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詩秀

賞罰分明,是任何領導都必須做到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下屬起到激勵與懲戒作用,讓“三軍用命”,竭盡忠誠。在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中,講述了兩件事:
曹操擔任東漢丞相,率部在兗州駐扎的時候,曾經領兵往東到徐州攻打陶謙,可是陳宮暗地里迎來呂布做了兗州的地方長官,所統轄的郡縣也都背叛了曹操。完全是依靠程昱、荀彧的力量,才保全了東阿、鄄城、范縣三座縣城;曹操回來之后,雙手捧定程昱的手,說:“要是沒有您出力,我們就沒有地方去了!”因此上表推薦他為東平相。
唐莊宗和梁朝軍隊在黃河邊上爭戰,打得難分難解,梁朝大將王檀乘虛襲擊晉陽。城中沒有準備,多次幾乎失陷,全仗著安金全率領子弟們在城內擊退敵兵,及石君立率領昭義節度使派來的軍隊在城外擊破敵人,晉陽城才得以保全。可是唐莊宗因為計策不是自己制訂的,對安金全等人沒有進行獎賞。
曹操充分肯定了程昱的巨大作用,并讓人知道他曹操是一個懂好歹、知冷暖、知恩圖報的人,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一定不會吃虧。
然而,唐莊宗李存勖在處理類似問題上就顯得稚嫩多了,甚至可以說是十分愚蠢,還讓人看出他的小肚雞腸。
在講述了這樣兩件事之后,洪邁感慨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操終有天下,莊宗雖能滅梁,旋踵覆亡,考其行事,概可睹矣。”所謂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就是前者獎賞分明,后者獎賞不明。
不過,在我看來,獎賞是否分明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在獎賞能不能做到分明背后,還有值得我們深味的東西:領導者是不是具有清醒的頭腦,“自我意識”是不是在可控范圍之內。
像曹操、唐莊宗,自我感覺良好是常態,對于自己的能力想必也是有高度自信。但是,不論何人,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出現思維的暫時短路,都有可能因為知識的局限、判斷的失誤與決策的偏頗而犯錯誤。在犯錯誤之后,是否能及時發現、認識、糾正,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一貫正確、英明的形象,否認錯誤或者是將錯誤的責任推向他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又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