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希棟 李守艷 何天峰 丁金磊 馬潔(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
拔罐是中醫養生的物理療法之一,可以治療疾病,也可以對日常保健起到一定的作用。拔罐療法雖深受人們喜愛,但仍有很多問題時常困擾著大家,諸如拔罐如何能治病養生保健,竹罐與玻璃罐孰優孰劣,抽氣罐使用方便安全為什么卻被稱為“冷罐”,拔罐顏色是不是越深效果越好,罐斑顏色與病情的關系,拔罐時間長短及頻率,有一種肩部疼痛為什么越拔越痛等等。本文將從多個角度為大家答疑解惑。
拔罐法是以物理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罐內的氣壓低于大氣壓,利用負壓原理使罐體吸附于體表的穴位、經筋、皮部,負壓和溫熱作用促使施罐部位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發生變化,血管內外物質的交換加速,體內的毒素、廢物排出亦相應加速,局部新陳代謝增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另外負壓和溫熱作用還可能導致部分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產生自體溶血現象,隨即釋放的類組織胺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應激性引起機體對病變部位的修復。中醫認為,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對體表的穴位、經筋、皮部的拔罐刺激,可對臟腑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使失衡或病態的機體趨向于平衡或痊愈,從而達到治病目的。
臨床上常用的拔罐器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3種。竹罐筒深可提高吸拔力且不宜摔碎,缺點是易干裂變型漏氣;玻璃罐罐口緣光滑平整,質地透明便于觀察罐內情況,適合刺絡放血拔罐、走罐及吸拔膿血等,缺點是容易摔碎。這兩種罐均利用熱力作用排出罐內空氣造成負壓,由于具有溫熱刺激作用,利于毛細血管擴張,稱之為“熱罐”。抽氣罐是以抽取罐內空氣方法造成負壓而吸附在施術部位,優點是簡單安全、便于操作,可根據需要調整罐內負壓,吸拔力可控性好,缺點是沒有溫熱刺激,是“冷罐”。
起罐后,罐下皮膚出現的形態和顏色變化,稱為“罐斑”或“罐印”。有人認為罐斑顏色越深,寒濕越明顯,疾病越重;有人認為顏色越深,機體排出的毒素越多,拔罐效果就越好;有人認為,顏色淺或沒有,就代表自己身體虛或毒素沒有拔出來……
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罐斑是拔罐部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破裂發生瘀血的反映,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有罐內負壓和溫度、留罐時間、施罐部位、機體狀態、中醫體質等。
罐內負壓的絕對值大小(在一定的負壓值范圍內)以及罐內溫度的高低,都會導致罐斑形態、色澤和面積的變化。相同條件下,在一定的留罐時間值范圍內,罐斑顏色會隨時間延長逐漸加深。在同等施罐條件下,不同留罐部位的罐斑顏色有顯著差異,頸、胸椎連接部位及胸、腰椎結合部位,罐斑較背部其他部位重,可能與該處受力和活動程度較胸椎大有關。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時,血管內皮素(能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釋放增多,則溢入組織間隙的血液增多,易形成顏色較深的瘀塊,呈青紫色;入里化熱者顯色較淺,且顏色隨證型變化而變化,所以機體健康狀態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有的人即便沒有疾病,罐斑也很明顯,這可能與中醫體質相關,一般認為,罐斑微微發紅且很快恢復正常,提示施罐部位氣血流暢無寒濕瘀阻;虛寒證體質的患者罐斑無皮色、溫度變化,陽證、熱證體質者的罐斑多呈現鮮紅色,陰證、寒證、血瘀者一般多呈現紫紅色、暗紅色。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罐斑是拔罐效應的直接體現,其顏色變化可能反映病候,因此,罐斑可作為望診的延伸,用以協助診斷及療效評價。罐斑能反映施罐部位的微循環狀態,可用于協助診斷,雖不能反映整個機體的狀態和證型,也不能代表疾病的輕重,但可憑借顏色變化來分析疾病屬性或部分臟腑功能狀況,通過觀察其顏色的動態變化來診察病邪的進退。臨床發現,隨著拔罐治療次數的增多,較多患者在拔罐部位的癥狀好轉后,罐斑顏色也逐漸變淺,可能與局部微循環改善和氣血疏通有關。

1.拔罐前,將竹罐用溫熱水浸泡半小時,可以提高竹罐的密合性,增強吸拔力。施罐部位皮膚干燥時,可用濕熱毛巾濕敷皮膚或涂以潤滑油脂,以便于著罐。
2.拔火罐操作時須注意:一是點火棒點燃前先用力甩掉多余酒精以防滴落燙傷,二是要插入到罐底繞罐一圈,以利于空氣排出形成負壓,不要燒罐口以免火罐灼傷皮膚。
3.拔罐力度及拔罐時間應依據患者體質及耐受度決定,一般以5~15 分鐘為宜,留罐時間長、吸拔力大易出現水皰,若水皰小,可不予處理,防止擦破即可,水皰大者,需用消毒針將皰液放出,保留皰膜,然后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
4.拔罐頻次應依據患者體質及患病特性綜合考慮,一般隔日1 次對大多數人或疾病比較合適,比較嚴重的風寒濕痹痛,可每日1 次。
5.拔罐后皮膚非常脆弱,應避免受風著涼,不可立即洗澡,間隔時間不少于3 小時。
6.因拔罐偏于瀉法,體虛之人慎用,或僅施以閃罐法,以防人體正氣損耗太過。
7.拔罐后局部的充血或適當瘀血可對機體形成良性刺激,但瘀血要適量,瘀血過重會影響局部循環及吸收,影響機體的自我調整。
1.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不可拔罐。
2.皮膚高度過敏、皮損、潰瘍、骨折、癌腫惡瘤部位、高度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皮膚失去彈力者不宜拔罐。
3.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
4.頸部兩側分布有大血管及頸動脈竇,拔罐可能引起頸動脈斑塊脫落造成栓塞,也可能引起血壓的變化甚至暈厥,不宜拔罐。嚴重心衰者不宜拔罐。
5.過飽、過饑、過渴、醉酒等不宜拔罐。
6.肺大皰、肺氣腫、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患者不宜拔罐,拔罐會使胸腔內壓力發生急劇變化,導致肺臟表面肺大皰破裂,從而導致自發性氣胸發生。
7.內部肌肉撕裂者如肩袖損傷不宜拔火罐,否則會引起斷裂處出血,越拔越痛。
作為傳統中醫外治技術,拔罐同樣需要辨證,既要熟知穴位,又要掌握手法,而不是隨意亂拔一通,否則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自行拔罐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