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巖
利比亞的獨立是在外力推動下實現的,而不是其國內民族國家發展成熟的必然結果。根據自然地勢劃分,利比亞由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亞、東部昔蘭尼加和南部費贊三地組成。由于歷史上外族統治者的分而治之政策,以及自然地理分隔,三地間自古就聯系不多,差異顯著。即使在國家獨立后,民眾也缺乏國家統一感和認同感,地區認同、部落認同等根深蒂固。
在卡扎菲統治利比亞的40余年間,為了鞏固統治,爭取位于中、西部的大部落的支持,對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投入,但對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少修繕和新建。因此,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老舊落后。而德爾納就位于東部沿海區域。
自2014年至今,利比亞仍處于兩個平行政府在東、西兩地并立對峙狀態。兩個政府都將主要精力放在爭奪國家的統治權而非地區治理上,因此,多年來并沒有對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過維護和修繕,對本次坍塌大壩的運營方、水文專家等多方的安全提醒充耳不聞,置之不理,才釀成今日大禍。從外部原因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利用2011年利比亞內亂之機,對其進行武力干涉致其政權更迭。戰爭期間的武力干預已致利比亞境內大量基礎設施損毀,德爾納也在其中。
戰后,美西方參與的利比亞重建以參與其能源開發為主,希望分得巨大的利益蛋糕。但是,利比亞戰后國內極端分子肆虐,出于對美西方干預利比亞的不滿,將美西方駐利人員和機構作為襲擊的重要目標。2012年9月,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和當地一處美國中央情報局站點遇襲,致包括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內4人死亡。自此,美國等西方多國撤出駐利人員和機構,對曾經承諾的幫助利比亞經濟重建、保護利比亞安全等承諾食言。此后,美西方對利比亞的安全危局、經濟困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阿拉伯多國發生政治變局,為極端分子提供可乘之機,“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在此背景下建立,并自2014年下半年起在利比亞境內迅速擴勢。該組織選取兩個政府都不關注的德爾納建立基地,并在短時間內將之打造為該組織“本土”以外最強大的分支。此后兩年內,以西方大國為主的多國無人機進入德爾納打擊極端組織,對德爾納的基礎設施造成進一步破壞。
利比亞陷入兩個政府并立以來,多個西方大國以及土耳其等地區強國將混亂中的利比亞作為博弈的棋子,在此進行代理人戰爭,致力于趁亂獲利,對利比亞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隱患不予關注,最終釀成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