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 永
“長文短教”是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衍生的一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改善課文長、課時少的問題,既能促進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又能減輕教師與學生的負擔。在面對較長篇目的語文閱讀文本時,教師應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出發,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讓學生在明晰的語文課堂上找準重點,逐步實現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長篇幅文章數量較以往有所增加。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篇幅超過800 字,被列入長文范疇。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長文短教”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在自主解析探究中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思想情感,通過“短教”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現的語文要素及情感態度。
首先,“長文短教”這一教學手段可有效突破傳統長文閱讀教學面面俱到的弊病,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圍繞文章的思想內核設計教學方案,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能讓學生在精簡的課堂教學中順利理清文本段落、人物形象以及各段落之間的關聯,進而實現知識體系的完善與構建,避免在內容繁雜的課堂教學中產生思緒混亂的現象[1]。
其次,教師以長文為素材,在“短教”方法的指引下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提煉與歸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指示下自主閱讀文章內容,采用有效方式逐漸掌握總結核心思想的方法,逐步提升概括能力。
最后,從對統編語文教材中長文篇目的閱讀與分析不難發現,長文蘊含深刻的思想情感以及細致的描寫技巧,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重要抓手。然而,長文多是800 字以上的文章,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而言,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長文短教”理念下,教師應盡可能規避重復性的段落敘述,帶領學生以文章核心思想為基礎,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此種方式能夠極大程度地縮短教學時間,切實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在高效閱讀的同時,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在長期訓練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堅持知行合一,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目標是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2]。教師必須做到教育和實踐兩手抓,使了解學情第一的觀點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在“長文短教”教學模式的引領下,教師通過對學生學情的把控以及對文章核心要點的剖析,能夠更準確地、有針對性地設計“長文短教”教學方案,構建科學的以教定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中,教師利用課前時間引導學生通讀文章,從語言風格入手,了解本篇文章具有擬人化的基本特征以及生動形象的行文特點。由于課文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都愿意參加文本閱讀活動。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后續教學活動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完成預習檢測或問卷的手段,分析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通過前測,教師發現在基礎知識層面,部分學生對本課重點生字“僵”“愉”“溢”的識讀與記憶存在一定困難。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在測驗的過程中都提出了有關文本主旨和中心思想的疑惑:為什么伴隨著豌豆苗的成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在全面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明晰“長文短教”教學要點:(1)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生字的寫法與用法;(2)幫助學生掌握挖掘文章主旨的方法。
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采取“長文短教”教學模式前,首先采用預習檢測或問卷的手段指導學生完成任務。通過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可以順利找準著力點,有針對性地設計“長文短教”教學方案,幫助學生逐步擊破長文閱讀難點。
1.以標題為切入口
長文因細節瑣碎,極容易導致學生產生碎片化閱讀現象,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意識與中心思想的把控。對此,教師在使用“長文短教”教學模式下,應遵循由點及面的原則,由某一點切入,促使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細致研讀文本,在主動探究中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帶領學生共同解讀標題。
(1)連接生活,舒緩身心壓力
導入環節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部分,能起到決定后續教學質量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借助導入環節的優勢,做好長文與生活之間的連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回顧,借此拉開“長文短教”教學的序幕,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導入氛圍中放松身心。
在導入階段,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豌豆圖片,并為學生介紹豌豆這一農作物的產地以及生存條件。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回憶生活中見到的豌豆以及此種食物的口感,在學生濃厚的談論氛圍中順勢引出本課標題《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本篇文章的主角——豌豆莢。
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符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為后續開展《豌豆莢中的五粒豆》的教學作好鋪墊。
(2)解析標題,培養問題意識
當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逐漸提升對文本內容探究的熱情后,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長文短教”的真正目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章標題,并通過思考提出自己對標題的疑問,促使學生將焦點集中于標題上,根據標題對文章內容進行大膽預測及猜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提出“為什么豌豆莢里會有五粒豆?”“這五粒豆都發生了什么故事?”等一系列問題。此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使學生通過解讀標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以內容為切入口
區別于短篇文章,長文的結構與情節較為復雜,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應以文本內容為切入口,以任務為導向總結文章中的重要線索,引導學生根據題目內容有針對性地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進而使學生能夠順利理清文中的情節和時間線索。
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中,為了達到“長文短教”的整體目標,教師應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結合文本重點內容設計題目,推動學生自主閱讀與整體概括能力的發展。任務設計如下:
(1)閱讀文章并完成表1 的填寫
(2)根據文章內容在括號中填寫完整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中有三粒豌豆都被( ),有一粒豌豆落到了( ),只有被( )的那粒豌豆開出了花,最后( )。
此種手段能夠使學生在直觀的任務驅使下進行自主閱讀。表格的形式也能有效拓展學生的主觀思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事件的發展歷程,在“長文短教”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實現自身閱讀熱情以及探究意識的提升。
語文要素的廣義概念即為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及學習習慣四大板塊內容,強調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通俗來講,語文要素的真實內涵就是“學什么”和“怎么學”。統編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有指向性的語文要素,為教師指明教學方向。“閱讀時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根據這一切入點,教師應從問題設計以及問題探究這兩方面開展教學活動,進而驅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獨立思考,深入解析[3]。
1.巧設問題,初顯語文要素
根據本單元語文要素,教師可以以表格的方式呈現與文本內容貼合的閱讀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表格中的問題在文章中尋找答案。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對問題的探究熱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構建合作學習小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在文中尋找答案。教師通過此種手段,能夠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激發與發展,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使語文要素落地生根。
根據《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文本內容,教師設計問題清單表格(見表2),讓學生與同伴依照順序共同解答表格中的問題。

表2
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問題清單表格在文本中尋找答案,通過與同伴的商討最終給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熱情,幫助學生精準地把握長篇文章的內容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實現閱讀效率的顯著提升,發揮“長文短教”教學模式的優勢作用。
2.探究問題,落實語文要素
在“長文短教”教學模式下,教師也可以巧妙利用學科融合理念,為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和拓展生活常識,通過提出問題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在降低長文教學難度的同時幫助學生拓寬文化視野,真正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中蘊含著隱性的科學教育元素,教師可以此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內容,并提出思考性問題:為什么五粒豆在豆莢中所觀察到的世界一會是綠色的一會又是黃色的呢?
段落1:有一個豆莢,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莢和豌豆都是綠的,豌豆就以為整個世界都是綠的。
段落2:許多天過去了。豆莢變黃了,這幾粒豌豆也變黃了。“整個世界都變黃啦!”它們說。
針對這一探究性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利用工具書或是上網收集資源,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運用科學的語言闡釋五粒豆在豆莢中所觀察到的世界顏色變化。各組學生查找資料,閱讀并總結:春天來臨之際,萬物復蘇,五粒豆在豆莢中所觀察到的世界一片綠意;而當秋天到來之后,世界被金黃色裹挾,根據豌豆莢這一作物的成熟特征分析,它們在豆莢中所觀察到的世界應該就是一片金黃色的。
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解析,學生能夠從多樣化的角度展開閱讀與思考,既學到了科學知識,也深化了對長文內容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長文短教”教學模式的引領下,教師在開展《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教學時,首先應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基于學情找準課堂切入點,以語文要素為抓手設計閱讀問題,幫助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抓住文章重點。與此同時,在“長文短教”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及時調整“長文短教”教學策略,進而幫助學生突破長文難讀、難學、難懂的阻礙,實現閱讀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