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強 張仕廣 陳 法 廣西博白縣人民醫院骨科 537600
下頸椎骨折脫位是指下頸椎椎體骨折和椎體脫位同時發生的一種較嚴重頸椎骨折疾病,并且該病極易伴有關節突絞鎖,病情極為嚴重,臨床表現主要為頸部疼痛、肌肉痙攣,甚至會影響骨髓,使得患者癱瘓[1]。目前臨床上常用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該病,而下頸椎骨折脫位集中發生于前中柱結構,頸前路手術優勢突出,但是頸前路手術對骨折復位操作技術要求高。目前臨床上常用前路撐開撬撥復位,然而把握力度及選擇支點上都是依靠術者的主觀感覺,存在神經再次損傷的風險[2]。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3],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下復位能夠穩定控制力度及提拉程度,降低脊髓損傷。鑒于此,本文為了分析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下復位后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的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142例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9月我院收治的142例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通過紅藍雙色球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71例。對照組男34例,女37例;年齡29~40(34.57±4.52)歲;受傷至手術時間1~3(2.03±0.54)d;損傷節段:C4~517例、C5~642例,C6~712例;關節突絞鎖:單側53例、雙側18例。試驗組男32例,女39例;年齡29~41(34.60±4.53)歲;受傷至手術時間1~3(2.05±0.55)d;損傷節段:C4~516例、C5~643例、C6~712例;關節突絞鎖:單側52例、雙側19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經頸椎正側X片、三維CT或MRI確診者;(2)受傷后5d內接受治療者;(3)損傷節段為C4~7者;(4)知情本研究者。排除標準:(1)精神障礙者;(2)硬膜囊受壓者;(3)椎板及關節突骨折者;(4)頸椎自主復位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前路撐開撬撥復位后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治療。患者頸前橫行切口,充分顯露筋膜,脫位的相鄰椎體固定撐開器,撐開后切除后縱韌帶、椎間盤,減壓處理。然后在脫位的椎體一側放置骨膜剝離器,以上位脫位椎體前下緣為支點進行復位。接著次全切除脫位椎體,以自體骨、鈦網和鈦板進行堅強固定。試驗組應用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下復位后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治療。患者前路右側橫行切口,充分顯露筋膜,脫位的相鄰椎體中部擰入撐開螺釘,撐開后切除椎間盤,減壓處理。然后在脫位的椎體擰入提拉螺釘,并用椎體撐開器緩慢撐開脫位的椎體,打開絞鎖關節突,復位提拉螺釘。在經C型臂X射線機透視確認復位后,移除提拉撐開器,接著次全切除脫位椎體,測量大小并置入鈦籠融合固定。固定后兩組均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指標:統計兩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去除外固定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住院時間。(2)影像學檢查指標:利用頸椎正側X片評估兩組治療前及治療6、12個月后的頸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3)神經功能恢復情況[4]:利用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神經功能分級評估兩組治療前及治療6、12個月后運動、感覺功能,運動為100分,感覺為112分,評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優。(4)頸椎功能恢復情況[5]:利用日本骨科學會量表(JOA)從運動功能(8分)、主觀感覺(6分)和生活能力(3分)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6、12個月后的頸椎功能,評分與頸椎功能呈正相關性。(5)并發癥發生情況:腦脊液滲漏、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切口感染。

2.1 手術指標 兩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試驗組的去除外固定時間、完全負重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影像學檢查指標 治療前兩組頸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6、12個月后兩組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影像學檢查指標比較
2.3 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治療前兩組運動、感覺功能ASIA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6、12個月后兩組上述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試驗組比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
2.4 頸椎功能恢復情況 治療前兩組運動功能、主觀感覺、生活能力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6、12個月后兩組上述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試驗組比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頸椎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
2.5 并發癥發生情況 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63%,比對照組的18.31%顯著更低(χ2=5.413,P=0.020<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關節突絞鎖是下頸椎骨折脫位常見并發癥,致殘率非常高,臨床上常用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該病[6]。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該病的目的在于解除脊髓壓迫、恢復頸椎正常序列、重建脊椎穩定性、解決關節突絞鎖問題[7]。
然而,臨床上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前常需要進行頸前路復位,常用方法有撬撥復位法、提拉復位法[8]。其中撬撥復位法是利用杠桿原理復位脫位椎體,支點和力度需由手術者主觀判定,存在損傷風險,且對于手術者經驗要求較高。提拉復位法可穩定控制力度及提拉程度,減少術中損傷[9]。本文結果發現,兩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無統計學差異;但試驗組去除外固定時間、完全負重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6、12個月后兩組頸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均顯著改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原因為兩組應用手術方式相同,圍手術期指標及治療后頸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相近,但是試驗組利用撐開器撐開脫位椎體,并且提拉用力方向隨時根據單關節突絞鎖位置進行調整,有效進行可控復位,能減少脊髓神經二次損傷,顯著縮短去除外固定時間、完全負重時間。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6、12個月后兩組運動、感覺功能ASIA評分及運動功能、主觀感覺、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試驗組比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說明試驗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頸椎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撬撥復位法利用杠桿原理,以上位脫位椎體前下緣為支點,手術者力度難以把握,易造成上位脫位椎體下陷,損傷脊髓。而通過提拉螺釘提拉脫位椎體,且椎體間用撐開器撐開,緩慢提拉穩定性更佳,對患者術中損傷更小,有利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頸椎功能恢復。這與吳永樂等[10]研究的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復位治療下頸椎關節突絞鎖性椎體骨折伴脫位患者有效促進中遠期神經根功能恢復相似。
另外,本文結果發現,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63%,比對照組的18.31%顯著更低,說明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下復位的治療安全性優于撐開撬撥復位。分析原因為,一方面撬撥復位時難以控制力量,脫位椎體會瞬間復位,出現關節跳躍,損傷脊髓及周圍血管;另一方面撬撥復位時后可能會出現椎體機械回彈,使得脊髓震蕩,從而出現吞咽困難、腦脊液滲漏等并發癥。而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下復位時提拔速度緩慢,力度控制得當,可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分析,提拉螺釘及撐開器輔助下復位后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明顯縮短去除外固定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和頸椎功能恢復,且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是本次研究選取樣本病例較少,且探索不夠深入,望廣大醫學研究者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證實本次研究的臨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