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波 羅 偵 袁志琴
中東歐國家作為“一帶一路”通向歐洲的重要一環,具有與中國發展契合度高、勞動力成本優勢和鏈接歐盟的特點。推進與中東歐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不僅是我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我國開放創新生態的重要抓手。
中東歐國家創新資源豐富,科技發展獨具特色,在不少領域位居全球前列。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歐洲創新記分牌,捷克、斯洛文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地亞、希臘等國家與中國同屬于中等創新國家行列。中東歐國家積極參與“歐盟科研框架計劃”、“地平線”歐洲計劃等創新戰略,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創新優勢與發展方向高度契合,雙方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關系日益緊密,在科技創新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013年以來,中國與大部分中東歐國家都簽署了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議,與其中13個國家建立了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委會機制。2016年,正式啟動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大會機制。2018年啟動“中國—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伙伴計劃”,這一系列舉措為加強中國—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成果漸豐。例如,西南交通大學與捷克布爾諾科技大學就輪軌界面減摩與降噪項目進行了交流;華中科技大學與斯洛文尼亞馬里博爾大學就霧化治療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等。
2019年6月4日,中國—羅馬尼亞農業合作“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我國科技部批準成立,列入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一流農業科研中心、信息共享中心、成果示范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此外,中國還與中東歐國家建立了中國—匈牙利腦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捷克牽引與控制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
一系列創新活動的開展與落實,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臺,促進了雙方科技創新合作交流。例如,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了中國和13個中東歐國家的145個項目參賽,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論壇發出了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倡議,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智庫論壇、中波前言科技合作新材料技術對接會、中國—中東歐國家材料與化工創新合作圓桌會議等助力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高端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寧波、溫州、紹興等地依托中東歐國家引智工作站等資源,先后舉辦十余場中東歐國家科技對接洽談會。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十分注重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借助高校、研究所等平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廣泛開展科技創新人才交流與合作,助力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組建的中國—中東歐大學體育教育與研究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絲路學院等,極大地促進了高校人才交流、培養與合作。

5月17日,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論壇暨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在浙江省寧波市成功舉辦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積極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成果高效轉移轉化。例如,河海大學、江蘇東華測試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捷克布爾諾科技大學就大體積混凝土檢(監)測與診斷系統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蘇通大橋、潤揚大橋等江蘇省21座特大型橋梁的健康診斷和性態評估,產生經濟效益3200余萬元。寧波工程學院與中東歐多個國家攜手啟動中國—中東歐國家材料與化工創新合作網絡建設,加強在新材料、綠色化工等領域的合作。江蘇師范大學江蘇省先進激光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與波蘭電子材料技術研究所就用于中紅外放大器的具有高時域質量的2μm超寬帶超短脈沖光纖激光器進行合作研究,以實現中紅外波段的超連續譜,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超連續譜光源原型,獲得實用化的光子晶體光纖,將實驗室產品推向市場。中國礦業大學與波蘭西波美拉尼亞技術大學就新型變速風力發電機系統關鍵技術進行合作研究,合作研發的開關磁阻風力發電機系統在降低風能利用成本和提高系統可靠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0項,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國際期刊論文8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論文2篇,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培養了1名博士后出站和9名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寧波大學體育學院與匈牙利厄特沃什·羅蘭大學、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等中東歐名校先后簽署合作協議并開展多樣化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聯合開發運動健康裝備及競技訓練負荷監控平臺,并聯合寧波易力加運動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殘疾人單板滑雪項目動作技術優化及運動裝備研發”合作等。這些合作項目都聚焦于科技創新,培養了雙方的科技創新人才,助推了科技創新合作及其成果轉移轉化。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建立合作機制10年來,進出口總額實現了倍增,從2013年的4.16萬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6.30萬億美元;中國—中東歐國家貿易綜合指數從2015年的133.3增至2022年的318.44。
在雙向投資方面,2021年以來,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的風電、光伏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累計投資超過44億美元。截至2023年5月,中國同中東歐國家雙向投資規模接近200億美元,涉及汽車零部件、家電、醫藥、物流、能源、礦產等行業領域。

6月11日,國內外專家在中國—中東歐國家產業與人才合作論壇交流探討
寧波市從2014年開始深度參與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全面積極推進經濟貿易往來、促進創新合作共贏。截至2022年,寧波已在中東歐國家設立境外企業(機構)72家,備案(核準)中方投資8.67億美元。中東歐國家在寧波投資項目108個,合同外資2.64億美元。
在項目合作方面,2017年12月,美諾華藥業與斯洛文尼亞科爾康公司(KRKA)合資成立了寧波科爾康美諾華藥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0.73億美元,是中東歐國家與寧波在投資合作領域最大的項目之一;敏實集團對塞爾維亞汽車制造項目增資2.7億美元,7個汽車零配件制造工廠均已建成投產,2022年實現產值0.85億美元,為當地提供超1000個工作崗位;2022年9月,寧德時代投資79.3億美元在匈牙利建設電池工廠,將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增進民生福祉,也將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新能源科技創新合作產生積極示范效應。此外,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中國—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合作區、中國—中東歐國際產業合作園等的建設,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的共建發展。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雖然中國—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但現階段中國—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仍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提出以下三個方面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科技創新合作頂層設計謀劃,強化創新合作交流。目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有待優化,創新合作路徑不夠明確。其次,雙方政府間和民間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不夠充分,資源共享存在困難。為此,一要依托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研究中心等智庫機構,組建頂層設計智庫聯盟;二要積極實施“一國一策”理念,依托智庫或其他科技創新合作服務平臺,加強雙方政府間與民間的交流,制定科技創新合作路線圖;三要打造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和品牌活動,增強雙方政府間與民間對科技創新合作的交流與認同感。
第二,促進科技創新合作成果轉移轉化,深化創新合作研究。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合作標志性成果較少,帶動效應有待加強,合作周期長且轉化難度較大,導致當地民眾對合作認同感不夠,不利于進一步的科技創新合作。為此,一要完善創新合作機制,建立地方層面的創新政策對話機制,構建“項目、平臺、人才、政策+”一體化合作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要素互聯互通。二要推動在中東歐國家設立中國—中東歐創新合作研究中心等智庫的分中心,深化對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資源的研究,為轉化成果奠定基礎。三要注重國際創新人才培養與集聚區建設,制訂專項人才交流計劃,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合作人才,深化合作研究并促進轉化。
第三,提高科技創新合作平臺服務能力,優化產業創新生態。一方面,目前能夠提供項目、人才、政策、金融等綜合性服務的高水平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服務機構較少;另一方面,現有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引育不足,缺少國際化經驗和創新活力,導致服務能力還不足。為此,一要增加科技創新合作平臺人員國際交流頻率,實地調研增加實踐經驗。二要建設國際化科技企業孵化基地,提供專業技術咨詢和投融資服務,并探索建設創新聯盟和產業合作促進中心。三要激發雙方主體的合作動能,圍繞數字經濟、健康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鼓勵多元合作主體開展聯合研發、實驗室共建,搭建多方合作的科技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