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學富

江蘇省南通市張謇紀念館陳列有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的“狀元捷報”。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特設恩科會試,張謇因父命難違,第五次進京應試,在清朝重臣翁同龢的提攜下,高中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以六品翰林院修撰官職。捷報上書:“貴府少大老爺張謇恭應殿試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欽點翰林院修撰。”右下寫有“報錄人王上林”。這就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錄取通知書。
古代最早出現的錄取通知書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國傳統的高檔涂裝工藝,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和在油漆中涂飾器物。唐代開始用泥金涂飾在箋簡上,作為進士及第到家報喜所用。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宋代詩人楊萬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詩:“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都提到的是泥金帖子。而楊萬里詩中的淡墨榜又為何呢?古代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用淡墨書榜,稱為“淡墨榜”。
在唐朝稍后出現了“金花帖子”,被視為“正式版”科舉錄取通知書,又稱為“榜貼”。宋洪邁《容齋續筆·金花帖子》說:“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到了宋代仍然使用金花帖子,宋人趙彥衛在《云麓漫鈔》中有記載:“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于帖面,而謂之榜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黃花箋”是一種灑金粉的頂級用箋,用此來書寫通知書,可見珍貴。宋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宋朝吳郡士登科者,始于龔識,其家居昆山黃姑,猶藏登第時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紙,闊三寸,長四寸許。”
明清朝以后,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或“報帖”,民間稱“喜報”。明人王世貞《觚不觚錄》云:“諸生中鄉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后,送來的就是捷報。到了清代,就出現了刻板印制的科舉通知書了。
進士及第的通知書都寫哪些內容呢?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寫在上面,然后再寫具體內容。鄉試中舉的錄取通知書相應簡單些,主要書寫被錄取學子的姓名、籍貫以及考試名次。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三兩步走進屋里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有的還寫有“報錄人”,即舊時科舉中榜后,分送報條的人。也作“報喜人”“報子”。
在古代,送通知書也比較隆重。各級官府會安排專人將通知書直接送達中榜人家中。送捷報者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騎上高頭大馬,高舉彩旗、旌幌,帶上嗩吶班子,一路上鳴炮奏樂,吹吹打打,熱鬧非凡,猶如現在男子結婚迎親一般。如《儒林外史》描寫報榜的情景:“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凡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在放榜時節,都會安排專人在家門口等候,一旦送捷報的人到了,即大呼小叫向主人報喜。送捷報是個好差事,衙門里的公差爭破頭想干這事,碰到大戶人家能賞一些紅包,也就是“喜錢”,稍微窮點的人家也能擺上一桌,賞些酒喝。正因為送捷報有利可圖,竟有人在半道上搶奪捷報,送到主家以領取賞銀。嚴嵩在《鈐山堂集》則有記載:“京師人以報榜希厚利,先賂印匠,多印試錄名紙,伺啟閽得紙疾馳去,報早則金多,亦有惡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奪紙以去者。”竟有人攔路搶奪捷報,以獲取喜錢,堪稱奇葩。
中榜者收到榜貼或喜報后,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里最顯眼的位置,如同現在上級頒發的獎狀或獎牌一般,讓來訪的客人進門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光耀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