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依檀 高新迪
(1.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北京 102600;2.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周圍性面癱(風寒襲絡證)是由于單側面部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導致面部肌肉癱瘓,多發于春秋季,患者常表現出面部肌肉癱瘓、口角歪斜、額紋消失等癥狀,臨床發作較為急驟,若不及時治療易產生后遺癥并給患者心理健康帶來負擔[1]。周圍性面癱病因較為復雜,現代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多與病毒感染引起面部神經水腫有關。中醫將周圍性面癱歸于“口僻”“吊線風”等范疇,認為筋血失養、衛外不固,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而致口歪眼斜[2-3]。針灸可以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面神經水腫及炎癥反應,起到促進面神經恢復的作用[4]。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溫針灸治療急性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及對面部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周圍性面癱的西醫診斷依據《神經病學》[5]中的標準;中醫診斷參照《針灸學》[6]中風寒襲絡證相關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患者首次發病,且為單側面癱,年齡18~65 歲;神經磁共振檢查面部未發現異常者;入組時急性發作在2 d 內。3)排除標準:因腦血管病、中耳炎、外傷等引起面癱者;存在針灸禁忌證、不能耐受針灸治療者;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合并嚴重免疫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就診90 例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使用區組隨機化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觀察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平均年齡(42.74±4.38)歲;發病部位為左側面癱患者26例,右側面癱患者19例。對照組男性23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齡(42.21±4.43)歲;發病部位為左側面癱患者24例,右側面癱患者21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進行治療,包括給予復合維生素B 片(山西天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1599,4.7 mg×100 片),每次3 片,每日3 次;醋酸潑尼松(天津信誼津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5,5 mg×100 片),每次2 片,每日3次;甲鈷胺(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0.5 mg×10 片),每次1 片,每日3 次。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溫針灸。取穴:采用局部近取和循經遠取相結合方法,包括患側近部的攢竹、陽白、顴髎、四白、下關、頰車、地倉、翳風、風池,雙側遠部的合谷、足三里。方法:囑患者平臥,使用一次性無菌毫針刺入對應穴位,毫針長度在1~3寸,對于近部、較淺穴位選取1寸針進行淺刺、輕刺,刺入深度應小于半寸,得氣后勿施提插、捻轉等一切手法;對于組織較深穴位如遠部合谷,選取1.5 寸毫針,刺入0.8~1.2 寸,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手法,足三里刺入1.2~1.5 寸,得氣后施捻轉補,每次治療留針30 min。其中風池、合谷、頰車、地倉進行艾灸,取少許艾絨捏于遠部穴位的針柄上并點燃,每穴灸15~20 min,每穴可重復灸2~3次。
1.4 觀察指標 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和治療7 d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口歪眼斜、額紋消失、鼻唇溝、口角下垂的變化,按正常、輕、中、重4 個等級分別計為0 分、1 分、2 分、3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面部殘疾情況[7]:于治療前和治療7 d后使用面部殘疾指數表(FDI)評估患者面部殘疾情況。FDI 包括社會和軀體功能評分兩部分,其中社會功能部分共5 項,每項得分范圍為1~6分,得分越高社會生活能力越好,軀體功能部分共5 項,每項得分范圍為1~5 分,分值越高表示軀體功能越好。面部神經功能[8]:使用H-B 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于治療前和治療7 d 后評估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得分在0~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異常越嚴重。免疫功能:使用流式細胞技術于治療前和治療7 d 后檢測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細胞(CD3+、CD4+、CD8+)水平。
1.5 療效標準 采用Portmann 評分表進行評估[9]:治療7 d后對患者抬眉、閉眼、鼓腮、擴鼻、露齒、張嘴6項的減弱程度進行評分,若正常記為3分,減弱記2分,顯著減弱記1 分,完全消失記0 分;同時對患者正常狀態下面部情況進行評分,2 分表示正常,1 分表示輕微不對稱,0 分表示患者面部明顯不對稱,最終得分為各項之和。20 分表示痊愈,得分17~19 分表示顯效,得分14~16分表示有效,低于14分者表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通過正態檢驗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組間對比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7 d后,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7 d 后,兩組患者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下同。
組 別觀察組(n=45)對照組(n=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口歪眼斜2.21±0.26 0.92±0.16*△2.23±0.25 1.43±0.29*額紋消失2.31±0.20 0.87±0.22*△2.29±0.28 1.50±0.24*鼻唇溝2.24±0.23 0.94±0.15*△2.25±0.22 1.62±0.18*口角下垂2.34±0.27 1.03±0.31*△2.35±0.26 1.44±0.32
2.3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情況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7 d 后,兩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情況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情況評分比較(分,±s)
組 別觀察組(n=45)對照組(n=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社會功能16.76±1.69 25.38±2.14*△16.87±1.72 22.69±1.86*軀體功能15.43±1.56 20.38±1.93*△15.88±1.62 18.74±1.82*
2.4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比較 見表4。治療7 d 后,兩組患者H-B 分級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比較(分,±s)
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n 45 45治療前4.26±0.29 4.24±0.31治療后2.82±0.26*△3.69±0.28*
2.5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見表5。治療7 d后,兩組患者CD3+、CD4+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CD8+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

表5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
組 別觀察組(n=45)對照組(n=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D3+48.74±4.63 58.48±5.39*△48.85±4.70 55.36±5.12*CD4+38.45±4.54 46.38±5.23*△38.90±4.62 42.78±4.82*CD8+35.74±3.42 28.47±3.02*△35.46±3.37 31.68±3.26*
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為發病7 d 以內,發作較急,患者常出現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裂增大、口角下垂或歪向健康一側等癥狀。目前周圍性面癱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醫學界多認為與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神經炎癥等有關,因此西醫治療時多以抗病毒、消除炎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等為主[10]。中醫將周圍性面癱歸于“口僻”范疇,《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風邪入于足陽明……故使口僻”,營衛失和、臟腑內虛、衛外不固而寒邪易侵導致筋絡縱緩不收是其主要病機[11]。故在臨床治療時多采用強正祛邪、標本同治。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面部殘疾指數和面部神經功能均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溫針灸能有效緩解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癥狀,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針灸用于治療面癱療效可靠,副作用小,具有悠久的歷史[12]。陽白、風池穴位于少陽與陽維脈交接處,針刺此二穴可以激發人體陽氣,從而達到通調氣機、疏風祛邪作用。下關、四白、地倉、頰車等處是面神經分布的主要位置,是治療面癱的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屬手、足陽明經穴,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循行皆經過顏面部;“面口合谷收”針刺合谷可以激發經氣、疏通筋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足三里節即可疏通面部經絡,又可補益正氣、養血活血。溫針灸可將艾絨的熱效、藥效滲入相應穴位,通過經脈傳感,起到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因此諸穴合用起祛風、活絡、扶正、養筋之功,改善局部循環,促進臨床癥狀消退[13-14]。
炎癥反應在周圍性面癱患者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患者發作時存在免疫力下降的現象。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說明溫針灸能有效調節患者免疫功能。溫針灸能將熱刺激傳導至面部神經感受器,一方面借助艾灸溫熱作用刺激患者面部穴位,增加面部氣血運行,調節面部神經網絡,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加速神經水腫的消除[15];另一方面針灸可提高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活動,促進神經元的修復過程[16],達到消炎、祛腫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溫針灸能有效緩解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免疫功能,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