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宇
(云南大理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在“三新”背景下,高考試題命制遵循新課標要求,依托《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此,教師在二輪復習中要注重加強教學考銜接,認真研讀綱領性文件,梳理構建主干體系,精做精析歷年真題,突出思維品質提升和思維過程訓練,促進復習備考教與學提質增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和《評價體系》是高考試題命制的重要依據和綱領性文件,對于把握高考試題特點和規律具有作用。現實教學中,一線教師重研究教材輕研讀課標、重模擬習題訓練輕《評價體系》分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這種只顧“低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的復習理念,會加重學生的備考負擔,不利于提高復習的精準性和高效性。為此,教師應跳出教材和教輔的“束縛”,深入理解和吃透學業要求,把握高考評價總體特征和內容性質,明確高考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并將其核心理念滲透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讓考生知曉高考“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過恰當使用新課標和《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其對精準把握高考備考方向、理解高考性質要求的頂層導向作用。
必備知識是由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組成的基本知識體系。核心素養立意背景下,高考試題對必備知識的考查,將重點放在能力和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可遷移的知識上。這些可遷移的必備知識是圍繞某幾個主題密切聯系起來的、能夠支撐教材主體框架的重點知識體系。為此,在二輪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度研讀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核心概念,提煉核心知識,開展主題復習。在提煉核心知識時,要根據知識的考查頻次和要求層級,對其進行分類掌握,切忌對所有知識“一刀切”,進行“無意義”的深度挖掘。同時,引導學生強化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在教師示范的基礎上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更好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提升思維品質,增強學習有效性。
研究真題對于熟悉題型特點、體悟解題規律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精做精析高考真題。對于選擇題,既要從知識、選項與材料的關聯度等方面厘清選和不選的原因,還要將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分類并總結出一般性解題方法,最后還需從“一核四層四翼”的高度引導學生體會高考評價體現在試題中的呈現方式;對于非選擇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參照官方參考答案,概括答案特點及生成規律,如答案結構是“總—分”模式還是“總—分—總”模式,答案邏輯是由特殊到普遍的歸納邏輯還是由一般到個別演繹邏輯,答案生成是情境材料主導型、理論知識主導型還是設問要素主導型等等,通過逐條探索“答案是怎么來的”,提高答題的精準度。如本期雜志中《把脈定向新出發——2023年1月浙江選考思想政治試卷評析及教學啟示》和《對比真題找共性 跟蹤高考增感悟》兩篇文章就從不同角度對真題進行分析。
通過創設新情境、設置新任務,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高考背景下試題命制的基本趨勢。為此,在掌握必備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時政熱點進行針對性模擬訓練顯得尤為必要。值得注意的是,模擬試題和時政資料的選擇,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試題資料本身的質量進行篩選。現如今網絡資源豐富但良莠不齊,多數時政資料只是對新聞的刪減復制和對教材原理的簡單再現,時政分析缺乏深度思考,邏輯能力不強。因此,教師要改變“求多求全”的押題思維,精選時政材料,科學創設情境,合理設置任務,讓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科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評價體系》指導下的新高考命題,呈現出“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典型特征,廣大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反思,逐步探索出一套深刻體現“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理念的綜合復習模式,提升復習備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