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春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老年康復中心)
常言道,千金難買老來瘦。也就是說,當人步入老年后,由于身體各項機能的下降,各種疾病就會找上門,而清瘦一點則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肥胖帶來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可是“老來瘦”真的就是健康的表現嗎?當老年人出現體重下降,需要警惕臨床上有一種叫“老來瘦”的肌少癥。
肌少癥,又可稱為骨骼肌減少癥,是一種以軀體肌肉量減少、和/或肌強度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老年性疾病。通俗講就是肌肉質量減少了,肌肉功能下降了。
肌少癥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表現為四肢纖細無力、行走緩慢、易跌倒、身體虛弱等,常導致患者殘疾、生活質量差甚至死亡等不良結局。
肌少癥的臨床診斷應遵循步速測試、握力評估、肌量測量的順序進行。建議在出現步速下降(≤0.8 米/秒)和(或)手握力降低(男性≤25 千克,女性≤18 千克)的時候,進行肌量檢測,肌量減少則為肌少癥。
篩查目標主要為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
●步速≤1.0 米/秒;
●存在營養不良;
●近期出現過跌倒;
●合并抑郁或認知功能障礙;
●近1 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
●近期出現有力量、體能或健康狀態下降等人群。
肌少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的機制有多種,且相互影響,共同加劇病情進展,主要有:
運動能力和運動量的雙重下降是導致肌少癥患者肌量、肌強度降低的直接因素,而肌肉量和肌力與運動強度呈正相關。多項研究顯示,持續的抗阻運動訓練有助于增加肌肉強度和肌肉質量。
運動神經元的正常功能對肌纖維的存活是必需的,而α-動神經元的丟失是導致肌少癥的關鍵因素。進入老年后,機體的α-運動神經元的數量也顯著減少,可直接導致肌肉協調性、肌肉強度的雙重減弱,進而影響肢體功能,肢體功能的降低又會反向促使肌肉量和肌肉功能的降低。此外,老年人的星狀細胞也逐漸減少,而星狀細胞作為肌源性干細胞,可在再生過程中被轉化為新肌纖維和新星狀細胞,進而導致老年人肌肉纖維數量減少,引發肌少癥。
肌少癥與胰島素、性激素、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變化等有一定聯系。有研究證實,老化的肌細胞經胰島素作用后,其蛋白生成能力會明顯降低。體外實驗表明,睪酮有助于促進星狀細胞數量的增加,且是其主要的調控因子。而缺乏維生素則是肌少癥的主要風險因子,且維生素D 水平與肌肉量、肌肉強度、平衡力和跌倒風險明顯相關。
炎性反應細胞因子也參與了肌少癥的發生。炎性反應細胞因子增高會破壞肌肉組織合成代謝平衡,導致蛋白分解代謝增加,合成速率減少。
老年人的肌細胞凋亡速率要顯著高于年輕人,這也是肌少癥的基本發病機制。肌細胞的凋亡與線粒體功能失常和肌肉量丟失有關,且肌少癥主要累及的Ⅱ型肌纖維更容易通過凋亡途徑死亡,進而造成肌肉纖維減少、肌量降低。
不少老年人由于合并慢性疾病及長期個人飲食偏好導致營養不良,如素食主義者蛋白質的攝入不足,而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必須物質,長期缺乏會導致肌肉量的合成速率低于衰減速率。
由于肌少癥與肌肉營養狀況密切相關,故增加機體營養是較為實際的防治措施。對于肌少癥患者及其潛在風險者,可適當補充富含蛋白質的瘦肉、雞蛋及牛奶等。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肌少癥患者的蛋白質攝入量應維持1.0~1.5 克/(千克·天),其中優質蛋白最好為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適當補充各類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 等;適量補充微量元素以保障肌肉蛋白的合成來源。
運動量減少是肌少癥的主要誘發因素,因此有效的鍛煉也是防治肌少癥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應注意循序漸進,勞逸結合,切不可過度運動或魯莽蠻干。目前有益于肌少癥的運動形式以抗阻力運動為主,或輔以有氧耐力運動。抗阻力運動可同時作用于肌肉功能及其結構,也被認為是對抗肌少癥的必要方法,形式上包括舉杠鈴、啞鈴,拉伸彈力帶等。彈力帶作為一種柔性抗阻運動,具備了力量訓練和平衡訓練的雙重鍛煉運行特點,更適合老年人群。但老年練習者應根據自身狀況對拉練的難度、幅度、頻率及時間等進行調整以確保安全有效。
綜合療法較為常用,通常是在患者慢性疾病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日光浴,同時促進鈣吸收,建議在上午10 點或下午4 點曬太陽,避免曬傷;此外也可根據個體差異增加散步、慢跑等有氧鍛煉;膳食營養指導等綜合干預療法是防治肌少癥的重要手段。所以科學保持體重,加強營養、保持運動、增加身體里的肌肉比例,對步入老年后的身體健康,是有很大幫助的。而不是說老人“瘦”了就是健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