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小容
宏大主題報道不止于宏觀宣傳宣講,應更加體現以人民為中心。2022年國慶檔期,湖北廣播電視臺推出《橋見十年》特別策劃節目,展現湖北這十年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橋見十年》七集七天七座橋,按照“1+1+3模式”進行全媒體聯動傳播,即一集預告、一集正片加上三集亮點。《橋見十年》刊播七天累計發布原創稿件50多條,微博話題“橋見十年”“來我家瞧橋”登上同城榜單,抖音話題總閱讀量突破1000萬并登上實時熱點榜首位,節目相關內容全網總閱讀量過億,其中第一集《橋與城的雙向奔赴》由中央網信辦置頂推薦。
《橋見十年》優化報道框架,在宏觀視角之外以“橋”為明線貫通,融入非遺文化傳承,補充對于微觀民眾個體的深入關注,以凡人故事書寫時代大事;創新內容和形式,以更加年輕化、網絡化、輕量化的形式講好新時代幸福故事,以共情引起共鳴從而實現整體受眾的同頻共振。宏大主題報道要從人民扎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來展現,需要牢牢植根人民并注重敘事結構創新。
《橋見十年》作為特別策劃節目通過共情引起共鳴繼續與受眾同頻共振,在選題定位、流量引導、敘事結構及美學表達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創新參考。

宏大主題報道既要頂天又要立地,還要“流量滾滾來”。《橋見十年》頂天見思想之光,立地顯人民力量,居中勾勒發展成效,在堅定理想信念、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的同時,還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聞報道尤其是時代性強的宏大主題報道要見思想性,必須在理論功底和專業性上下功夫,促進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密團結。
主題報道要洞悉時勢并把握時機。《橋見十年》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出發,在“二十大”召開前夕的國慶檔期,用“橋”這一內涵豐富的形象做線索貫穿,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聚焦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細節,在敘事模式上大膽創新。
主題報道往往是時代的手稿、歷史的背書,實事求是固然是基礎,然而靠啃平臺公信力老本、拼湊淺表信息和老套說教,已無法形成有效傳播,又何談共情。《橋見十年》連通天氣,更接地氣——從橋梁建筑工人、返鄉創業青年、阡陌壟上農民到社區熱心群眾、非遺傳承人,鏡頭聚焦在各行各業普通人身上,他們生活的細節就是支撐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廣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好日子就是高質量發展最有力的證明。
《橋見十年》貫穿了從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興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武漢長江大橋,到2022年8月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合龍,自此湖北全域建成40座橫跨長江的橋梁,僅武漢市內就多達12座。報道呈現“橋”的歷程,就是一部湖北省“天塹變通途”、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奮斗史。“橋”突破交通的桎梏、溝通歷史現在與未來、聯通人情世故與人心。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城鄉統籌的發展、民生幸福指數的躍升,從來不是評功擺好的吆喝,而是用潤物細無聲的報道碰觸受眾內心的共情共鳴。

敘事原本為文學范疇的概念,但如今也多應用于新聞領域。國內外學界目前主要從“事件再現”“文本類型”“跨學科視角”對敘事進行界定,這三種界定都認可敘事就是敘述故事。新聞敘事的本質在于“將事實轉變為吸引人的故事”,并且“新聞敘事是再現真實的、具有時間序列和一定因果關系的事件系列”。宏大主題具有時間跨度大、事件豐富兩大特點,創新敘事模式將長時間序列中具有因果關系的重大事件轉變為可視化的故事,創造出新的獨特的新聞敘事表達。
《橋見十年》正片共七集,涉及湖北這十年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大方面,人物包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黨員群眾民主黨派人士、外出打工人和返鄉創業者以及致富帶頭人,全面展現了農業、工業、高新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豐碩成果。節目以“橋”為媒介串聯全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橋梁貫穿始終,用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對“橋之韻”進行可視化表達。正片采用微電影常規的10分鐘內時長,每集的敘事結構保持了相對規整的一致性。
敘事中的“敘”,就是如何講好故事、呈現變化的方式與手段。宏大主題報道的敘事與普通新聞敘事的區別在于:普通新聞敘事是基于個案或小樣本的報道,一事一題的個案報道幫助受眾了解事件全貌,以典型性、代表性給受眾以啟發;宏大主題報道的敘事基于宏觀視角和全樣本呈現,歸納出大時空范圍內事物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助于受眾把握國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議題,幫助受眾了解社會時代的發展與變遷。
普通新聞報道以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線為主導,以線性敘事為主,按照“5W”的結構框架講“故事”。《橋見十年》作為宏大主題報道突破了時間線性敘事的局限,融入空間表達的非線性敘事:每集正片都從非遺手工藝的唯美視覺體驗開始,瞬間打開了跨越千年的時空,由非遺手工藝作品延展至現實的橋梁;空間的轉換帶來時間的變換感,給觀眾以思考和聯想空間,盡可能擴大視覺表達的張力;再從普通人主述的角度連接橋與人,由人入手與時代、故事、命運相關聯。這種非線性敘事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給受敘者提供創新的新聞體驗,同時更加強調與受敘者的互動,增加了受敘者的沉浸感與參與感。
敘事學家查德曼在1978年提出“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兩個概念,他指出盡管故事中的維度是時間性的,但故事中的存在物,即人物與環境的維度則是空間性的。《橋見十年》充分采用地理敘事的邏輯,同一條報道中以不同形態、不同角度的橋梁為紐帶,串聯不同地域、不同人物、不同時期的畫面場景;空間轉換的過程中將改革發展的成果自然表達,將人民幸福美滿的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將抽象的情緒和感知通過空間敘事具象化。時空融合的敘事模式延展了時空秩序的敘事表現力,在鏡頭拼接的空間呈現中調動受眾全新的視覺體驗與深度參與感,實現了“視覺空間”敘事和“沉浸式”敘事體驗。

《橋見十年》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文以載道”“美善合一”的美學思想,通過純熟的紀實手法表達深刻的時代主題,以動人的藝術手段營造濃厚而純粹的審美情感,又借助創新時空秩序的敘事結構講述了湖北這十年改革發展的真實故事,是將電影美學表達融合新聞紀實展現宏大主題的成功創新實踐。巴贊倡導的電影寫實主義的美學思想以及景深鏡頭長鏡頭的美學功能,被廣泛應用在新聞類影片中。《橋見十年》的拍攝與制作都參考了電影的美學表達,使其具備新聞性的同時更像是微電影七部曲,每集獨立成篇而合集托舉宏大主題。
第一集用非遺傳承通山木雕展現楊泗港長江大橋的畫卷,晨曦潤染的水天朝陽里楊泗港長江大橋的鏡頭由遠及近一鏡到底,兼顧視覺沖擊力美感與空間表達的張力。而后主持人站在橋梁高空棧橋講述并引導切入橋梁建設者主述,再切換至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由此關聯起橋和城市產業發展休戚與共,直面這十年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表現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的城市建設,盡可能細致描繪人們的狀態,力求完整再現改革變遷帶來的更好生活。
第三集用非遺老河口木版年畫展現丹江口水庫特大橋全貌,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節目用水下攝影機拍攝歡暢遨游的小魚,遠處的水面上意外跳出鱘魚——抓住這一突發亮點,采用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剪輯手法進行深度編輯,豐富了視覺表達的層次;以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景致為拍攝起點,大量展現長鏡頭畫面,以保持對事物表達的連貫性;在特大橋建設的背景中,記錄周圍村鎮漁民、農民搬遷后農業林業漁業進入智能化、生態化發展的過程,直視國家大政方針下村鎮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第六集融入兩項非遺技藝,通過下沉到縣鄉村的溪流小橋,講述鄉村振興帶來的人民福祉。這些看似細碎的片段似乎難以呈現宏大的時代主題,但節目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人,進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拍攝,并對視覺內容進行深度編輯,創新引入微綜藝的剪輯手法。這樣更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將深刻的道理蘊含其中,通過村支書等人的經歷生動刻畫人物群像的內心世界,在清新寫意的田園風光中展現農村、農業、農民的真實世界。
第七集的拍攝地與第一集呼應,都選在了湖北省會城市武漢,主題則是彰顯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節目融通時間與空間,通過普通市民用方言隨性的閑談,以相對“隨意”的拍攝方式使編排的痕跡在短片中被消解,也使人物的生活習慣真實表現出來,同時結合觀眾的現實生活經驗使其產生極大共鳴。結尾以炫目的城市光影交響樂營造出視覺盛宴,給觀眾以意猶未盡之感并擴展了思考的空間。
《橋見十年》以詩意抒情、貼近自然、觀照現實的鏡頭語言來表達宏大的時代主題,力求達到言有之而意無窮的境界。宏大時代主題的新聞報道要肩負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任務,更要達到與觀眾共情共鳴進而同頻共振的效果,從而達到舉旗幟、聚民心、興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宏大主題報道要與美學有機統一,通過突破傳統敘事模式勇于創新重構時空敘事,這不僅是為歷史留下影像資料,更應是文化與思想的傳承,匯聚起同心所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