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萍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鼻咽癌通常采用放射治療,由于鼻咽癌解剖位置較為特殊,患者會出現口腔黏膜炎、皮炎、咀嚼困難等癥狀,導致吞咽障礙,無法正常進食,增加了營養不良發生風險[1]。相關數據顯示[2],我國鼻咽癌在全球鼻咽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中分別占38.29%和40.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華南地區鼻咽癌發病率最高。目前鼻咽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病與EB病毒感染、遺傳等因素相關,患者臨床多表現出耳鳴、聽力減退、涕血及頸部腫塊、鼻咽腫物、腦神經受損等特征[3]。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后,其心理、家庭、軀體等多方面均受到影響[4]。基于此,對于鼻咽癌患者,應在放療過程中給予完整、連續且高質量的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的放療依從性,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5]。本研究探討量化運動模式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對提高鼻咽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2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26 例鼻咽癌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療,根據信封法隨機分為聯合干預組和常規干預組,每組63 例。聯合干預組中,男35 例,女28 例;年齡(62.47±5.54) 歲;病程(3.14±0.36) 年;臨床分期:Ⅰ期11 例,Ⅱ期21 例,Ⅲ期26 例,Ⅳ期5 例。常規干預組中,男37 例,女26 例;年齡(61.85±5.05) 歲;病程(3.15±0.37) 年;臨床分期:Ⅰ期13 例,Ⅱ期18 例,Ⅲ期25 例,Ⅳ期7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鼻咽癌相關診斷標準[6];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療;患者預計生存期大于6個月;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鼻咽癌復發或轉移;合并口腔或顳頜關節疾病;無法配合訓練和治療;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
常規干預組給予放療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有口腔、疼痛、心理、飲食、常規健康教育等。聯合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量化運動模式聯合直接攝食訓練。量化運動模式如下。第一,呼吸訓練。指導患者深吸氣至腹部隆起,維持1 s后將氣體緩慢呼出,每組30次,每天2組。第二:頸部活動訓練。指導患者向四個方向緩慢轉動頸部,每個動作約10 s,每組5次,早中晚各進行1組。第三,食物吞咽訓練。當患者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時,指導其緩慢吞咽,逐步增加吞咽量。第四,舌體訓練。患者盡量將舌頭伸出口外,而后縮回放松,盡量將舌貼近硬腭并向后回縮,每組5~10次,每天2組。第五,舌體抗阻訓練。護理人員使用壓舌板給予患者舌體一定阻力,每組5~10次,每天2組。第六,下頦抗阻訓練。于患者胸骨和下頦間放置充氣皮球,指導患者內收下頦以擠壓皮球,當擠壓到最大限度時,維持一分鐘,每組3次,每天2組。直接攝食訓練如下。第一,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坐臥位,將頭部向健側傾斜,食物以果凍、香蕉等易消化食物為主;第二,患者進食前,護理人員使用勺輕壓其舌部,刺激其吞咽功能;第三,患者食量由3 mL逐漸增加,最多不超過20 mL;第四,患者在訓練過程中應勻速進食、咀嚼和吞咽,保證患者安全。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2個月。
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水平進行檢測,包括白蛋白、總蛋白和血紅白蛋白。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疼痛和睡眠狀況。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4項內容,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比較兩組患者放療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皮炎、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和唾液腺反應。

干預后聯合干預組患者白蛋白、總蛋白和血紅蛋白均高于常規干預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狀況比較 單位:g/L
干預后聯合干預組患者NRS評分和PSQI評分均低于常規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和睡眠評分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聯合干預組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明顯高于常規干預組(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比較 單位:分
聯合干預組患者發生皮炎、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和唾液腺反應等放療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干預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放療相關不良反應比較 單位:例(%)
同步放化療是近年來治療鼻咽癌患者的最優方案,可將局部區域控制率提升至95%左右,但放療在殺傷腫瘤細胞同時,也會損傷正常組織,引起口腔黏膜炎等,且隨著治療時間延長,患者癥狀不斷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放射線可損傷患者神經叢,放射區域組織水腫使患者周圍神經受壓而疼痛,尤其損傷口腔黏膜和皮膚。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多發生吞咽困難,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患者治療和護理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研究[7]表明,接受放化療的鼻咽癌患者易發生營養不良,約80%患者出現體質量下降。患者營養狀況不良會影響放療的敏感性,也會引起放療延遲或中斷,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患者免疫力。量化運動模式可將訓練分組量化,由護理人員給予專業指導和監督,充分刺激顱腦神經,使鼻咽相關肌群功能快速恢復,各組織協調性增加,通過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可逐步消除患者吞咽障礙等相關并發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吞咽功能障礙會影響正常營養攝入,增加營養不良和感染發生風險[8]。直接攝食訓練使患者在護理人員配合下完成攝食,從而對患者預后起到良好促進作用[9]。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進行呼吸、頸部活動、食物吞咽、舌體抗阻、下頦抗阻等訓練,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增加患者咀嚼食物的能力,并通過攝食訓練對頸部肌肉群進行鍛煉,預防肌肉纖維化。同時護理人員通過協助患者進行攝食訓練,向患者講解放療對患者咀嚼肌和顳頜關節的損害以及張口鍛煉的重要性,促使患者養成正確的進食習慣。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聯合干預組患者白蛋白、總蛋白和血紅蛋白等指標水平均高于常規干預組,提示量化運動模式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可改善患者營養水平,提高患者健康狀況。干預后聯合干預組患者NRS評分和PSQI評分均低于常規干預組,提示量化運動模式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質量,聯合干預組生理功能等評分明顯高于常規干預組,提示通過量化運動模式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可明顯提高生活質量;聯合干預組患者發生皮炎、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和唾液腺反應等放療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干預組,提示量化運動模式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可減輕患者不良反應,此結果與駱映峰等[10]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量化運動模式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可提高鼻咽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營養狀況,減輕疼痛,提高睡眠質量,減輕放療相關不良反應。但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如鼻咽癌放療患者合并基礎疾病不同、發病原因不同,且選取樣本例數不多,可能對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造成一定影響,故今后需開展更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對本研究結果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