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全固態電池技術雖然目前面臨著很多挑戰,但仍然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短期的,可以看作是面向2030年——值得創新的目標。我認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和電池企業要對這一技術路線高度重視。
現在全球已經有無數人投入這場創新運動,隨著ChatGPT技術的出現,對新材料的探索效率極大提高,開發周期縮短,通過全球的努力,全固態電池能夠取得成功。我們發現,在全球頂刊上發表的與固態電池技術相關的論文正在指數般地增長,可以說技術是在商業化的“前夜”。不過在國內,全固態電池的路線似乎不被整車廠和頭部電池企業看好。
其實,全固態電池對于現有液態鋰離子電池是徹底的顛覆。在全固態電池中,鋰離子的傳輸機理完全改變,一般液態電解質鋰離子遷移數為0.5,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鋰離子遷移數為1;全固態電池具有高溫100攝氏度到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寬溫度性能;全固態電池電壓窗口提高后,正負極材料的選擇范圍大幅提升(正極可以選擇硫等),甚至可以在全固態電池中使用在燃料電池中應用的雙極板。這和目前資本市場上十分火熱的固液混合物電池也完全不同。
我們的電池企業,不能只是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要小心對手一不留神就將技術顛覆了。作為電池大國,我們一定要重視相關技術的發展。

鄭緯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信創(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鏈由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和云計算平臺等部分組成。當前,我國信創產業雖然已取得較大進步,但依然存在諸多“卡脖子”問題,例如我國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被納入實體清單;國產芯片出貨量低;美國的人工智能算法開放框架占據著中國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產操作系統市場份額與核心技術研發投資不足,依靠國外開源技術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國內信創產業在設計及制造環節面臨被限制,國產數據庫技術路線分散、難以形成合力,信創企業反映適配的工作量多、難度太大,缺乏高品質、優體驗的信創產品等。
在我看來,信創不是簡單地把國外的東西進行國產替代就完了,信創更是新技術突破。它是一條產業鏈,實現信創落地,要打造自主生態,這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
對于未來信創產業高質量發展,我認為要選一批處于產業鏈關鍵位置的頭部企業,補齊供應鏈的短板;深耕行業應用場景,推進產業合作發展;要依托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強優勢產業技術研發,攻克一批前沿基礎和戰略必爭技術,推動建設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設立科技重大專項計劃,擴展信創產業的深度和廣度,以此來推動信創產業的發展。

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美國科技企業注重科技創新甚至原始創新,關注和堅持投入是否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的科技創新,從而搶占新興產業市場。當前,產業競爭的起點越來越向科技創新前移,如果始終是跟蹤國外的科技創新,我國企業就只能止步于從事代工,生產低維產品或當“二鍋頭”。
ChatGPT產生的過程再次印證了創新型科技文化是創新型國家的靈魂因素,我國亟需在全社會逐步培養這種文化。
科技文化至關重要,什么樣的土壤氣候決定生長什么樣的樹木,什么樣的樹木決定結出什么果實。美國近百年形成了貫穿政府、社會、企業、高校等各個方面的創新型文化。而我國自“洋務運動”至今近200年來,主要形成了“跟蹤追趕型”科技文化。我認為,這種科技文化在我們追趕世界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近幾十年,使我國跨入科技大國行列。但是,要成為科技強國、成為創新型國家,就需要逐步培育起創新型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包括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等多個方面,在這一現狀下,需要我國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以及科技界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逐步實現從跟蹤追趕型向創新引領型的過渡和轉變。

李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光伏發電是大家熟悉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其能量利用率近年來大幅提升。過去晶硅電池的太陽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幾,而今,太陽能的工業化利用效率平均可達22%,在實驗室能達到26%。理論物理學家估算,太陽能單晶硅電池的太陽能利用率的極限值為31%,因此可以說,以光伏發電的方式利用太陽能,其能量利用率已經非常接近極限值。
在這一困境下,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給了我們啟發。發展人工光合成產業,初衷是把取之不盡的太陽能有效利用起來。10年前,中國科學院開啟了一個太陽能利用行動計劃,由我和褚君浩院士領銜推進。計劃啟動之初,我們對中國太陽能利用水平、技術路徑、產業規模等做過全面的戰略分析,認為發展人工光合成產業是極具潛力的方向之一。
隨著我國“雙碳”目標的確定,人工光合成產業迎來發展契機。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把二氧化碳從“廢氣”變為“資源”。
當前人類已經發展了一些消納二氧化碳的技術,比如碳捕捉、碳封存,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下來注入深井里封存起來,但這種方式是凈投入的,后續沒有產出。人工光合成方法卻可以“變廢為寶”,在消納二氧化碳的同時,生產出原料。因此我認為,人工光合成是可持續發展的“碳捕捉”方式,值得我們在這一方向上繼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