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兵,魯勁,魯瓊
(1.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科;2.中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3.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藥學部,湖南長沙 410011)
自從1981年我國正式開展實施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數量逐年增加,根據2020年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統計,我國目前有300萬在讀研究生,其中醫學研究生約占10%。面對數額龐大且逐年遞增的研究生人數,國家財政部門撥款的教育經費難以覆蓋全部研究生的教育,因此我們需要合理地調整研究生資助制度政策,根據不同專業、學科、培養目的、培養質量的特點劃分不同的資助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分別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要形成各方合力支持的研究生投入保障機制,發揮好獎助政策體系作用”,這為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國人口眾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高層次的醫療衛生專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應加大醫學類研究生的培養來滿足人民的醫療健康需求。本文對醫學類研究生當前的主要資助方式及現行面臨的經濟等問題進行調查,并分析當前資助政策,探索合理調整醫學研究生資助政策體系來保障和提高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我國的研究生資助政策分從以保證公平為核心的單軌資助階段到以追求效率為目標的雙軌資助階段再到實行以全面發展為指向的多軌資助三個階段[1]。建立起以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為基礎,以激勵為目的的國家獎學金,以幫助貧困生為目的的國家助學貸款、“三助一輔”崗位津貼等的研究生資助制度[2-3]。但根據目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特點,醫學研究生資助制度已不適應當今的醫學教育發展需求,合理地調整醫學研究生資助制度可以幫助醫學研究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科研工作,減輕其生活壓力和改善其生活現狀[4],讓更多的醫學研究生投入更高層次科研與我國的臨床醫療事業,提高我國的醫療衛生水平。
醫學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階段,醫學類研究生大都先要經過五年的本科教育培訓,隨后進行3-4年的研究生教育。對于個別專業的醫學生還需要進行4~5年的博士教育,才可以滿足醫療單位的需求。在這漫長的時間中醫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進行醫學實習實踐和科研創作。不同醫學專業根據其培養目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側重點,臨床醫學主要側重于臨床實踐,藥學主要側重于藥物研發,不同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有著明確的職業定位[5-6]。不同于其他經驗性強的專業,本科畢業后就可以選擇自主就業,醫學專業需要進一步學習新型理論和現代臨床操作技術才能順應當今醫療水平的發展,解決臨床遇到的醫學難題。
自2014年,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發布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的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醫學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方可取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7]。這也意味著專業型臨床醫學研究生不僅要進行33個月臨床實踐的操作,還要在此期間完成科研實踐進行科研論文的撰寫[8]。
根據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專業型臨床醫學畢業生均獲得畢業證、學位證、執業醫師資格證和規培結業證的四證合一[9]。使醫學研究生面臨沉重的科研和臨床任務壓力,無暇從事如“三助一輔”等有償資助崗位及其他兼職崗位。
醫學專業的專業性強且學習周期長,使得大多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年齡已近26歲,博士研究生畢業年齡更是接近30歲。醫學類研究生前期投入巨大,不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并且就業后的醫學研究醫學生前期回報往往低于預期,面臨助學貸款、房貸等方面的經濟壓力,還需要繼續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才可以獲得職位的晉升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我國自2014年實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政策,同時也開展了全面國家助學金、學費免息貸款等政策,并且取得了較好效果[10]。但對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過去一刀切的資助政策已不能滿足于當代不同情況的研究生。特別是對醫學這個特殊的專業具有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讓許多醫學生在經歷本科教育后迫于經濟壓力放棄了繼續深造。另外,要完成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要求,要花費大量時間的進行臨床和科研,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使得醫學生沒有閑暇時間去進行課外兼職獲得生活補助,大部分醫學研究生還要依靠家庭供給滿足日常生活和學習教育的支出。
本研究目的是了解目前我國醫學研究生獲得資助情況及學費和日常花費。
2022年2-8月開展了醫學研究生資助制度適應調查,本次研究對象是全國醫學研究生,共回收有效答卷254份。254份有效答卷中男性占比35.83%,女性占比64.17%。調查了來自藥學、中藥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基礎醫學等其他醫學專業的研究生,調查顯示有119名學術型研究生,有135名專業型研究生,如表1所示。同時為了深入了解醫學研究生資助制度具體實際情況,筆者訪談了來自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15名醫學研究生。

表1 研究樣本基本情況
問卷調查顯示,我國醫學研究生獲得資助的方式主要包括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助教補貼、勤工儉學、實習補貼。其中有77.17%的醫學研究生每年獲得9 000元及以下獎學金,有21.65%的醫學研究生每年獲得9 000至17 000(含17 000)元的獎學金,只有1.18%的醫學研究生每年獲得17 000千元以上的獎學金(圖1)。調查顯示有57.87%的醫學研究生每月獲得1 000以下研究生補助,有31.89%的醫學研究生每月獲得1 000~2 000元的研究生補助,只有10.24%的醫學研究生每月獲得2 000元以上的研究生補助(圖2)。調查表明大部分醫學研究生每年獲得9 000元及以下獎學金,每月獲得研究生補助的金額為1 000元以下。

圖1 醫學研究生每學年獲得的獎學金

圖2 醫學研究生每月獲得的研究生補助
然而,根據2013年《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全日制學術型醫學碩士研究生學業收費不超過8 000元/年,全日制學術型醫學博士研究生學業收費不超過1 0000元/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規定實行收費政策的研究生暫執行原收費政策。對于醫學研究生的日常花銷,調查顯示只有3.15%醫學研究生月花銷在1 000元以下,有57.48%醫學研究生月花銷為1 000~2 000元,有39.37%醫學研究生月花銷為2 000以上(圖3),調查統計顯示,大部分醫學研究生的支出費用大于其收入,獲得的國家的各類助學金基本只能覆蓋到學費,其他開支均需要自籌,醫學研究生的收支不平衡。

圖3 學研究生的每月花銷
在調查和訪談中發現,醫學類研究生主要通過家庭補給來解決研究生生活上的收支不平衡。大多醫學類研究生表示主要是因為醫學類研究生的培養要求需要專注于專業學習、科研、實踐實習,沒有多余時間通過兼職獲得其他經濟。
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國家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對于不同的專業和學科存在著不同的培養目標,其培養重點也有所側重。對于醫學研究生其培養質量,根據國家制定培養目標的需求側重于其科研、學習以及臨床能力的考查[11]。而醫學研究生獲得補助的多少不僅影響其研究生教育期間的生活質量,而且也影響著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12]。調查顯示,有87.01%的醫學研究生認同獲得資助的多少會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但僅有2.36%的醫學研究生不認同獲得資助的多少會影響培養質量(圖4)。綜上所述,大部分的醫學研究生認為獲得資助的多少會影響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圖4 醫學研究生獲得的資助多少
對于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顯示,有50.79%的醫學研究生認為發表文章的數目、層次、影響因子可以作為研究生培養的評判指標,有83.46%的醫學研究生認為臨床醫生臨床能力考核成績可以作為培養質量的評判指標,有71.66%的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研究生的科研素質與能力可以作為培養質量的評判指標,有49.60%的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研究生的課程學分績點可以作為培養質量的指標,有42.52%的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研究生獲得獎學金的層次與數量可以作為醫學研究生培養指標(圖5)。大部分醫學研究生認為臨床能力考核成績和科研素質與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

圖5 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指標認同程度影響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圖
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專業排名、不同知名度大學,國家和當地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也有所不同[13]。知名大學如“985”和“211”院校撥款明顯多余于普通院校;經濟發達的地區撥款多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不同學校獲得財政補貼不同,會影響該院校的獎助學金、補貼發放的發放額度,而不同學校的經濟補貼則會影響考生對于院校的選擇[14]。問卷調查也證實有78.74%的醫學研究生認同醫學院校的獎助學金、補貼等資助額度會影響其對院校的選擇,而僅有2.36%的醫學研究生不認同(圖6)。

圖6 醫學院校的獎助學金、補貼等資助影響醫學研究生對院校的選擇
此外,問卷調查顯示僅有5.91%的醫學研究生表示其所在學校的醫學教育經費投入與其他學校沒有差異,有47.25%的醫學研究生認為其所在學校的醫學教育經費投入與其他學校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圖7)。大部分醫學研究生認為不同學校之間教育經費投入與其他學校存在差異。

圖7 醫學研究生所在學校的醫學教育經費投入與其他學校存在差異
當前我國的研究生資助模式是: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三助一輔”、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困難補助等多種方式并舉的“獎、助、貸、補”多元發展階段,但是部分醫學研究生不清楚獲得資助的具體形式[15],為此我們應加大獲得資助方式的宣傳力度,在各所學校開設相應的有關部門協調幫助研究生及時獲得補助,并幫助有特殊情況的學生獲得補助。我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經濟來源,大部分為政府和地方投入,高校自籌和社會捐贈在研究生資助體系占比較少[16],導致由于各級政府財力的因素直接影響對學校的投入。針對資助不足的情況,我國可以借鑒歐美等國家研究生資助制度的一些措施和政策,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醫學研究生教育與醫療保險合作的方式,醫療保險公司承擔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學費,醫學研究生為患病人群提供服務[17]。另一方面可以呼吁社會各界和校友會建立醫學研究生教育信托基金用于醫學研究生教育經費,減輕醫學研究生的經濟負擔[18]。此外,還可以引進與醫藥公司的合作,醫藥公司對醫學研究生進行經濟補助,醫學研究生協助醫藥公司進行相關科研,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方式。加強了醫學研究生了解當前熱門藥物的研發,幫助企業招聘到適合的醫學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是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也是為社會培養高質量教育的人才[19],國家和社會都應參與到研究生教育的資助方面。
不能研究生教育的學費收費標準“一刀切”,研究生獲得補助的金額也“一刀切”,沒有細化不同專業教育的特殊性[9]。不同于其他專業的研究生主要時間用于科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還需要理論學習、科研實驗、臨床實踐結合[20]。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要求,需要醫學研究生畢業時達到四證合一。培養方案中強調了對臨床能力明確要求,切實保證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實行臨床和實踐并重,使得醫學研究生學習時間也更加緊湊,醫學研究生的畢業要求負擔更加沉重[21]。為了解決專業差異問題,一方面政府應該根據不同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和培養質量的要求,細化不同專業獲得財政撥款的金額,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習科研時間占比,無暇課外兼職的專業適當地給予較多補貼或設立專項補貼。如臨床醫學研究生實行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但卻未能獲得住院醫生的待遇,與住院醫師的待遇難以做到“同工同酬”,建議完善醫學院校籌資機制與管理,提高各類醫學院校人均撥款標準,設定專項經費以改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醫院期間學習和工作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學校對于國家財政補貼分配,也應結合個人表現獲得不同金額補助,設置公開透明的學生參與導師監督的評判細分準則,對于有爭議的內容進行投票選舉,切實保證每一位研究生獲得補助金額的公正,建立完善的選舉機制。
不同地區的院校獲得國家和當地政府財政撥款的不同,會影響不同院校發放補助的金額,直接影響醫學研究生的報考率。對于知名度較高的一流大學,不僅能得到較多的國家財政教育撥款和大量的社會捐贈,學校獲得教育經費較為充足,對研究生的補助金額也水漲船高。但是對于普通院校獲得國家教育財政金額有限,而且得到社會捐贈金額較少[22]。學校的教育經費相對緊缺,因此對研究生的補助金額少之又少,更甚有普通院校和一流院校研究生每月獲得的經濟補貼可達數倍之差。因此,國家需要合理地調整不同院校的財政撥款,對于學校排名不高但是專業排名較高的院校加大對個別專業的財政撥款,而不是只考慮學校排名而將專業排名拋擲腦后[23]。因此對于一些專業排名位列前茅而且招收研究生數目多的院校加大財政撥款,落實更多的醫學研究生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其能不懼經濟壓力全心投身于我國醫療事業,用自己專業的知識和超強的實踐能力幫助人們解決更多醫學難題,滿足人民對健康的迫切需求,讓我國醫療事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