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喬 王慧娟
2023年伊始,慢病管理與康復分論壇在福州成功舉辦。到場專家共同探討了康復醫學在防治慢病領域中的作用,并分享了多項慢病康復的前沿技術與研究成果,而長期致力于通過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技術探索癌癥內激酶信號通路及相關藥物研發的林堯也參與其中。從游學海外、接觸生命科學前沿的學子,到成長為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副主任,在與人類生命福祉息息相關的生命科學領域,他從未停下探索和創新的腳步。
林堯與生命科學的淵源,最初是源于興趣——“高中時我對生物感興趣,高考時就順勢填報了生命科學專業。”在大二時,他在圖書館讀到了《自私的基因》,這本在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不僅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他“所學何為”的困惑,更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生命科學、觸摸學科前沿的大門。就此,深入生命科學研究,以生物學方式回答相關領域的種種問題,就成了林堯為之奮斗的不二路徑。
本科畢業后,一心向學的林堯遠赴英國,先后在阿伯泰大學和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積極探索研究的具體發力點時,一位導師頗有見地的建議為林堯指明了前行方向:“導師告訴我,現代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其本質都是在做分子生物學相關的研究。”就此,在導師的引導和推薦下,碩士期間林堯即順利進入了p53抗癌基因發現者之一、專注腫瘤研究的大衛·萊恩(David Lane)實驗室,正式開啟了他在分子生物技術特別是癌癥生物學方向的鉆研之路。
完成博士階段學習后,林堯先后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擔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員及助理研究員。隨著研究越發精專、對學科的了解越深,林堯逐漸發現,“將分子生物學應用于腫瘤治療領域,通過對癌細胞內分子信號通路的深入了解進而拓展新的診療方式,事實上是從微觀層面上嘗試去回答疾病的致病機制”。林堯解釋道,“一旦我們了解了一種疾病的致病機制,特別是在微觀層面了解了其‘如何開始、如何發展’,這種疾病就會從‘不可知、不可治’變成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一把了解疾病‘真面目’的鑰匙”。而埋首相關研究多年的他,無疑累積了深厚的先發優勢,并為之后開拓更多交叉研究提供了可能。

林堯
就這樣,那個曾經被書籍這位“益友”點亮求知之心的年輕人,又幸運地在良師的帶領下行穩致遠、在求學路上日漸精進。看到了所研內容的重要性和廣闊發展前景,讓更多人投身分子生物學研究、壯大科研隊伍的理想也在他求學工作的過程中萌發生長起來。與此同時,強烈的思鄉之情也召喚著游子早日歸來。2013年,游學英國11年的林堯懷揣豐富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成果和傳道授業的理想,回到了故鄉福州。這一次,他期待能在相關研究和實踐領域結出更多本土化的果實。
秉持著“做好科研”的初心,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PD-L1表達與KRAS信號通路相關性及其臨床應用”為代表,林堯迅速投入到尋找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記物的相關研究中。然而由于臨床資源缺乏等因素,項目推進之初就面臨了樣本數量銳減、相關工作進度隨之延緩的窘境。不過,這番波折并沒有擊退林堯的科研熱情,反而激發了他不斷探索的斗志,也讓他注意到臨床數據支持對于研究開展的重要性。隨后在合作中,他更是看到了中醫藥研究與他所做研究工作的相似“處境”——“很多中藥驗方有良好的實踐經驗,卻難以解釋其作用原理。我們從微觀角度入手,同樣有希望解決中醫藥‘如何治病’的謎題”。就此,2021年,林堯入職擁有多所附屬醫院的福建中醫藥大學,開展中西醫結合腫瘤研究方向的研究,以探尋中醫藥作用原理及其在相關疾病診療過程中發揮的功用。
“目前我們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中藥復方在腫瘤治療和康復方面的應用;二是運動功法的研究和驗證。”林堯介紹道,“目前,運動功法在各類癌癥防治中的積極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不過現階段研究大多集中于相關性或功能性研究,‘運動抗癌的物質基礎’尚不明確。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選擇了循環因子作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評估由運動訓練造成的適應性穩態引起的循環因子變化與抗癌關聯的研究,從蛋白、代謝物和miRNA層面找到運動誘導的抗癌循環因子,解析其生物學作用機制,評估不同運動方式對其調控的差異,從而為運動抗癌的臨床應用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精準抗癌運動、分子運動處方的設計指明方向,并為運動模擬類抗癌藥物的開發提供了潛在靶點。”
而當提到另一個工作重心——教學工作時,林堯充分強調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科研獨立性的重要性。“在發展迅猛、新成果頻出的生物學領域,強勁的自驅力和自學能力將是學生得以扎根和成長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林堯積極參與學科建設工作,并在教學中將自身所研成果及思索感悟一并打包入課程講解中,進一步加強科研與教學的聯系。“生物學新成果頻出的現狀,讓生物學的教材更新速度遠快于其他學科。而當我們將一線的科研經驗和成果帶入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學生對學科的理解,讓他們更有‘參與感’。加上中西結合學院合作教學的模式,更為學生‘兼容并蓄’提供了基礎。”
如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林堯一如既往地關注著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并將開展多學科融合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視作實現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和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的關鍵。打造研究平臺、培養優秀人才、發揮閩籍海外鄉親紐帶作用,推動中醫藥行業不斷發展,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福建中醫藥大學科創中心是服務于全校的科研大平臺,為全校日常科研提供了信息化、智能化的科研服務,并對成果和技術共享做統一管理,為全校教師及研究者提供科研輔助,進而提升全校的基礎科研水平。作為中心的重要建設者,林堯在科研引領方面進行了“引入+共建”的多種嘗試:一方面引進青年科學家團隊,另一方面積極促成平臺內各種相關方法學平臺的“聯合共建”。在林堯看來,這不僅是福建中醫藥大學在科研管理層面的創新,也是推動相關科研成果走向成熟、最終走向轉化的重要一步——“將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場,讓市場看到更好的技術,從而促成二者的‘互相選擇’,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事實上,這不是林堯第一次涉足成果轉化領域。在此之前,感受到市場對生物學技術轉化落地需求的林堯即成立了福州微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核生物科技”),開始了通過蛋白質篩選、構建與表達等核心技術開展病毒檢測、血清生物標志物開發、人類疾病治療產品研發等研究成果轉化之路。以快檢為研究目的,微核生物科技篩選非洲豬瘟特異性抗體并構建檢測方案,研發出高效非洲豬瘟病毒檢測試劑盒,目前即將作為成熟產品問世。此外,微核生物科技已篩到一些乳腺癌、胃癌等相關的特異性腫瘤標志物,正在進一步進行驗證。而正在建設中的由微核生物科技和其他企業合作投資設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也將為這些腫瘤標志物的研究提供基本保障。
當談及科研與成果轉化之間的關系,林堯頗為感慨地說:“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在轉化的過程中,有無數的細節需要考量打磨、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市場的需求、產品的工藝、產品的規格甚至產品的定價,都是轉化過程中需要解答的問題。”面對重重困難,林堯選擇“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通過合作的形式,讓產品轉化之路走得更快、更平順。目前,微核生物科技已經形成了抗體和功能肽兩個優勢研發領域,相關診療藥物的研發及在疾病、藥物、生物乃至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抗原檢測也在推進中。“以更加審慎的態度投身科研,以更加負責的心態對待教學,以更加專業精準高質量的檢測和醫療診斷服務大眾,促進學科和大健康產業發展,將是我和團隊的共同目標。”林堯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