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帥 袁奇峰 顧嘉欣 孟婧



關鍵詞: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綠色交通;藍綠空間;公共服務;廉州灣新城
傳統“增長主義”的粗放發展模式引發經濟、社會、生態全方位危機,危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1],過往忽視生態要素及自然演進規律的規劃設計導致城市無序蔓延[2]。近年來,人居環境科學朝著關注民生、生態文明以及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的趨勢發展[3],健康可持續城市理念在全球得到廣泛推廣,我國近年開展的一系列未來城市探索①中即有所體現。新冠疫情前,關于健康城市與生活圈的研究在國內已然興起;后疫情時代,更有必要將兩者有機結合。鑒于此,筆者嘗試提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系統建構邏輯,并以北海廉州灣新城的規劃實踐②為例,探索健康城市視角下多尺度生活圈規劃的實踐路徑,希望對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助益。
1 基于健康理念的生活圈內涵闡釋
1.1 健康城市與生活圈
健康是身心感到幸福安寧的狀態[4]。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健康城市概念[5],1994年將其內涵明確為由健康人群、健康的環境、健康的社會組成的有機整體[6]。Jason Corburn[7]總結了美國健康城市規劃發展的多個階段,1990年東京啟動健康城市計劃[8],Premila Webster[9]整合了歐洲健康城市指標。健康城市規劃涉及開放空間、醫療服務、公共交通等主題[10],需要跨部門協同[11]及健康治理政策③來保障。國內學者在健康城市規劃要素[12-13],[14]7、健康城市空間[15]、“健康城鄉”模型[16]114、健康城市生活[17]以及健康社區規劃[18]等方面做了大量相關研究。
生活圈源自1977年日本“三全綜”環境整治規劃[19-20]。國內學者對生活圈進行了積極探索。陳青慧等[21]將“生活圈”引進內地,袁家冬等[22]提出“日常生活圈”的城市地域系統,肖作鵬等[23]指出日常生活圈是以家為中心形成的各類生活空間,柴彥威等[24]認為多尺度的生活圈規劃利于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劉佳燕[25]強調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性與鄰里性,于一凡[26]17強調生活圈規劃應營造社區感。2016年以來,上海、廣州、雄安等地開展的生活圈規劃實踐與相關標準、導則④的相繼發布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指明方向,契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1.2 健康生活圈的內涵
“健康城市”與“生活圈”兩者本質具有內在一致性,均指向城市功能結構的健康性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健康生活圈”借鑒健康城市與生活圈的理論,深度關聯兩者的核心要素,表征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宜居的建成環境、融洽的社會交往及良善的鄰里治理[27]。將家庭、社區、城市所需的生產、生活、生態要素有機融入不同尺度的生活圈中是健康生活圈規劃的內在要求,基于此構建的健康生活圈將成為聯系理想城市與家園實體的橋梁。人們在不同時段活動頻次的需求空間對應不同尺度的城市功能單元,如每日高頻次活動的社區單元、每周中高頻次活動的片區單元、每月中低頻次活動的城區單元。健康生活圈旨在將集約的用地功能、綠色的交通體系、近人的藍綠空間、均衡的公共服務等健康性資源要素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間單元貫通整合,作為聯結理想方案與現實場景的紐帶。
2 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建構邏輯
Hugh Barton與Marcus Grant[28]繪制的健康人居環境圖式包括個人、家庭、社區、地方經濟、地方生活、建成環境、自然環境以及全球生態等圈層,多圈層之間密切聯系。健康導向城市設計是以健康風險和健康資源為分析對象,以減少污染及其人體暴露、促進體力活動為設計路徑[29]。城市生活圈的尺度與其職能、人們活動頻次與出行目的等要素相關[30]。近年國內各地的生活圈規劃中暴露出難以將理念轉化為實踐方法的問題[26]17,15分鐘生活圈的理念模型與規劃模型存在差異[31]。有學者提倡將公共健康與不同層面的城鄉規劃相結合,也有關于健康導向城市設計的探索,但鮮有將健康規劃要素融入生活圈規劃的理論方法與系統實踐。本文以廣西省北海市廉州灣新城的規劃實踐為例,嘗試提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建構邏輯。
健康城市是涉及環境保護、交通安全、集約用地、產業落位、市政韌性、醫療衛生、教育質量及社會公平等多元要素的系統性大健康工程。本文所選要素聚焦健康規劃可干預的多尺度人居空間與對人們日常生活有直觀影響的關鍵要素之間的交集,即土地利用、道路交通、藍綠空間及公共服務等健康城市規劃要素[14]5,[16]114。以塑造建成環境的公共健康生活為核心,結合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與行為規律來組織空間,形成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見圖1),利于從空間設計與規劃治理角度提升公共健康水平。生活圈至少包含小尺度的社區生活圈、中尺度的片區生活圈、較大尺度的城區生活圈3個尺度。在規劃設計時,理想狀態是將健康規劃要素分別在3個不同尺度的生活圈中逐項布置;然而在實踐中,將各項健康規劃要素按其特征分層次在不同尺度的生活圈中分項落實更具實操性,將更有效地實現健康規劃要素融入多尺度生活圈的目標。首先,道路交通、藍綠空間作為連續的線性要素或體系性強的網絡要素,更適合在宏觀尺度的城區層面結合生態安全格局進行系統化布局,從而從整體上保障城市空間結構的健康性;其次,由于城市各片區的用地功能構成、公共服務設施具有不同的特色與要求,宜結合在地優勢資源在中觀層面分片區進行差異化配置,強調片區之間功能聯動互補,片區內多元功能協調匹配,保障城市各片區功能組織的健康性;最后,在具體微觀的社區層面,彈性邊界劃設與鄰里中心營造,均需在微觀尺度的生活圈來落實,強調社區日常生活設施品質與不同群體社會交往的健康性。
3 廉州灣新城健康生活圈規劃實踐
3.1 廉州灣新城概況
北海為知名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廉德文化”⑤積淀深厚傳承至今。廉州灣新城位于北海與合浦一體化發展的濱江濱海關鍵地段,其以往的發展路徑為“先產后城”,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當前發展中潛藏人力資源短缺、生態保護缺位、公共服務配套欠缺、交通安全隱患等健康風險。國際經驗表明,新城開發走健康城鎮化路徑是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32]。廉州灣新城處于轉型期,有望將其北海北高鐵站的交通優勢、紅樹林與濱海長灘的特色資源、成規模的產業園等高潛要素轉化為健康資源以促進城鎮健康發展。
3.2 健康生活圈在地規劃方案
近年來,北海倡導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在地構建“健康生活圈”正當其時,呼應了聯合國人居署的最新倡導⑥。郊區化、工業園建設能改變城市空間的就業分布[33]。新城將成為未來北海新中心,規劃響應廉州灣、北海市、北部灣的多重發展需求:第一,破解廉州灣“有產無城”的困境,提升健康資源價值與消除健康風險;第二,化解北海濱海旅游欠缺高檔次公共服務、新興產業園缺乏居住商務的問題;第三,彌補北部灣濱海發展動力的缺憾,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新引擎。新城在“健康生活圈”導向下,將“三生空間”健康規劃要素與“多尺度生活圈”貫通融合(見圖2),形成“1個宏觀尺度的城區生活圈、3個中觀尺度的片區生活圈、12個微觀尺度的社區生活圈”的規劃方案。
3.3 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規劃策略
構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不僅是規劃目標,也作為一種規劃方法與治理手段,需要跨部門、多主體、全過程的協同治理來保障實現。以廉州灣新城規劃實踐為例,總結為3個尺度的9大規劃策略來協同支撐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總目標的達成(見圖3),以下分尺度具體闡述。
3.3.1 宏觀尺度:塑造“健康城區生活圈”結構
健康的生態本底是城市結構健康性的先決條件。通過生態安全格局搭建健康城市母版,藍綠基礎設施與綠色交通體系協同塑造健康城區骨架,保障公園綠地、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健康資源品質的均衡可及性。
(1)生態安全格局夯實健康城市母版
識別自然提供的關鍵生態系統服務的空間格局,將水環境、生物棲息地、鄉土景觀、游憩與視覺空間等多元要素疊加形成生態安全格局(見圖4),維持生態結構和過程的健康性與完整性[34]。設計結合自然,優先控制與保護非建設區,進而界定出建設用地的發展邊界。同時,結合水網、綠網、路網進行生態修復、構建生態廊道,并通過林蔭道、綠道、碧道塑造健康城區的母版格局。
(2)藍綠空間耦合增強公共空間開敞性并促進居民健康活動
藍綠空間交織形成生態基礎設施(見圖5)。在多層面落實城市韌性空間[35],發揮生物生態、通風隔離、應急避難的作用。大規模、高質量的綠地對促進體力活動有積極影響[36],社區公園的均衡性越好其可達性越高[37],多樣化的生態空間有利于促進公眾健康[38]。結合現狀藍綠資源特征,考慮公園綠地的規模效益與分布效應,在城區、片區、社區集中規劃綜合公園并均衡分布社區公園。藍色生態設施為由河湖水系、排水設施、雨水花園組成的海綿體系,可積存、滲透、凈化水環境;考慮極端天氣的雨洪內澇問題,由水生態廊道構建多級匯水徑流并引入濕地系統。綠色生態設施為由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城市與社區公園組成的綠地體系,形成多類型、高質量的開敞空間,以滿足不同人群健康活動的多樣需求。藍綠生態設施能有效增強城市韌性,在突發事件下可作為應急疏散場地,且具備災后生態恢復能力。
(3)綠色交通體系保障健康的城區骨架與出行環境
依照場地特征分層組織綠色交通體系,塑造健康城市骨架與健康出行環境。首先,組織外快內慢的道路系統,將長距離、穿越式、高污染的貨運交通由快速走廊疏解在城區外圍,城區內部組織公交引導與慢行優先的交通方式,從而有效減污降碳;其次,考慮帶型城區交通空間的宜居性,在長軸向布局貫通的“三軸干線”路網模式[39](見圖6),不同類型的干線承擔不同性質的交通功能(見圖7);再次,在核心區形成小街區、密路網,機動主通道與慢行主通道進行體系分離;最后,在交通干道設立綠隔以降低慢行出行者的污染物暴露劑量并配置遮蔽綠蔭。總之,組織綠色交通旨在將健康風險外部化、健康資源內部化,在系統上保障城市骨架與出行環境的健康性。
3.3.2 中觀尺度:構造“健康片區生活圈”功能
在地挖掘并高效利用優勢資源,結合交通干道與生態廊道劃分片區生活圈;按需配置差異化的用地功能,發展健康產業經濟,并均衡供給公共服務設施,構造健康城區生活圈功能。
(1)挖掘特色優勢資源,發展健康產業經濟
激活各片區戰略性特色文化景觀資源,使其發揮正外部性是促進城市功能健康性的必要條件。依托交通樞紐、森林公園、濱海長灘規劃高鐵商貿、公園宜居、濱海休閑3個健康片區生活圈;注重培育健康產業,通過科創孵化園、公園城市場景及新型產業社區,為各片區提供優質的生產生活服務。
(2)按需差異化匹配多元用地功能,促進職住平衡與產城融合
城市可提升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與規模效應[40],在不同片區合理配置多元功能是城市功能健康性的重要基礎。各片區用地集約高效而彈性適應、功能業態適度混合,利于實現雙碳目標。不同片區生活圈的功能用地差異化配置(見圖8),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片區之間主導功能協同互補,促進產城融合與職住平衡。
(3)精明供給公共產品,促進公共服務高質均衡
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布局是城市功能健康性的重要保障,重點關注政務、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關鍵設施。設置新城管委會、片區管委會、社區居委會3級架構,通過健康促進委員會制定健康城市發展規劃,督促、檢查、評估健康行動的開展情況,傳習廉德文化推進健康治理。各片區生活圈以小學與初中在步行15 min內、社康中心在慢行15 min內、大型醫院在開車15 min內的可達性達80%為基本原則,保障教育、醫療設施高質均衡(見圖9-圖10)。
九年制學校與完全中學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時限與范圍,利于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交流融合與全面發展[41]。規劃優先考慮完全中學與九年一貫制學校,同時保障一定數量獨立的小學、初中、高中(見表1)。構建健康醫療共同體,形成“城市—社區”兩級、雙向轉診體系(見表2)。借鑒先進經驗,綜合醫院為“大急診+小門診”模式[42],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與社康中心相結合,保障健康醫療設施的均衡分布及診療能力[43]。注重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與重大慢性病防治,提倡醫養結合、體醫融合,實現健康醫療圈。
3.3.3 微觀尺度:營造“健康社區生活圈”氛圍
社區生活圈將物質空間與社會空間有效融合,可實現公共資源的精準匹配,對人們擇業安居、通勤通學均具有重要意義。健康社區也能促進鄰里交往,回歸城市社會性。
(1)彈性劃設社區邊界,有利于健康管理維護
社區生活圈是在地性特征很強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綜合考慮場地條件、居民生活便利性、空間劃分完整性等因素,以步行500—600 m距離為基準,10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一個完整居住社區,圈域平均范圍為100 hm?(見圖11)。每個健康社區生活圈可居住2.0萬—2.5萬人,廉州灣新城可承載24萬—30萬人安居樂業。
(2)培育社區鄰里中心,促進健康交往與家園認同
社區中心作為城市中心體系的細化向基層延伸,是承載未來社區交往活動、創新創業的核心場所,不僅能提供就近就業機會,還可使人具有很強的歸屬感。以安全步行范圍為基準配建鄰里中心,便于老人、小孩等對短距離出行需求較高人群的日常活動[44]。將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園、公交站結合設置,鄰里中心作為社區中心的公共建筑,具有管理、觀賞、頤養、文化、娛樂、慈善等功能,空間的立體復合利用可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社區精細化治理。社區通過鄰里中心塑造家園認同感,營造“七有、五性、三感”⑦的健康生活氛圍。
(3)推動社區基層健康治理,促進社會深度融合
將健康融入社區生活圈是健康治理的重要內容[45],“生活圈”模式有利于促進社區基層治理與優化城市空間[46]。居委會、社區規劃師、健康管理機構以及居民各自發揮相應作用,引入廣泛的社會參與并建設學習型社區,促成社區建成環境與健康資源的良性互動,社區生活空間精準匹配不同群體的多元需求。多部門形成開放式參與的組織模式,通過分布式供給治理資源,縮小服務半徑,提升治理效能;通過機制改革,對基層還權賦能,讓一線基層工作者有獲得感,并形成社會自覺。多元主體共同締造健康社區家園,引導原子化的“陌生社會”走向共建共享的“熟人社區”,促進城鄉社會深度融合。
3.4 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規劃路徑的一般性框架
構建健康生活圈不僅是規劃目標,也可作為一種規劃治理術。本文構建了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規劃路徑的一般性框架(見圖12),并總結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基本特征(見表3)。
微觀的生活圈是以家或鄰里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圈。在步行10 min尺度內就能滿足散步、鍛煉、買菜、就餐、遛娃及小學生上學等每日高頻度行為。在地彈性劃設生活圈邊界、結合社區公園培育鄰里中心、在社區公共空間以公共活動促進鄰里交往等方式是建構微觀尺度健康社區生活圈的基本路徑,同時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共同締造推動基層良善治理,實現不同群體的家園認同與城鄉社會的深度融合。
中觀尺度的生活圈是社區生活圈之外通勤通學的片區生活圈。出行目的地一般在騎行10—20 min可達,每周大部分規律性的生活需求基本可在片區尺度內完成。在規劃設計時,一方面要根據各片區人口的構成、規模及結構均衡布局教育、醫療、文體、政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另一方面需充分挖掘各片區在地特色高潛資源要素,結合宏觀定位對不同片區的用地功能進行差異化配置,作為城市健康可持續運營的基石,從片區層面實現職住平衡和產城融合。
宏觀尺度的生活圈是在微觀的基本生活圈(社區)和中觀的通勤生活圈(片區)基礎上的拓展生活圈(城區)。出行目的地一般在步行和騎行距離之外,公交30 min內可達,大致以月為出行頻率,是人們進行較高等級的商業商務、休閑文化等活動的圈域。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從城區層面塑造健康的城市建成環境系統。首先要夯實生態安全格局作為宏觀尺度健康城區的生態本底,其次結合場地生態環境與地形條件,從整體上組織綠色交通骨架、構建藍綠空間體系。這是保障城市公共健康的前置條件。公交主導、慢行優先的綠色交通體系連通性(促進綠色出行環境),結合綠地、水系、廣場等公共開敞空間的鄰近性(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能夠有效降低健康風險的負面影響并提升健康活動的正面效應,以此保障城區生活圈的整體性健康。
4 結語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健康需先行。“多尺度健康生活圈”將健康城市與生活圈的核心要素深度關聯。以塑造建成環境的公共健康生活為核心,結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與行為規律來組織空間,形成多尺度健康生活圈體系,作為聯系理想城市與幸福家園的紐帶,提供了對美好人居環境的一種新解釋。從廉州灣新城健康生活圈的規劃實踐中,總結出具有普適性的4項健康保障型要素與3項健康提升型要素(見表4)。
筆者將健康用地、健康交通、健康公共服務、健康綠地等要素系統融入城區、片區、社區多尺度生活圈中;形成宏觀尺度的城區生活圈、中觀尺度的片區生活圈及微觀尺度的社區生活圈,多尺度健康生活圈在空間上嵌套協同,同時不同尺度健康生活圈的規劃要點各有側重。基于健康城市理念探索多尺度生活圈的創新規劃路徑,從生態、經濟、社會多方面體現可持續城市的核心價值,希望對未來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所助益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