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春花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新設了“快樂讀書吧”欄目,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把“整本書閱讀”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相適應。《課程標準》提出并提倡根據開展讀書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推薦和利用適宜的學習資源,如拓展閱讀的書目、參考資料,以及相關音頻、視頻作品等,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體驗,拓寬閱讀視野。
讓學生主動利用資源,形成自主閱讀意識,養成持續閱讀的習慣是“整本書閱讀”推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這樣的習慣與意識是需要刻意培養的。
給學生推薦書單本是一件好事,但教師只停留于推薦書單,卻不讓學生知曉這份書單的“出生”秘密,這樣推薦的意義就小而淺了。一份書單的誕生,背后隱藏著許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為什么推薦這些書;從哪里知曉這些書;怎樣獲取這些書……
如果說“熱愛閱讀”是一種心理反應,那么關于推薦書單背后的這些常常被忽略的事則是一種具有多變量的較為復雜的學習項目,揣摩其中的“秘密”對于個體的成長有著更加長遠的意義。持續性閱讀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靈活運用資源來主動選擇、甄別自己要讀的書,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1]。
夏雪梅老師認為素養有兩個要素是必不可缺的:第一是應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務或解決特定的問題;第二是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間進行遷移。以“真問題”的解決為驅動性任務,活用資源,調動已有經驗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觸發“真學習”,形成可遷移運用的能力是學生必不可少的素養。
基于這樣的思考,教師以制訂個性書單為真實任務,以薦讀課“走近安房直子”為載體,利用網絡平臺,給學生提供豐富、便捷的資源寶庫,引導學生根據需求搜索、整合資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設計屬于自己的個性書單,讓學生從被動閱讀逐步走向自主閱讀,為學生開展持續性閱讀、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奠基。
活動一:交流資料,初步感知“大家”風采
師:這節課,我們要走近一位童話大家——安房直子。大家課前通過“百度百科”收集了她的資料。請選擇你印象最深的一點,把關鍵詞記錄在信息卡上。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選擇信息卡貼上黑板。
師:根據黑板上的這些信息,誰能試著用幾句完整的話來介紹一下安房直子?
就現狀來看我國大部分中小型水電站都實現了計算機監控與保護,隨著新型技術的應用,水電站的運行管理逐漸實現了自動化模式。雖然現在水電站運行模式實現了少人值班,但是距離完全無人值班模式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目前只是就少數的水電站進行無人值班模式的試點。為提高中小型水電站技術水平,改善水電站運行管理模式,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完全無人值班管理模式,實現對水電站的遠程監控,達到遙測、遙調、遙控等目的。
在學生交流后,教師播放視頻短片:“老師也用自己的方式來刪選、整理了關于安房直子的信息,并把它做成了一個小短片與大家分享。談談你看完的感受。”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它太過于“豐富”,如果不教給學生提取、整理信息的方法,他們就會一頭扎進信息的海洋,無所適從。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在通過互聯網主動獲取需要的信息后,學會在海量資料中提取關鍵信息,整理信息,并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整合這些信息,并用流暢的語言講述。
教師在學生對信息進行整理并通過表達來輸出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整理成果,不僅能讓學生有意識地尋找差距,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還能通過短片展示作家的經典作品,激發學生對作家的興趣。
活動二:品讀作品,感受“大家”創作特色
第一,說一說眼中的“窗戶”
師:課前,老師給大家讀了安房直子的童話——《狐貍的窗戶》。在故事中,這是一扇什么樣的窗戶呢?說說你的理由。
在學生交流后,教師選擇不一樣的回答,請學生板書關鍵詞(如圖1)。之后教師提出問題“你想透過這樣的窗戶看到什么呢?”,讓學生繼續交流。

圖1
第二,說一說故事的顏色
師:如果讓你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個故事,你會用哪種顏色呢?請說說理由。
生1:我覺得是藍色的。這個故事字里行間都有一種藍——藍色的天,藍色的花海,連其中蘊含的淡淡憂傷也是一種深藍色的感覺。
生2:我覺得這個故事是白色的,那只潔白的小狐貍一直出現在我腦海中,那份純真的感情就是潔白的。
生3:這個故事是灰色的,小狐貍那么早就失去了自己的媽媽,看到打死它媽媽的獵人,它的心里滿是烏云,都快下雨了。
……
師:顏色本沒有情感,它們都睡著了。可是當我們聯想讀過的書、見過的物、聽過的故事來喚醒它們,它們便開始各自歌唱了。你們讀懂了安房直子,也讀懂了自己。
活動三:選讀作品,聚焦“藍色”定制書單
各小組拿出資料袋,里面有4 篇安房直子的系列作品,小組成員一人一篇自主閱讀;全班以“故事的顏色”為話題交流;刪選出藍色故事,列成一份個性書單(如圖2)。

圖2
這個活動是“薦讀”的核心,學生在閱讀與生活的聯結中,感受著作品的魅力與寫作特色。“如果讓你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個故事,你會用哪種顏色呢?” 這一核心問題也為個性化書單的創建埋下了伏筆。
安房直子這位作家是出名的顏色控,她的文字有著鮮明的色彩,用顏色來創作已成為她的一大特色。在閱讀交流時,以“顏色”來談對故事的整體感受,就是在深入了解作者創作形式特點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一個策略,充分激活了學生表達的欲望,使學生學到了一種新穎的表達形式。通過網絡鏈接提供的豐富資源,師生共同創作了一份“藍色書單”。這份書單的形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活了學生構建符合自己閱讀興趣的個性化書單的興趣。同時,這份書單也作為一種樣本,給學生創建個性化書單提供了支架。
活動四:確定方向,開發“大家”閱讀資源
師: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就是一個啟動閱讀寶庫的按鈕,通過她,我們可以開發許多有趣的閱讀書單呢!(出示“狐貍書單”,如圖3)從安房直子出發,你還能開發出哪些書單呢?小組合作討論書單方向,記錄在“閱讀單”上。

圖3
學生選擇“閱讀單”交流。“閱讀單”有“女性童話作家書單”“與安房直子同一時期著名童話作家書單”“日本童話作家書單”“狐貍書單”……
師:學了這樣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利用網絡及身邊的資源,開發更多有意思的書單,進行深入的閱讀與思考。請同學們回去以后按照自己的興趣,制作一份個性化書單。
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實踐活動是對前面兩個學習活動的觀照,學生的“搜索”能力得以再次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形成綜合能力的進階(如圖4)。

圖4
三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學習活動給予了學生一個相對完整而穩定的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達成了本課的核心任務,提升了學習素養。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通過評價對小組作品進行更有深度的反思,提升綜合素養,教師要注重評價的多角度、多形式。這是一種反饋,也是一種診斷,利于學生在不斷反思中修正書單,以呈現更好的表現性成果[2]。
《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明確指出:“過程性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過程性評價應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積極作用”;“過程性評價應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增強評價的科學性、整體性”。由此可見,真評價往往更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現。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會真實反映“學生取得的進步,獲得事實和概念的過程以及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基于此,教師設計的嵌入式評價表(見表1)不僅重視個性書單的表現性呈現,更重視學生在創建書單中的態度、習慣及合作意識,重視他們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把小組的思考過程表述清楚。

表1
這樣的過程性評價從態度、習慣、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有助于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專注度與投入度,也讓小組合作、匯報的過程目標更明確,交流更有效。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合理用好評價工具,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并根據他人建議及時修正、優化書單。
在學生完成個性書單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安排學生在校園網絡平臺發布小組創作成果,形成更大范圍的書單交流共享。這種把學習成果展現與評價聯系起來的方式,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通過“整本閱讀”的任務驅動,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從“被動”中走出,學會直面問題,主動探究,努力成為像專家一樣思考的學習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學習所得用于創造更豐沛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