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幼兒園 徐 娟
幼兒美術活動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受到了幼兒的喜愛,可快速激活幼兒的藝術潛能與創造思維,使他們能夠在創作中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情感體驗。提升幼兒探索能力,要求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能從多個視角出發,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多種知識,促使身心得到綜合發展。筆者結合多年經驗,結合美術活動的教育特性,從多視角出發提出幾點提升幼兒探索能力的策略,使幼兒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教育活動提出了全新要求,在幼兒教育中,由傳統的“學習知識”轉向了“學會知識”,要求教師做到“授人以漁”而并非“授人以魚”。良好的探索能力能讓幼兒獨立、自主地深入到知識內容中,在探索和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慢慢地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創作潛能,對其未來發展具有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活動的內容寬泛,人、動物、植物、建筑物、自然、宇宙等都是美術活動的教學素材。為提升幼兒探索能力,教師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根據兒童能力確定活動內容,通過正向引導讓其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創作中得到發展,慢慢地提高幼兒探索能力。
1.在生活中生成教育內容。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念。這一理念指出了“生活”與“教育”間的關系,要求教師立足于生活現象及情境,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獲取豐富的學習經驗。在美術活動的構建中,教師可從生活視角出發,選擇幼兒熟悉且感興趣的題材,利用常見的人物或事物構建美術活動,將已有經驗和美術活動進行融合,點燃幼兒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索知識內容,從而提高其探索能力。
時值“十一國慶節”,幼兒園展開了主題教育《我愛我的國》。在大班美術活動中,教師創設主題畫活動:《祖國媽媽的肖像》。在活動開始時,教師詢問幼兒:“國慶節就要到了,祖國媽媽要過生日了,老師想問問大家祖國媽媽長什么樣子呢?你能為祖國媽媽畫一幅肖像做生日禮物嗎?”教師拋出問題后幼兒七嘴八舌地展開討論:“祖國媽媽應該像老師一樣溫柔”“祖國媽媽應該穿著一條漂亮的裙子”……隨著幼兒七嘴八舌的討論,教師因勢利導,為幼兒提供了一些素材,如:音樂《名字叫中國》、繪本故事《我的祖國》、動畫片《厲害了我的國》等,在觀看的過程中,師幼共同討論了素材內容,幼兒得知:“祖國媽媽有56 個‘孩子’;祖國還有許多美景”在自由討論結束后,幼兒也畫出了一幅幅令人遐想的作品,如“穿著紅裙子的祖國媽媽;和56 個孩子一起玩游戲的祖國媽媽;穿著紅色長裙的祖國媽媽”等,不同的作品體現出了幼兒豐富的情感世界。
在上述大班美術活動中,幼兒繪畫能力較強,教師利用“十一國慶節”為教育契機,拋出問題、分享素材,讓幼兒對祖國媽媽的形象展開想象。在該美術活動中,教師以引導為主,在自由討論中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感悟刻畫“祖國媽媽”的形象。而幼兒也不負所望,在創作中畫出了自己心中的‘祖國媽媽’,通過對知識的總結與理解,幼兒在繪畫中展開了自主探索。
2.利用興趣構建美術活動。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也是課程活動的前提保障。教師在構建美術活動時,要善于并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或活動,從興趣出發靈活調整美術活動內容,立足于幼兒興趣點,創設具有針對性的活動,以此來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
[教學實錄]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為幼兒講述了故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故事中長長的胡須幫助了許多小動物。而在故事講完后,幼兒對長胡子的用途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纏著教師問了很多問題:“每一位胡蘿卜先生都有長長的胡子嗎?長長的胡子還能做什么呢?胡蘿卜先生還會幫到誰呢?在路上還會發生哪些故事呢?”觀察到幼兒逐漸高漲的情緒,教師靈機一動講道:“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可以幫助好多好多人,請你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繪畫的方式畫出長胡子的用處吧。”教師的話音剛落,幼兒紛紛興奮地走到美工區,拿起畫紙和畫筆畫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畫面。
在故事講解后教師發現幼兒對于“長胡子的用途”產生了較強的好奇心,根據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立刻隨機生成了美術活動,引導幼兒大膽想象故事情節和畫面,讓其在繪畫中表現自己的想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根植于幼兒興趣隨機生成美術活動,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及對活動的需求,同時也讓幼兒對知識內容展開深入探究,在幼兒想象力構建的過程中,其繪畫表現力與創造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提升幼兒探索能力時,教師要引導幼兒主動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處理信息,并將處理后的結果運用在自己的美術作品中,這樣才能保證探究過程的有效性。教師在構建美術活動的時候,可運用多種途徑構建課程,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生活、學習中的內容,在實際探索和學習中不斷激活幼兒的探索意識,讓其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提高繪畫表現力,達成教育培養目標。
總之,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校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協調、參謀、保障和激勵等重要作用。而且,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及時更新觀念,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改進工作作風,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服務功能,從而促進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化、信息化和科學化,促進高校健康發展。
[教育實錄]
在小班美術活動中,幼兒在學習畫“花朵”造型時,由于小班幼兒美術能力較差且生活經驗有限,繪畫效果始終達不到理想目標。教師見狀便調整了教育方向。在活動初期,教師帶領幼兒走到戶外,引導其觀察花壇中的花朵狀態、顏色,并詢問幼兒:“你都看到了什么顏色的花?花瓣是什么形狀的?花蕊都有什么顏色?”幼兒一邊觀察一邊回答教師的問題,掌握了豐富的學習經驗,對花朵的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隨后,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填顏色游戲”,為幼兒準備了一些花朵的圖式,讓他們用彩色筆在花瓣、花蕊、花梗、花葉上進行填涂。隨著填色游戲的深入,教師逐漸提高了難度,引導幼兒開始嘗試臨摹,慢慢地幼兒便主動地產生了自己的想法,整合已有經驗進行添畫、改畫,繪畫探索難度逐漸提高,最終全班幼兒都能畫出自己心中的“花朵”形象。
通過上述實踐探索,不難發現美術教育不能局限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當立足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帶領幼兒認識世界、觀察世界,在他們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取更加真實的繪畫經驗。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幼兒將觀察到的內容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通過最初的填色活動延伸到臨摹,到最后的改畫,幼兒在實際觀察與學習探索中逐漸掌握了基本的繪畫方式,探索意識也得到了增強,構建了更為靈活的美術教育方法。
幼兒在探索中的發現不應當只是對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反復利用,而是要通過他們的自主分析、整理,對已有的知識技能進行梳理與重組。美術活動是發展幼兒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展開教育活動時,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育機制,不僅要提高美術活動的趣味性,還要尊重幼兒想法,耐心傾聽兒童的想法與創作緣由,在趣味、自由、開放的環境中不斷強化幼兒的審美體驗,從而提升其探索能力。
[教學實錄一]
在一次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和方式去記錄自己眼中的春天。在活動中,幼兒的情緒較為高漲,選擇了不同的創作方式,如水彩、油畫棒、剪貼、折紙等多種形式。在幼兒的創作下,不一會兒各種各樣的作品便躍然紙上,教師觀察不同幼兒的作品,發現班級有一名幼兒畫了一幅漂亮的景色圖,畫面上花團錦簇,樹上的嫩葉點綴剛剛好,還在空白處畫了小鳥、蝴蝶等元素,整幅畫面漂亮極了。教師并未打擾幼兒的主動創作,而是給予其更多時間完善畫面內容。但在畫面即將結束時,該幼兒用灰色的畫筆將整個畫面涂滿了,畫面瞬間變得非常模糊,只能依稀地看到一點點色彩。教師驚訝地詢問幼兒原因,該幼兒自信地講道:“昨天的大霧什么都看不清,我畫的是‘大霧中的春天’”。教師聽完后瞬間理解了幼兒的行為,并夸獎:“你真是一個仔細觀察生活的小朋友,大霧里的春天也很漂亮”。
[教育實錄二]
在“春天”主題繪畫活動結束后,教師將幼兒的作品放在走廊的展覽群中,其中《大霧里的春天》也進行了展示。但教師觀察發現,該幼兒近幾天頻繁地參觀展覽墻,在一天清晨,幼兒遞給教師一張畫并講道:“老師,我感覺大霧散開后的春天更漂亮!”聽完幼兒講述,教師觀察新作品,發現他畫了一幅更加漂亮的春天景色,畫面中有小溪、小鳥、各種各樣的花和綠色的小草,教師講道:“大霧里的春天和霧散后的春天都很漂亮,是因為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隨后,教師將新作品貼在了《大霧里的春天》旁邊。
在上述兩個情景中,在主題活動中教師使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情境一中,出現意外情況時教師并沒有責怪或強制幼兒更改畫面,而是耐心地傾聽兒童的想法,尊重其對“春天”的理解與想象,肯定、接納的方式尊重了幼兒的創作過程。而教師的肯定和鼓勵給予了幼兒莫大的鼓勵,幼兒在觀察、學習、感悟后,創作出了“情景二”中的第二幅畫作。由此可見,教師在活動中的正向引導不僅給予幼兒學習自信,還能點燃幼兒的創作欲望,促使其在活動結束后深入探索,在自主創作中獲得全新啟發,創作出更高質量的美術作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幼兒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探索欲、富有美感的學習環境,通過環境與氛圍的帶動,激活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物質材料的帶動下讓幼兒對美術展開深入探索。
物質環境的創設需要美術主題活動的帶動。在展開美術活動前,教師可根據主題活動為幼兒投放不同的素材。如在“鮮花”美術主題活動中,教師可搜集一些盆栽,并擺放在班級的不同架子上;帶領幼兒觀察種植區,近距離觀察花朵的狀態;還可以做一些手工折紙,讓幼兒觀察不同鮮花的葉片及圖形;在美工區投放豐富的花朵標本;在圖書區投放有關圖書的繪本等,這些物質基礎都能點燃幼兒的探索欲望,在環境的帶動下,幼兒會更主動地走進活動中,不斷探索有關“鮮花”的知識,從而獲取豐富的學習經驗,為后續的美術活動做好充足的準備。
陶行知曾提道:“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要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在新課改背景下,突出了“幼兒本位”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想法,要求教師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給予其主動探索的學習機會。基于此,在幼兒園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要做到真正的放手,將活動的主導權、決策權交到幼兒手中,引導其主動對知識內容進行探索與挖掘,為其提供自由、開放的創造機會,使其在創作中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
[教育實錄]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幼兒與同伴在操場上開心地奔跑,突然幼兒講道: “操場上的井蓋灰撲撲的,和周圍的彩色跑道在一起一點都不協調。”教師聽聞后詢問幼兒:“那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讓井蓋看起來更漂亮嗎?”周圍的幼兒聽到后湊上前七嘴八舌地展開討論:“我們可以給井蓋穿上新的衣服!”“可以用顏料在上面涂涂畫畫!”“我想畫一個超級飛俠!”幼兒的討論越來越激烈,教師便講道:“請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想法收集一些材料,我們一起為井蓋穿上新衣服吧!”隨后教師便放手讓幼兒進行自行創作,不一會兒操場上的井蓋上就出現了忙碌的身影,操場上又增添了幾處美景。
在上述情景中,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幼兒的自主討論下讓其自主構建了美術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從發現問題到解決方案再到最后的方案實施,教師并未直接參與到幼兒的討論中,而是鼓勵其自主構思,將活動的決定權和主導權全部交到兒童手中,而幼兒在自主創設活動的過程中,自主探索能力得到提升,在創作中獲取了全新的學習經驗,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而言之,在美術活動中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的正向引導與幼兒的積極配合,在合作中獲取更加豐富的學習經驗。身為幼兒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探究能力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要打破傳統美術活動的局限性,遵循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活動內容,立足于實際生活且根植于幼兒興趣,引導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并應用全新的學習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促使幼兒探索能力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