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巴金是我國一代文學巨匠,被譽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百歲作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 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后,巴金受到新潮思想的影響,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 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1929年,他首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長篇小說《滅亡》,引起文壇的關注。隨后陸續創作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巴金的作品中,主人公常常會得病,尤其是肺病,并且會因患病而發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比如,《滅亡》中的革命家杜大心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了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這可能與巴金本人的經歷有關。巴金幼年多病,14歲時,好不容易得到家里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入學一個月就發起高燒,不得不因病輟學。到了1925 年,21 歲的巴金從南京東南大學附中畢業,成績優秀的他準備報考北京大學,結果在體檢中被發現有肺部疾病,無奈與北大擦肩而過。

1991 年巴金在《給家鄉孩子的信》中寫道:“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有時候一支筆在我手里有千斤重。”這時巴金已經87 歲,被確診患上帕金森病也已經8 年了。從確診那年起,巴金每月要上醫院兩次,做帕金森病的檢查與治療。盡管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錯,但巴金晚年還被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惡性間皮細胞瘤等多種疾病糾纏。
雖然巴金一生體弱多病,但他仍然活到101 歲高齡,有人向他請教長壽秘訣,巴金笑而不答。從他的生平經歷中,或許可以窺得他的養生之道。
年輕時的巴金喜歡旅行,每每完成了一段時間的寫作,就拎起小藤箱到處旅行,拜會朋友。巴金喜歡爬山、劃船,新中國成立后他在北戴河療養,還扶著救生圈學過游泳,但他堅持最久的運動還是散步。年輕時為了病后恢復身體,巴金養成了散步健身的習慣,無論抗美援朝時到戰場體驗生活,還是深入野外、煤礦采風,他都要抽出時間來邊散步邊思考,散步儼然已經成了巴金最大的興趣和愛好。在他看來:“散步能夠滋養肝腎,促進氣血循環,長期堅持必然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其實,早在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了“廣步于庭”的妙處;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里也有類似說法:“步主筋,步則筋舒而四肢健。”
巴金雖然生于四川,但在飲食方面一直很清淡簡樸,也比較節制,從不挑剔,更不喜歡大魚大肉、煎炸等容易上火的食品。他對自己喜歡的食物也注意掌握一個量,即少而精,不吃多。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當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補充人體氣血,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987 年,巴金回過一次故鄉且住了十多天,很是開心,但是他說:“胃口好多了,但不敢多吃。因有氣管炎,辣椒也只能少吃了。”先前也愛喝酒,不過一二兩的量,也愛抽煙,但只抽“包口煙”(四川方言,指抽煙時不吸煙入肺),后來為身體考慮,都戒掉了。上了年紀以后,甚至連他喜歡的冰激凌和巧克力也不再碰了。在晚年,每天吃得最多的是早餐:一個雞蛋,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飯,再加一兩個小點心,佐以豆腐乳、牛肉松、醬瓜。
巴金一生摯愛文學創作,以至很少有時間顧及自己的個人生活,直到40 多歲時,才和結識多年的蕭珊結為伉儷。平時,他既無不良嗜好,也非常注重生活習慣,對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從來都“禁”而遠之。如此,不僅成全了他孜孜以求的事業,也奠定了健康長壽的基礎。中醫也認為,生活習慣良好也能減少精氣消耗,從而達到精氣十足則百毒不侵之目的。
晚年的巴金更加注重生活規律。當他生活還能自理時,一般清晨6 點前醒來打開收音機,聽新聞廣播約一個半小時,然后吃一頓豐富的早餐。隨后在輪椅上靜躺一會兒,避免血壓下降影響供氧,之后扶著專用助步器走上幾十到一百步不等。下午常常會以口授形式答復一些信件,晚飯后看完《新聞聯播》,大約晚上9 點就上床休息。
巴金一生經歷了許多曲折與坎坷,生活并不稱心如意,但他始終能以豁達開朗的胸懷,陶冶情操、頤養心神。在眾人眼中,巴金從來都是那么慢條斯理、和藹可親,也從不因為生活小事和別人斤斤計較。20 世紀40 年代,巴金曾受到謠言攻擊,可面對這一切,他只是于淡然之中一笑置之。
巴金有句名言:“精神快樂是人類最好的滋補品。”他認為,老年人應淡泊名利,胸懷寬廣。這樣才能活得簡樸、輕松、自由,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充分享受人生。老年人也要學會忘記死亡、錢財和年齡。遇挫折能抵抗,遇疾病不悲觀,遇喪親能承受。如此,就能時刻擁有好心情,永遠保持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從現代醫學角度講,快樂之所以有助于健康和養生,是因為它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功能和神經系統的張力,促使皮質激素與腦啡肽類物質的分泌,使機體抗病能力大大增強,并且能活躍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利于防病治病。
巴金向來奉行低調謙虛的原則,盡管一生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但他從來也不把自己當名人看待。他曾說過:“我寫作一不為吃飯,二不為出名。我藏在心里沒有說出來的話是‘我是春蠶,吃了桑葉就要吐絲,哪怕放在鍋里煮,死了絲也不斷,為了給人間添一點溫暖’。”1993 年,四川省打算以他的名字設立文學獎,卻遭到了他的婉拒:“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這種人生態度,不但讓他備受大眾敬仰,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健康長壽。
巴金一生待人寬容,與他共過事的人無不稱贊他這一點。晚年患病期間,巴金與醫生非常配合,比如輸液,巴金血管極細而難找,護士有時反復在他身上扎針找血管他也極少吭聲。一位為巴金服務了20 個年頭的保健醫生動情地說:“我們給巴老做治療,有時候很到位,但也有時候不那么令人滿意,但他都是采取一種很寬容、溫和的態度,從來沒有指責過我們。給他看病,我們沒有那么多的心理負擔,覺得輕松愉快。”他還默默地為希望工程、受災地區捐獻,僅從1996年起,就先后捐了19 次累計達29 萬余元。孔子說:“知者樂、仁者壽。”或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