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虹
(惠州學院,廣東惠州 516007)
從幼兒的發展特點來看,幼兒的年齡越小,學習能力越強,因此其個性、性格、思維、認知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既能夠讓幼兒在輕快愉悅的環境下豐富知識,又能夠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幼兒能夠在參與游戲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優點。這就需要教師對游戲教學具有正確的認識,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基礎上,選擇和優化游戲內容,讓游戲在學前教育中得到更好應用,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意義得到更好體現。
按照以往的學前教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大都是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開展教學,導致幼兒對學習缺乏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將游戲引入學前教育中,既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又能夠確保幼兒的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從而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消化所學知識。一方面,通過游戲幼兒對世界有基礎的感知和認識,在游戲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在游戲過程中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和要求,通過游戲,可以培養幼兒遵守規則。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還會與其他幼兒進行交流溝通[1],還會經歷成功和失敗,因此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在豐富幼兒知識,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同時,還能豐富幼兒的情感,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不斷培養和提高。
學前教育的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和啟發幼兒的智力發展,促進思維能力的發散。將游戲引入學前教育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讓幼兒在參與游戲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更深知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游戲過程中,還會涉及團隊合作的內容,在快樂生動的游戲中,幼兒感受團隊合作帶來的喜悅,在潛移默化下不斷提高幼兒的團結意識。由于在游戲過程中,幼兒親身感受游戲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充分意識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更能體驗學習的樂趣,自然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活動。
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以豐富教學的生動趣味性。如在引導幼兒玩傳統的“捉迷藏”游戲中,教師可以將捉迷藏的對象換成幼兒喜歡的徽章、貼紙等物品[2]。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給予幼兒一些提示,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提示內容尋找物品。幼兒成功尋找到物品時,教師給予表揚和獎勵。在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內容中,促使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既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又使幼兒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得到有效提高。
由于目前在學前教育上教師資源的分布,在職業素養、教學認知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尤其是在游戲素養上存在水平較低的現象。以某市幼兒園教師為對象,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發放1000份問卷,回收950份,回收率95%。根據收回的問卷數據分析,某市幼兒園教師游戲素養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某市幼兒園教師游戲素養的水平數據表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教師對學前教育引入游戲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但是在游戲知識上的認識、熟悉程度、評價知識、指導游戲和實施游戲上的能力都比較低。雖然教師對游戲技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指導能力和實施能力還欠缺。同時,幼兒園忽視教師專業素養的培訓,導致教師的教學能力停滯不前,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致使游戲教學無法得到更好實施。
受到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游戲教學都存在片面的認識,而且都覺得教育應該是莊嚴、穩重的。若是在學前教育中加入游戲,會覺得是不務正業,與教育目的存在相悖性。近年來,隨著游戲的滲透,包括計算機游戲、手機游戲等,更是讓大眾對游戲存在更深的誤解。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幼兒玩手機游戲的比例達到20%,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3]。

表2 3~6 歲幼兒玩手機游戲情況數據表
從表2的數據比例可以看出,幼兒使用手機和iPad玩游戲的比例較大,導致大多數人都覺得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就是讓幼兒在幼兒園中玩耍,而忽視游戲活動蘊含的教育寓意,從而導致游戲活動的教育作用無法得到確切落實和體現。
部分教師對游戲教學的認識存在片面性,因此在開展游戲教學時,忽視游戲活動的環境,或是在選擇游戲時未能結合實際環境,導致游戲活動的開展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再加上教師與幼兒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教師未能清楚幼兒的實際情況[4],而幼兒因為年齡較小,在理解上尚不全面,從而致使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時,有些幼兒未能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最終致使幼兒未能按照要求和規則參與游戲,從而使幼兒對游戲活動的參與度不高。
在幼兒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教師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和指導作用,因此教師需要重視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首先,幼兒園要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包括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各種教育指南和綱領,使教師能夠深切領會教育精神。其次,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明確終身學習對自己帶來的作用,主動參與各種專題報告、研討會、辯論會等活動,每一位教師都對游戲教學具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教師的游戲素養得到不斷提高。最后,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前要充分結合實際環境,選擇適合環境的游戲內容,并充分利用現有的材料設備,為幼兒營造充滿趣味性的活動氛圍。通常情況下,游戲環境包括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在室內環境中,因空間較小,教師需要對室內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讓幼兒即便是在封閉式的游戲環境里,也能夠得到自由發揮。與此同時,不管是室內環境,還是室外環境,都需要重視環境的安全性。如在室外環境中,種植的植物需要選擇無毒無害無刺的植物[5],外形和顏色均要美觀、柔和;而各種娛樂設施都要定期檢查維修,確保設施安全穩固、平整光滑,方便幼兒使用,確保幼兒在游戲和玩耍過程中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任何教育都是存在目的的,學前教育也不例外。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也具有相應的目的。學前教育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和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因此教師在選擇游戲時,需要結合教育目標,確定游戲的目的,如鍛煉幼兒的體力、提高幼兒的認知力、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等,結合不同的游戲目的選擇相應的游戲[6]。
在開展學前教育時教師還需清楚知道體育游戲活動對幼兒體質、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某幼兒園大班的幼兒中,選取70位幼兒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女各35人,并對其參加體育游戲前后的身體素質進行對比,其對比數據如表3所示。

表3 幼兒參加體育游戲活動前后身體素質對比表
通過表3的數據可以得出,幼兒運動素質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進幼兒整體協調能力的發展。而在體育游戲活動中,若是教師的游戲活動設計和指導越清楚,目的越明確,其所獲得的效果會更明顯。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的,選擇或是創編與本園幼兒個性特點相符的舞蹈、體操、民間游戲,開展運動會、跳皮筋、跳繩比賽等,從多方面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方式。
教師可以選擇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等,幼兒都非常熟悉,也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教師以這些游戲為基礎,對其進行改變和創新,如“老鷹捉小雞”游戲,摒棄傳統只有一只老鷹的方式,在游戲中將幼兒分為老鷹和小雞兩組,而老鷹組的人數,比小雞組人數少,要求老鷹組的幼兒要抓住全部的小雞時,才能算贏[7]。若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老鷹組未能捉到全部的小雞,則是小雞贏。在該游戲中,既鍛煉了幼兒的思考能力,又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奔跑躲避,不斷磨煉自身的靈敏度、速度和耐力,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鍛煉了身體。
根據學前教育的教育目標,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其主要目的在于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游戲活動的開展具體情況,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個性特點,不斷創新游戲內容,采取多元化方式提升幼兒參與的體驗感。在游戲活動過程中,有助于培養幼兒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幼兒能夠更好地學到知識、發散思維。因此教師要基于幼兒智力、創造力、個性特點、體質等方面,在原有游戲內容的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此培養和鍛煉幼兒。
如在指導幼兒認識彩虹的不同顏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彩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幼兒在觀看時思考認識哪些顏色。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利用彩虹傘,組織幼兒到教室外參加游戲活動。教師讓幼兒以彩虹傘為中心,圍成一個圓圈,在教師發出指令后,如“紅色”“藍色”“綠色”等,引導幼兒按照教師的指令,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彩虹傘上的顏色,并準確地站在顏色的相應位置上[8],以此培養和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使幼兒能夠加深對顏色的認識,從而提升幼兒的靈敏性。另外,由于幼兒的個性特點都不一樣,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進行劃分,幼兒分組參與游戲,讓幼兒按照自己的特點選擇小組,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游戲活動中,為學前教育的教學質量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除了能夠有效提高學前教育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有效調動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不斷提高見識,豐富幼兒的知識,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鍛煉身體、身心愉快,有效促進學前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需要對學前教育引入游戲具有正確的認識,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方式,明確游戲目的,使游戲在學前教育中應用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