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原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江蘇昆山 215300)
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多,漢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聽力教學作為漢語技能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聽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聽力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因為這個復雜的整體是由各種微技能組合而成的。聽力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各種微技能的提高為基礎。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6)制定的“漢語水平等級標準”中對高等水平的漢語聽力能力中有這樣一句表述“有較強的跳聽、猜聽和獲取所需主要信息的能力”,肯定了微技能在聽力教學中的重要性。[1]留學生在漢語學習的初、中級階段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漢語詞匯,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為高級階段的聽力學習打下了基礎。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聽力學習和練習中,只是“被動”地聽,沒有掌握系統的聽力訓練方法和技巧,因此,在高級階段的聽力學習中常會遇到“瓶頸期”。文章結合《高級漢語聽力》教材,指導學生將八項聽力微技能運用到聽力學習中,更好地提高聽力水平。
根據楊惠元先生對微技能的界定,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八種分項技能:
第一種是辨別分析能力,即學生處理聲音信號的能力。學生對聽到的言語信號(單詞、句子、整段話語)辨別分析,做出判斷。[2]
第二種是記憶存儲能力,即學生對學過的信息進行存儲和積累。
第三種是聯想猜測能力。聯想是指接收到一個信號以后,馬上跟其他相關的信號建立聯系的心理活動。猜測是指根據現實的感知和以往的經驗憑想象對將產生的新形象做出推測、估計和預想的心理過程。[3]
第四種是快速反應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是指學生面對語言材料做出反應的速度和能力。
第五種是邊聽邊記能力。在高級階段的漢語聽力中,語言信息一般較長,涉及的信息量也較大,大腦的瞬時記憶存儲不下,這就需要借助書面筆記來幫助記憶,但是記什么和怎樣記則需要教師的訓練和引導。
第六種是聽后模仿能力。聽后模仿是一種把感覺記憶轉入短時記憶的能力,不斷地聽后模仿就可以完成感覺記憶到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的轉化。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生進行聽后模仿,可以快速增加信息的儲存量。到了高級階段,仍需增加言語信號在大腦中的停留時間,延長解碼操作時間,提高聽力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第七種是檢索監聽能力。檢索監聽是指在進行聽力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用的信息上,聽懂并記住,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這一能力從初級教學階段到高級教學階段都是應持續訓練的重要能力。
第八種是概括總結能力。概括總結是指學生對輸入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訓練學生感知語言材料的主旨,抓住談話的主題。[4]在聽力教學的高級階段,概括總結能力的訓練更為重要。
高級漢語聽力課使用的教材《高級漢語聽力》針對高級階段聽力分為上下兩冊。筆者選取上冊即《高級漢語聽力(上)》作為具體的研究范圍。根據樣本教材的內容特點,分別找出對應強化八項聽力微技能訓練的接洽點。
環節一:生詞學習
在高級聽力階段,語音仍不可忽視,學生糾音、辨音能力的培養仍是聽力學習的重要部分。生詞學習中,采用跟讀、自由讀和隨機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聽后模仿”微技能。
相同和相似的發音也是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之一。在學習生詞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區別同音詞和近音詞,在聽到語速較快語句或段落時也能夠對其快速進行區分。這里用到的是“快速反應”和“辨別分析”微技能。
另外,在學習完全部的生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題目和生詞之間的相關性,讓學生進行猜測聯想,引出精聽課文的主題,進行導入。這里運用的是“聯想猜測”的微技能。這一技能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在聽力的過程中培養發散思維,從整體上把握聽力的要點。
環節二:聽后回答問題
在開始進行聽力前,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聽前快速瀏覽題目的習慣,在最短的時間內篩選題目中的關鍵詞和有用的信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有明確的目的性,忽略與問題相關性較小的信息。這一步驟為聽力過程中的“檢索監聽”做準備。
在進行聽力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關注細節。課本問題的提出即是對細節與關鍵信息的考查。在聽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靈活綜合運用各種聽力微技能。以第十課精聽部分《歐盟的由來》為例,回答問題中的八個題目可以運用的聽力微技能如表1。

表1
從上表可知,聽力八項微技能用到了六項,每題中綜合運用了多項微技能。八道問答題中,提問數字居多,關于數字的練習一直是聽力訓練中的重點和難點。高級聽力水平的數字考察題一般具有一定的難度,單靠記憶存儲不能保證其準確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快速反應的能力和邊聽邊記的習慣。另外,“回答問題”常會出現提問原因、特點和目的的題型,學生在問題中找到這些關鍵詞后,可運用“記憶存儲”能力,牢牢地記在腦中,進行聽力時能夠做出“快速反應”,并進行“概括總結”,記下關鍵信息。
環節三:聽后判斷正誤
“判斷正誤”同環節二“回答問題”一樣,在進行聽力前,學生需養成快速瀏覽題目,提煉關鍵信息的習慣,為“檢索監聽”和“快速反應”做好準備。“判斷正誤”仍是對聽力細節的考察。以第十課精聽部分《歐盟的由來》為例,“判斷正誤”中的十個題目可以運用的聽力微技能如表2。

表2
“判斷正誤”的考察點更為細致,多集中在事件名稱、地點、人物、職位、身份、描述對象上,這些細節問題常常被忽視或混淆。綜合運用聽力微技能,可以更準確地找到錯誤的關鍵點,迅速做出判斷。
環節四:邊聽邊填空
這一環節重點考查學生對課文生詞、短語的把握和快速反應、邊聽邊記、辨別分析的微技能。在填空時,學生常常將生詞混淆,這就需要進行“記憶存儲”,將以往所學的生詞、短語牢記,在聽力過程中才能做到“快速反應”,并與相似發音的字詞進行“辨別分析”。
環節五:聽后表達
聽力是一項輸入性活動,而輸入的目的則是輸出。這一環節鍛煉的是“聽后模仿”微技能。
“HSK實戰演練”部分能夠體現對八項聽力微技能的綜合運用。靈活、熟練地運用八項聽力微技能,能夠極大地提高解題效率。以第十二課的“新HSK實戰演練”的部分題目為例:
選出正確答案。
1.多數中國家長青睞國際學校的原因是什么?
A.師資力量雄厚
B.可交外國朋友
C.易于與國際接軌
D.更利于身體健康
微技能解題思路:聽力原文中提到“多數中國家長青睞國際學校的原因是它們更容易與國際接軌,……”在進行聽力時,聽到選項中“與國際接軌”,快速反應,檢索監聽,在C選項旁邊可做筆記“青睞的原因”(邊聽邊記),對問題進行猜測聯想。部分學生沒有掌握“青睞”的意思,可根據句子前后意思進行猜測聯想為“重視,看重”。由此可知,正確答案為C。本題綜合運用了八項聽力微技能中的快速反應能力、檢索監聽能力、邊聽邊記能力、猜測聯想能力。
2.下列哪項不是國際學校開設的IB課程的特點?
A.以老師為中心
B.學生有更多自由
C.將學生分為三個階段
D.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
微技能解題思路:本題可采用正向選擇與反向選擇兩種解題思路。正向選擇——錄音中提到“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是以老師傳遞、學生接受為主,以老師為教學中心。”利用檢索監聽、快速反應與邊聽邊記能力,可知選項A“以老師為中心”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而不是IB課程的特點,所以是本題答案。反向選擇——錄音中提到“而以IB課程為代表的國際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給他們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機會和場所,讓他們去發現知識……”,根據檢索監聽、快速反應、邊聽邊記與聯想猜測能力(猜測問題為否定形式)可知,B、C、D都是IB課程的特點。
3.關于北京的國際學校,下列哪項不正確?
A.數量有限
B.多數只招收外籍人員子女
C.學生均被名校錄取
D.培養方式更加開放
微技能解題思路:
錄音一開始提到“據了解,目前北京約有25所國際學校,但其中多數只招收外籍人員子女,能招收中國國籍孩子的國際學校不超過5所……有入學需求的家長數量卻迅速增加。”結合上述內容,運用檢索監聽、概括總結微技能可知,北京的國際學校“數量有限”“多數只招收外籍人員子女”,排除A、B選項。
C選項中“學生均被名校錄取”中“均”的意思為“都”,為考查點。錄音中提到“全球的上千所一流大學就會爭相錄取……”,并沒有說全都錄取,此處運用了檢索監聽、快速反應、辨別分析微技能,因此C選項為本題答案。
關于D選項,錄音中提到了“多數中國人青睞國際學校的原因是……,培養學生的方式更加開放。”運用檢索監聽、快速反應微技能,可以排除D選項。
由以上列舉的三組題目可知,在HSK6級的練習中,辨別分析能力、記憶存儲能力、聯想猜測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邊聽邊記能力、檢索監聽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均進行了運用。其中最常用的是檢索監聽能力、快速反應能力;邊聽邊記能力和辨別分析能力在有關數字、時間的題目中是運用的重點,辨別分析能力也常常運用在判斷選項與錄音中相似詞語或句子的對應上;聯想猜測能力更多地運用在根據選項對題目的猜測;記憶存儲能力是學生對錄音內容的整體把握,貫穿聽力始終;概括總結能力是學生對語句的理解和凝練,通常為難點。
在精聽中,更多的是對細節把握的能力,常會用到辨別分析能力、檢索監聽能力。而泛聽鍛煉的是對總體把握的能力,會更多地用到記憶存儲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第五課泛聽部分“香港的交通”為例,回答問題中的八個題目如下:
走進香港,人們為什么會感到驚訝?
香港的地鐵站出入口與深圳的有什么不同?
香港私家車的擁有情況怎么樣?
香港沒有堵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香港交叉路口的過街信號為什么是有聲的?
人行橫道中間的安全島有什么作用?
在香港換乘地鐵與中國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文中介紹了香港交通的哪幾個特點?
由以上八個問題可以看出,泛聽的練習重在考察“面”,比精聽考察的“點”要寬泛一些。以上泛聽練習中設置的問題多傾向于問原因,問情況,問作用,問特點,比較異同等,而這些答案往往較長,需要學生先聽懂大概意思(快速反應、記憶存儲),然后記住關鍵信息(檢索監聽、邊聽邊記),然后用簡短的語句進行總結(概括總結)。
教材中泛聽練習的設置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握泛聽的主要信息,經過訓練,學生面對一段無問題設置的聽力材料,能夠抓住關鍵,自問自答。聽力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課外泛聽練習,練習的選材可以是新聞、電影、電視節目以及生活中的機場、車站廣播等各種形式。在諸如此類的語言環境中,聽者可根據自身的需求,對聽力材料進行快速反應、檢索監聽、記憶存儲、概括總結,迅速提煉出有效信息,完成聽力解碼。
綜上所述,本人根據楊惠元的“八項聽力微技能”理論和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通過分析《高級漢語聽力》教材的特點,結合聽力微技能對教材中精聽、新HSK實戰演練和泛聽部分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分析,致力于將八項聽力微技能運用在聽力教學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在聽力學習中能夠靈活運用微技能,切實提高漢語聽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