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針對傳統的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脫節[1]、課堂教學與證書及競賽缺乏融通[2]、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缺乏統籌結合[3]等問題,現代大數據專業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4],大力推進“課堂革命”,培養與大數據發展相適應、滿足大數據分析和大數據可視化崗位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沒有精準對接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崗位的工作規范和職業能力要求,所設計的教學項目往往缺乏典型性和應用性,與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崗位的用人需求規格差距較大[5],造成課堂教學與行業、企業需求脫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傳統的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課程教學一般采取“在實訓室兩節連堂的”的方式,在兩節課中老師既需要講理論知識,又需要學生實操訓練,往往導致最終時間不夠用,導致項目的實施無法完成,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融會貫通[6]。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沒有將大數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大數據職業技能大賽的相關考核內容充分融入其中,造成教學與證書、競賽脫節,不利于課堂教學對接新技術、新技能、新規范[7],而且大大增加了學生考證和參加競賽訓練的時間成本。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沒有統籌設計與線下教學邏輯關聯的線上學習任務,僅將微課視頻、課件等信息化資源堆砌到網絡上充當線上教學[8],導致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與線上部分常常出現較多重疊,擠占了學生在課堂上互動、探究的時間,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依托校企合作,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校企雙方共同設計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教學項目,將大數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大數據技能競賽融入課堂教學,對接崗位職業標準和證書、競賽考核標準,以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互聯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為實現方法,校企雙方統籌開展課堂教學、證書培訓和技能競賽,實施同步考核評價,推動崗位、課程、競賽、證書相互融通,實現綜合育人。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對智能門店的選址、銷售品類的選擇、付款方式等加以分析提煉,進行相應的職業能力分解,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和重組,并按照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進行深度加工,提取及序化教學內容。以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無人超市為例[9]。基于項目實施流程和工作完成順序,將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無人超市業務分析與可視化流程分析項目分為四個工作任務,分別是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學生通過任務實施,了解數據從采集到可視化的整體過程,掌握相關技能,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1.教學策略設計
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根據職業教育改革要求,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庫和互聯網資源,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項目化教學策略[10]。本次課以分析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無人超市業務流程為主線,分為課前預習、課中講練、課后拓展和綜合評價四個環節(如圖1)。

圖1 課程設計思維導圖
2.教學實施
下面就以《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無人超市》項目中的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環節為例,介紹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課程為項目化教學,以項目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無人超市為主線,以銷售大數據匹配出最佳的快消品為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開展教學。
(1)課前準備。學生下載本節課任務工單,按要求自主預習并完成機器學習中相關系數分析流程圖,掌握基本的相關性分析流程框架,并討論和模擬練習,為課中實踐學習奠定基礎。
(2)課中實施。本著項目一條線的教學方式,設計成“以項激疑,鏈接舊知,游戲探知,縱橫對比”的教學流程。
(3)課后拓展。學生以“為智能門店推薦快消品”為題,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及技術難點、突破方法制作技術文檔,上傳到職教云,教師擇優發送到教師群,為更多的老師答疑解惑,提升樂業、敬業的精神。
3.評價
(1)利用信息化手段使課程評價體系更加完善,教師可實時監控學生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實施計劃,并隨時進行答疑,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2)組織小組內評價及小組間互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了組間競爭能力。(3)按照企業評價標準全方位對學生項目進行評價,使學生了解企業評價標準,使評價體系更完整。(4)探索了增值評價在課堂中的應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學校和企業良性互動
為了確保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課程教學的設計、組織和實施,能夠精準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學校邀請浪潮、華為等合作企業的專家共同設計教學項目(含校內各級技能競賽項目),共同開展課內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有關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的新技術、新技能、新規范培訓,共同考核評價等,推動學校以培養企業“準員工”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許多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創新素養得到合作企業專家的認可,被企業優先錄用。
2.證書、競賽和教學相互融通
依托“1+X”證書制度,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課堂教學對接,從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評價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技能競賽和教學融合,關鍵在于將課程的重點知識和技能轉化為一系列可量化的競賽考核點,依托層層遞進的立體化技能競賽平臺(如圖2 所示),組織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遞進式參與技能競賽和相應的技能訓練。
3.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聯動
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對重點基礎知識開展自主學習,教師輔以在線指導。課堂上,教師根據前一階段的學習反饋,組織學生開展互動交流、實操演練,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難點講解和指導答疑。課后,學生借助線上教學平臺學習拓展資料、討論熱點問題、完成實踐任務等,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
“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翻轉課堂”滿足了學生在課業學習上的個性化需求,讓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時間安排、關注重點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開展自主性、互動性、探索性的學習,課上讓學生開放多個感知通道,聽覺、視覺等聯系在一起,發揮諸感官聯覺作用,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可以按興趣、特長或宿舍分成小組,自己動手動腦繪制不同的可視化圖形,教師進行課堂指導與評價,這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滿意度、學習效率和自學能力都有明顯提升,如圖3 所示。

圖3 調查問卷統計
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載體,以需求為吸引,實現理論知識生動化、數據采集處理清晰化、數據分析模型化、繪制圖形流程化,突出數據采集處理、數據分析、繪制圖形的重點,解決數據處理方法、圖形展現的難點,圓滿達成教學目標。從校內20、21 級大數據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測評的結果來看,學生對本課程平均教學滿意度顯著提高。
課改后,通過教學軟件、闖關游戲,及時驗證、反饋學生學習、掌握情況,便于及時調整授課策略,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學生項目完成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一方面,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深刻體驗真實的工作情境,通過分析、解決問題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關聯;另一方面,學生以競賽的形式開展課程學習和證書培訓,不但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現場應變、成本控制等職業能力,還能提升證書培訓的效果。
全體專業學生能夠深入參與技能競賽和相應的知識、技能學習,實現大賽普及化,增強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競賽的信心,提高競賽訓練的效率。
通過向學生展示數字中國應用的發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國家自豪感;同時,在教學項目中引入企業相關工作的規程和規范,培養學生專注、細致的工作作風,使學生更有榮譽感和責任心。
本文根據現在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人才培養與崗位脫節、課內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課堂實踐與證書競賽缺乏融通、線上線下缺乏統籌結合等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思路,以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崗位為例,提出了四大做法:分別為學校與企業良性互動、證書競賽與教學相互融通、線上線下互相聯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通過教學實踐發現,課程改革效果良好,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學效果顯著增強,為其他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