣之一,有“川陜后花園”之譽。作為以生態涵養為重要任務的縣域,萬源工業有著怎樣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萬源市堅持“生態立市”思路,突出生態資源優勢,一方面大力推進縣域工業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依托名優農產品稟賦打造文旅項目,通過“三產融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生態工業正成為萬源市的一張新名片。
萬源城區全景 馬發海 攝
7 月底,記者到萬源市華新水泥(萬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水泥”)采訪。在該企業的監控室內,記者透過顯示屏看到,來自該市城鄉的各類垃圾經過分選成為“生料”被傳送進焚燒爐,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被轉化為電能,上傳到大電網,而煅燒后的殘余灰渣則用于生產該廠的主要產品——水泥。
華新水泥是達州市重點骨干企業,成立于2009 年,總投資10 億元。目前,水泥生產能力達110 萬噸/年,年產值7 億元,年貢獻稅收7000 萬元。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達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企業發展,在生產要素保障、融資、稅收優惠、政策補貼等方面給予幫助,并積極推動企業綠色轉型,開展揚塵治理、噪音治理、異味治理。2022 年3 月,公司投資900 余萬元進行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改造,如今,企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控制在100mg/m3以下,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有效優化了當地的空氣質量。
華新水泥聚焦綠色轉型,一方面著力于減排,另一方面還向固廢領域拓展。2017 年以來,公司通過新投生產設備,承擔了全市生活垃圾、市政污廢、工業固廢等垃圾的處理,讓垃圾從環境負擔變成優質建材。
同樣是挖掘價值,變廢為寶,記者在青花鎮看到,萬源市政府以原工業企業轉產后留下的生產場地為依托,充分發揮其位于川陜渝三省市交會地帶的區位優勢和毗鄰鐵路干線的交通優勢,對接四川及西南地區燃煤市場需求,引進了省級重點項目——萬源儲配煤基地項目。據介紹,該項目占地553 畝,靜態儲煤200 萬噸。項目改擴建鐵路專用線3.3 公里,采用全自動化快速卸車和自動化火車裝車系統。“雖然從事煤炭業務,但只儲存和轉運,是實實在在的綠色低碳產業。”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說道。
生態,是萬源的突出特征,也是最大優勢。在農產品方面,有富硒茶巴山雀舌,也有飼養歷史逾百年的舊院黑雞;在文旅資源方面,有八臺山、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寶山省級森林公園、龍潭河景區等自然資源等。近年來,萬源市借助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建設“大秦巴生態產業綠城”作為戰略支撐,推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蓬勃發展。記者發現,萬源市通過做優農產品和文旅商貿服務,有力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生態價值利用和優勢資源轉化。
富硒茶生產現場
其中,較典型的就是大巴山茶文化原鄉項目。萬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原鄉位于交通便捷的八臺鎮蔣家灣,原鄉背靠八臺山景區、緊鄰大巴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原鄉布局包含了茶語街、采青巷、炒青巷、五彩茶園、茶語廣場等“一街七巷二園三廣場”,融入了特色餐飲、優質民宿、特色購物等業態。在風貌打造上,原鄉挖掘“鹽茶古道”文化,在建筑、街區上設計制作了精美的茶文化浮雕和茶文化小品,同時不定期開展傳統文化展示活動,讓游客在游玩中了解萬源富硒綠茶(巴山雀舌)種植、生產、工藝、品鑒、銷售。原鄉獨特的文化魅力、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優質的旅游服務吸引了各地游客,2019 年開園以來,已接待游客80 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000 萬元。
大巴山茶文化原鄉既是效益頗好的茶文化主題旅游項目,也是萬源茶產品的宣傳窗口,對萬源茶葉的種植、生產、銷售進一步發揮了拉動作用。目前,全市共有茶葉企業42 家,其中培育標準化茶葉加工廠27 家;茶園總面積近25 萬畝,產量6590 噸,實現茶葉綜合產值15.97 億元;開發出富硒藏茶、富硒紅茶、茶酒等新品,同時開發夏秋茶產業,引進黃金芽、黃金葉、安吉白茶等特色新品種,產業產值和效益十分明顯。
一片茶葉,只是萬源綠色工業的縮影。記者了解到,萬源市篤定綠色發展路徑,將加快中國西部石材城、青花儲配煤基地、鐵山坡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等項目建設;推動風光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落地;加快茶埡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大力支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力爭打造川東綠色工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