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河南中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1]教育是當前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目前很多國家都已經積極構建STEAM教育體系,實施人才培養戰略[2]。我國STEAM教育起步較晚。2015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提出鼓勵探索STEAM教育模式[3]。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4]。為了滿足STEAM教育背景下人才綜合培養需求,高等教育中需加強信息素養教育。而在STEAM教育中國化過程中,根據我國國情,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如何做好信息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5],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歷來是教育之首。2021年3月,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指出[6],“發展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養。”思想政治教育,事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善用大思政課[7],這也是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STEAM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其在我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必然。在我國人才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培育體系中,德育為首,思政為重。思政元素融入STEAM教育中,在我國的中小學階段的STEAM教育中已相繼開展。而在高等教育階段,STEAM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也勢在必行。高等教育體系中涉及的學科范圍較廣,除思政課之外,在上好“大思政課”的背景下,各學科、各專業、各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已蓬勃展開。
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同樣重要。信息社會時代,大學生身處復雜的信息環境,提升信息素養的同時,必須具備辨別信息、注重隱私保護、維護網絡安全等素養和能力。STEAM教育中國化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成為其主要內容之一,而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符合我國國情和當前復雜國際形勢的必然選擇。
信息素養教育涵蓋內容較廣,包括信息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信息意識、網絡安全意識、社會倫理意識等。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所涉及的內容較廣,在信息素養教育中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較多。本研究從思政元素類別的角度,簡單將可融入信息素養教育的思政元素分為愛國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個人能力提升四個方面,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素養教育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與信息素養教育的結合點不同,要依據信息素養教育的具體內容確定可結合的思政元素。STEAM教育背景下,實施信息素養教育時,可采取的教育形式不同,因此思政與STEAM教育融合途徑也不同。
我國教育歷來講究德育優先,因此在STEAM教育中國化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STEAM教育中國化的必然。具有中國特色的“STEAM+思政”教育,可以簡稱為“STEAM+I”,I(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代表思政教育,這也是STEAM教育中國化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和實現的。
STEAM教育注重綜合能力培養,形式、途徑多樣,因此,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多樣。高等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時,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以“STEAM+思政”為目標,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徑較多,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高等教育中“STEAM+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
思政課。這是我國人才培養中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從基礎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有完整的思政課體系。構建適合當前社會發展和復雜形勢所需的思政課體系,完善思政課內容、加入時代元素,是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完成的核心要義,也是STEAM教育背景下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首要考慮的內容。
課程思政。在公共課和專業課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做好課程思政,也是做好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中,需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特點、具體教學內容等,融入思政元素,在教授課程所包含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和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
課程實踐。在高等教育中,為了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實踐環節必不可少。圍繞思政主題開展課程實踐,是課程思政的延伸,也是上好大思政課的重要環節。
社會實踐。社會實踐過程也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方案的必備環節,各高校自身實際情況不同,社會實踐的開展時間和內容不同,組織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組織或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時,可以有目的地選擇融入思政元素,如通過實踐報告、實踐內容等形式,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
社團活動。社團是高校學生自發組織的非官方團體,學生的社團活動也由學生組織自發開展,學校組織和引領的功能較弱,但學校具有對社團活動進行監督、審核的義務和責任。在學生申報社團活動時,對于有助于學生能力發展和鍛煉、體現正能量和社會責任的活動,應予以支持和鼓勵。
學科競賽。學科競賽是不同級別的機構組織的專業知識相關競賽。組織學科競賽時,競賽主題可以緊密結合時政,如時政知識競賽等;或以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為主,加入思政元素,在鍛煉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百家講壇。高校定期舉行百家講壇,請各專業領域的專家為學生講授最前沿的專業研究進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專家講授的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政元素,需做好審核。
除上述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輔導員制度、班主任制度、學業導師制度等,由專人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領,完成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總之,通過不同途徑將思政教育融入STEAM教育中,是STEAM教育中國化過程中的必然。
如前文所述,信息素養教育是STEAM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思政教育是STEAM教育中國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此,在信息素養教育中必然要融入思政元素。根據信息素養教育內容的不同,學生所處教育階段和知識水平不同,信息素養教育可按照分階段模式開展。相應地,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側重點也有所區別,可采用分階段模式、使用不同途徑完成STEAM教育背景下融入思政教育的信息素養教育。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信息素養水平較低,學生主體為未成年人,學習內容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尚未形成。這一階段在信息素養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時,應側重于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等的教育,側重于團隊合作意識和勇敢、堅韌、自強精神的培育。這一階段主要通過思政課程教學、課外社會實踐等形式,實現信息素養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基礎知識和信息技能。同時,大部分學生均已經成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經形成,且該階段學生精力充沛,探究新鮮事物的欲望強烈。針對這些特點,信息素養教育需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特點分層次、采用不同形式開展[8]。同時,在信息素養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時,也需要分階段進行。在大一、大二等高等教育的低年級階段,學生信息素養水平參差不齊,平均水平較低,可主要通過開設公共課、選修課等形式進行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在大三、大四等高年級階段,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已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此時學生對信息素養提升的需求趨于多元化,因此信息素養教育可以通過選修課、講座、論壇、創新競賽等多種形式開展,滿足學生多方向、多層次的需求。
本研究從STEAM教育中國化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面臨的問題入手,著重探討了信息素養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結合點及融合途徑,提出了“STEAM+思政”的概念,認為在STEAM教育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時,需根據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所處教育階段等因素,分階段、分層次、多種形式結合開展教育,培養既具有較高信息素養,同時更具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