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方 杜月嬌

莊春林在滬川藥物化學學術研討會(2023)上作報告
2018年,莊春林換上了一身嶄新的孔雀藍制服,響應號召,成為海軍軍醫大學首批轉改文職人員中的一員。
“退役不褪色,轉文仍姓軍”,對莊春林來說,服務部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早已刻入骨血。如今,36歲的他已經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1次,兩次獲評“四有”優秀文職人員。“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也為他兢兢業業的科研之路做出了最好的注腳。
2017年年底,莊春林入選中國藥學會第三批“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以下簡稱“青托”)。
這是莊春林科研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2014年博士畢業留校后,他被分配到海洋藥物實驗室。而隨著2017年學校宣布改制,海洋藥物與天然藥物方向合并,他的研究內容也隨之進一步調整。“從化學藥物、海洋藥物到天然藥物,這是一個尋找方向的過程。”最終,在“青托”的支持下,他選定了“活性化合物庫的構建、生物活性評價及靶點研究”。
莊春林要構建的特色化合物庫,分為含氟化合物、海洋天然產物、合成化合物三大部分,他希望圍繞程序性細胞壞死、細胞保護、抗腫瘤多藥耐藥、抗病毒等模型開展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結構優化及靶點研究工作,發現具有成藥前景的苗頭化合物。幾經周折,他和團隊發現了TAK-632。
“這是一個讓我研究起步的分子。”誠如其言,以TAK-632為先導化合物,莊春林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他和團隊通過自主構建的含氟化合物庫及功能表型篩選發現了苯并噻唑類化合物可以高效抑制程序性細胞壞死,闡明其作用靶點為RIPK1和RIPK3,并進一步獲得了高活性、低毒性及高選擇性的相關類似物,被認為有望為阿爾茨海默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策略。相關研究發表在《英國藥理學雜志》《藥物化學雜志》等國際學術期刊上。
與此同時,莊春林團隊還通過天然產物庫和功能表型篩選發現了海洋倍半萜、植物倍半萜、中藥三萜等高活性程序性細胞壞死抑制劑,深入研究其作用靶點并開展活性導向的結構優化,獲得了一系列衍生物。“我們首次嘗試了軍事應用,發現植物萜類等小分子具有抗急性肺損傷的功能,優化設計后獲得了戰時急性肺損傷原創小分子并開展成藥性研究。”莊春林介紹說,在相關方向上,他們已經與長征醫院合作開展了臨床前研究,連續兩次受藥物化學頂刊邀請撰寫程序性細胞死亡小分子綜述,并獲得《免疫學年鑒》的引用和正面評價。
氧化應激也是莊春林的重點關注方向。氧化應激會導致慢性炎癥,引起一系列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肺炎、退行性神經性疾病等。而Keap1-Nrf2信號通路,則是治療氧化應激相關炎癥和疾病的重要藥物靶點。為此,他和團隊從抑制靶點相互作用入手,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藥物設計及優化工作。
近年來,莊春林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2017年受邀發表在《化學評論》的綜述文章成為刊物的“高被引”論文,獲得《今日藥物發現》等期刊的引用和正面評價。他本人也受到國際學術期刊《藥物化學雜志》共同主編岡達·喬治教授的邀請,在其專著中發表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劑篩選方法相關內容。
幾年間,莊春林入選上海市衛健委優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曙光計劃、上海市晨光計劃等,榮獲中國藥學會施維雅青年藥物化學獎,并得到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等支持,成為海軍軍醫大學第一個獲得國家重點研發青年首席科學家項目的學者。在這樣一份出色的答卷面前,莊春林始終心懷感激。他將“青托”視為自己在國家級人才項目中的“第一桶金”,除了經費支持,“青托”還配備了托舉導師對他進行指引和幫助;而海軍軍醫大學不斷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也點燃了他“干事創業”的熱情。
“未來我也將不忘初心,努力提升學術水平,爭取更大的成績。”莊春林說。
“通俗一點說,我的研究目標就是抗炎。”莊春林表示,如今很多重大疾病都與炎癥有關。
“腦部炎癥可能會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腸部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也跟炎癥密切相關。”莊春林所列舉的疾病,放到世界范圍內都是老大難,比如:潰瘍性結腸炎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性疾病,稱之為“綠色癌癥”;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大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翻上3倍。“還有炎癥風暴。”他補充說,典型例子就是新冠肺炎感染,患者體內的炎癥風暴,構成了他們從輕癥向重癥、危重癥轉換的重要標志。
抗炎無小事,能夠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展開研究,莊春林認為是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細胞壞死、氧化應激,都是炎癥研究的前沿熱詞。這些研究意義非凡。”他對自己的事業異常堅定,但一開始走上這條道路,還是有幾分誤打誤撞的意味。“我最初想學醫,但后來調劑到了藥學專業。既然如此,就干一行愛一行。”隨著在南京醫科大學的深入學習,莊春林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大二時我在藥物化學實驗室見習,覺得特別有意思。準備考研的時候就想,無論如何也要讀藥物化學專業。”2009年8月,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現海軍軍醫大學)碩博連讀,師從藥物化學領域知名學者張萬年教授。
“現在,張老師也在我們團隊里。”據介紹,莊春林團隊包括師生20余人。“我們的招生名額不多,但也一直以協助指導、聯合培養等方式來帶學生。”2017年至今,莊春林帶教研究生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17篇發表在《藥物化學雜志》上,并獲得多項獎勵。而提及培養心得時,莊春林談到了照亮他科研路的一盞盞明燈:張萬年教授、盛春泉教授、在明尼蘇達大學時期的聯合培養導師邢成國教授(現為佛羅里達大學藥學院教授),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教授。“他們在我寫論文或分析課題時,會給我詳細講解為何要這樣去做,這個過程中我會學到很多東西。”更令他感慨的是,他們都有著持之以恒的勤奮。“張老師現在快80歲了,每天還在工作。陳院士晚上可以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在導師們的影響下,莊春林篤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成功與否不在于你當下的狀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最終勝利”。這句話也是他給學生的建言。“有些學生覺得自己起點低,不自信。但我們培養的第一位碩士時期就在《藥物化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學生就來自寧夏醫科大學。后來他考到了復旦大學讀博。”看著學生們走向更高峰,莊春林由衷地為他們驕傲。

團隊合照
近年來,這位80后導師同樣也在攀登高峰。2019年起,莊春林連續破格晉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21年,被任命為藥學院副院長。一路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但莊春林從不敢懈怠。“我們在藥物化學方向實力比較強,下一步希望能在藥理學和結構生物學上重點加強,以彌補我們的短板。”他盤算著未來要做的事:平臺創建、人員建設、學生培養、成果轉化等。而作為一位“多面手”,基于曾經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做科普的經歷——由他制作的“藍色藥苑”主題視頻受眾超10萬人次;由他帶領的團隊連續舉辦兩屆海洋藥物研究生暑期學校,并積極參與“科普進校園”工作——他還有意將科普放到未來規劃中。
日程漸滿,莊春林卻從容冷靜。“我做藥物化學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做出新藥。不管要做多少事,只要有目標,并能朝著目標去努力,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莊春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