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 其

女兒小時候,我帶她將一些小魚小蝦埋在地里做底肥,她天真地問我:“這樣種下去能長出魚蝦嗎?”我笑道:“動物是養出來的,不能用‘種’字。”她半信半疑地點點頭。如今,動物只能“養”不能“種”的觀念被顛覆了。現在,我帶你去福建省連江縣看看漁民是怎么“種蟶”的。
連江是東南沿海重要的海蟶生產基地。在浦口、曉澳等沿海鄉鎮,漁民們翻耕灘涂、播種蟶苗,忙得熱火朝天。每年早春時節,天氣微涼,勞作者穿著單衣,頭頂卻冒著熱汗。
在漁民的眼里,眼前這黝黑發亮的灘涂,就是“聚寶盆”。漁民如熟悉自己家的庭院一樣,熟悉這里的每一道灣、每一洼水。待海水漲潮退去后,漁民們便推著裝著馬達的耙灘機,在灘涂上翻耕土地。不一會兒工夫,一整片泥土被耙灘機像翻面團一樣一溜溜翻開,看上去滿地的烏金碎銀,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前面的人推著馬達轟鳴的耙灘機翻地,后面的人用鋤頭等工具平整灘涂,將拇指大小的縊蟶苗均勻地撒播在灘涂上。隨著潮水退去,一個個帶著小殼的蟶苗密密麻麻地鋪滿灘涂。待下一波海潮漲上來后,將這里的灘涂抹平,小蟶苗就在泥土里安家了。它們吮吸著泥中和海水帶來的養料,安靜地生長著。
站在浦口鎮中麻村的灘涂邊,呼吸著帶著咸味的空氣,同休息片刻的漁民聊天。漁民說,種蟶和種水稻一樣,時令性很強,要趕在清明節前完成。播種是最忙的時候,不能停下來,要爭分奪秒地干。播種結束后,后期無須施肥,只需加強管理,防止海沙溢過蟶田即可。等到農歷六月,縊蟶就進入采收期,預計每畝可采收2噸縊蟶,產值五六萬元。
中麻村有近百戶人家,曾經是個貧困村,由于沒有掌握大面積養殖縊蟶的技術,漁民們守著肥沃的金灘,也沒能富起來。脫貧攻堅中,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派出技術力量,進駐中麻村,指導漁民開墾灘涂,建設高標準蟶田,使縊蟶養殖規模達到上千畝,成為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好水養出好水產。近年來,這里種下了大片紅樹林,近海水質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為縊蟶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里生產的縊蟶遠近聞名,日益成為客戶的搶手貨。
中麻村還探索“縊蟶+文旅”等模式,建成了漁業文化展示館、鄉村振興主題館等,舉辦了縊蟶開鋤節,讓漁民也吃上了“旅游飯”。今年的縊蟶開鋤節,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人們紛至沓來,到這里種縊蟶、品海鮮、賞民俗,享受得天獨厚的漁村之趣。
每年春季,沉睡的海灘最先醒來,最先溫暖,最先被耕作。播下風,風就協調和暢;種下雨,雨就百依百順;播下萬物,萬物競相生長。海邊的漁民們播下縊蟶苗,就是播下夢想,隨著海水的一漲一落、蟶苗的一呼一吸,鋪展出一幅壯闊的海上“蟶耕圖”,匯聚成振奮人心的潮汐。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年6月2日第8版/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