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潔
在安徽省青陽縣第三中學,張小敏很有名。
作為廈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她回到縣城教書,這不尋常;作為生物老師跨專業改教化學,并多次獲得省、市優質課評選活動一、二等獎,這不容易。
結婚13年,為了追隨丈夫,張小敏4次變換生活地點,4次面對工作調整。
2010年,張小敏從廈門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隨孫君來到廣東省湛江市,在一所中學當生物老師。

張小敏漢族,安徽青陽人,1984年11月出生,青陽縣第三中學教師。2010年12月結婚。丈夫孫君,參謀長。
本以為近在咫尺,其實仍遠隔天涯。剛結婚時,孫君在艦艇上服役,每年平均有2/3的時間在海上。變幻莫測的風浪,阻隔著新婚夫妻相聚,也牽扯著無盡的擔憂和思念。
2012年12月,兒子佑航出生后,張小敏的難題來了——上班期間,誰看護孩子?
雖說夫妻兩人待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孫君長年在海上,很難關照家里。家里老人呢?雙方老人年事已高,讓他們來湛江幫襯照顧,遠離故土、跋山涉水,于心不安。自己全職在家帶孩子?如果不是為了愛情,她指不定已經成為一名大學教師了……
張小敏思來想去,最后決定:回家!今后的日子還長,與其一家人漂泊,不如自己筑起一個安穩的大后方。
2013年夏,張小敏打好行囊,帶上幾個月大的佑航,踏上了返鄉之路。她的想法很簡單:在家附近找一個專業對口的教師崗位,雙方老人不用離鄉,還能幫忙照顧孩子。
然而,那一年家鄉并沒有相應的教師崗位招聘。
張小敏沒有辦法,只得擴大求職范圍,最后被招聘到懷寧縣的一所鄉鎮中學。
學校離家100多公里,張小敏帶著佑航住進學校安排的單間宿舍,婆婆或者媽媽也輪流住過來幫忙。
為了能讓老人、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此后4年時間里,張小敏又兩次變換工作單位,從懷寧縣的鄉鎮中學到廬江縣第二中學,2017年8月在青陽縣第三中學安定下來,跨專業教九年級化學。
“很多人替我惋惜,覺得一個名牌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一路兜兜轉轉,從哪里出去又回到了哪里。”張小敏說,“但我在自己的事業之外,能照顧一家老小,丈夫在海上也放心。過程是曲折了一點,細細想來還是都值得的。”
2019年,孫君工作崗位調整,從海上回歸陸地。“雖然團聚的機會還是不多,但他不出海了,我的擔心就少了。”張小敏說。這些年,孫君參與完成十多項重大演訓任務,多次獲評“優秀軍官”“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二等功1次。
“沒有小敏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我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談起妻子,孫君既心疼又愧疚,“她比較靦腆,平時再苦再累也不說,但她為這個家所做的一點一滴,我都記在心里……”
聽丈夫這樣說,張小敏反倒有些不好意思:“我是干了不少事,雖然累,也是幸福。”
幸福背后是無比的艱辛。當年,因為學校化學教師緊缺,張小敏臨危受命,由生物改教化學。為了上好化學課,她每天備課到凌晨,思考課程設計,鉆研實驗講解……
“人要是不逼自己一下,還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力。”張小敏說。
2020年,所教學生32人中考化學取得滿分,2023年又有17人中考化學滿分。
2021年,張小敏被青陽縣第三中學黨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被丈夫單位評為“最美軍嫂”后,面對鮮花和掌聲,張小敏謙虛地表示:“很多優秀女性選擇成為軍嫂,一邊支撐家庭,一邊成就自己,她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作者為某軍校講師)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