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紹琴

上班時從烈日下步行到單位,進入狹窄擁擠的電梯,額面的汗珠如泉,向外冒個不停。我忍不住說,好熱。同事回應我,你說聲“涼快”,就沒那么熱了。
我贊同地想到“心靜自然涼”這五個字。這樣想的時候,步出電梯,身心真的安靜下來,額頭的汗水似乎也減少了,進入辦公室開始工作,一個多小時竟然忘了開空調,直到在外面搞宣傳活動的同事回來,一邊嚷著太熱了,一邊打開空調。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
曾讀到一個故事,某天香山居士白居易去寺院拜訪一位叫恒寂的禪師,卻見禪師靜坐在禪房里打坐。白居易不解地問:“禪師,這里好熱,怎么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恒寂禪師答道:“我不覺得十分炎熱,反而覺得很涼快啊。”這番話讓白居易頓生感悟,遂在禪房的墻壁上作詩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宋朝溫革在《納涼詩》寫道: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是清涼山。溫革詩中所言“寧心”即靜心之意,同白居易與禪師對話,所悟所寫的“心靜身即涼”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質上都是“心靜自然涼”的意思。
想起小時候,居于山村,沒有電扇,更未聽說過空調,燠熱之夜,不過是一把老蒲扇,起初動作凝緩,搖著搖著,越來越滯重,不知何時,拿著蒲扇的手再也抬不起來,人便進入香甜的夢鄉。無論夜晚多么燥熱,大人小孩心思集中在手中的蒲扇上時,心無雜念,便覺清風徐來,神清氣和,身心清涼。如今回想起來,那時的夢境似乎也是一片清涼。
年近八旬的母親夏天從不開空調,說涼氣入骨傷身,依然如同三十多年前一樣手不離扇。只是扇子多樣化了,除了老蒲扇,還有商家宣傳免費發放的塑料扇。午后,母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拿著扇子搖啊搖,慢慢搖入她一個人的思緒之中。不多一會兒,扇子散落在膝蓋上,她歪斜著身子倚在沙發上,有鼾聲響起。夜晚她占據一張大床,關上燈平躺床上,揮扇搖啊搖,便搖出了她夏季的涼爽之夜。
童年的老蒲扇時光和母親現在的扇子歲月,細思起來也是屬于寧心消暑。心靜下來,才能感受到一把小小的扇子送來的微風。當扇子不再搖動,安息下來的身心也不覺得炎熱,于是夜涼好入夢。
醫學研究也表明,當人的精神狀態完全放松安靜時,呼吸、心率、血壓、體溫、代謝均相應降低。由此可見,慢下來,靜下來,讓自己的意念遨游于清幽之境,確實能達到消除暑熱的效果。
現代人習慣了追逐快,快速發展,快速降溫,快速達到目的,殊不知,欲速則不達。我一個朋友去年夏天就因為面部長時間對著空調吹,出現面癱。住院治愈后他給空調安上了一塊擋風板,也不再依賴空調,能不開盡量不開,回歸到古老的寧心消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