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蕾 佘子豪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講好陽早寒春的故事,有助于弘揚主旋律、匯聚正能量、樹立新風尚,向世界倡導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聚強大精神力量。
20世紀上半葉,一大批國際友人來到中國,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戰斗。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際友人親屬的復信中指出,我們始終銘記他們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的寶貴貢獻和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真摯友誼。陽早、寒春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從美赴中投身中國革命和建設,為奶牛品質改良和農牧業機械化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陽早、寒春為信仰奮斗的一生體現了獨特的國際性、革命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應充分挖掘、運用其精神價值,廣泛匯聚起強大精神動力,在傳承弘揚其精神中講好央企自身發展故事,充分展示央企精神面貌,營造有利發展環境。
一是在戰火硝煙中為信仰來到中國。陽早1918年出生在美國一個小農場家庭,心懷解放全人類的信仰,于1946年5月以聯合國奶牛專家身份來到中國,一直從事農機具改革和畜牧業技術革新工作。寒春1921年出生于美國知識階層,1944年應召參加美國原子彈“曼哈頓工程”,后應陽早邀約,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毅然決然放棄核物理事業,于1948年3月來到中國。1949年4月,陽早與寒春在延安結為革命伴侶,共同踏上踐行國際共產主義的道路。

二是在百廢待興中支持中國建設。1949年9月,陽早、寒春根據安排遷往陜西、內蒙古、寧夏交界處的城川,創建著名的“三邊牧場”。新中國成立后,陽早、寒春以養牛為載體,在中國的革命土壤中追求真理、艱苦奮斗。1955年,遷居創建西安草灘農場,從事奶牛品質改良和農機革新工作。1972年,定居北京紅星公社,從事農業機械改良和奶牛飼養機械化工作。期間,受到周恩來總理5次接見。
三是在改革開放中服務中國發展。改革開放后,陽早、寒春“深耕”畜牧機械化,取得豐碩成果。1982年,陽早、寒春遷至北京昌平沙河中國農機院北京農機試驗站工作并定居下來,一直到2003年和2010年先后去世。1987年,奶牛成套設備研制、牛場設計和中間試驗項目通過驗收并獲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中國奶牛機械化的空白。陽早、寒春為中國的奶牛事業傾其一生,是中國奶牛養殖現代化的奠基人,被廣譽為“乳業界的袁隆平”和“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2004年8月,我國實施綠卡制度后,寒春成為“001”號綠卡獲得者。
一是體現了風雨同舟的國際主義精神。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指出:“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陽早、寒春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被馬克思主義所感召,為“小米加步槍”氣魄所激勵,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一腔熱血和智慧奉獻給了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的事業。與白求恩、柯棣華一樣,陽早、寒春將跨越國界、追求和平、不怕犧牲、敢于奉獻的國際主義精神彰顯得淋漓盡致。
二是體現了忠于信仰的紅色革命精神。陽早、寒春因黨而來、為黨而行,秉持著對共產主義的無比忠誠、對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由衷欽佩,在中國工作生活六十余年,書寫了一輩子扎根中國的傳奇人生。陽早曾親身參與到西北解放戰爭中,深信得到百姓擁護和支持的中國共產黨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一定能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陽早、寒春身上涌現的寶貴精神品質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一脈相承,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紅色精神譜系的生動詮釋。
三是體現了艱苦奮斗的深沉民族精神。陽早、寒春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是:能住就行、能用就行、能步行騎車就不坐小轎車。在被授予“外國老專家”稱號、享受相應待遇后,依舊勤儉節約,把出國考察的制裝費和餐食住宿費省下來買機械零部件,堅持居住在辦公室兼臥室的老舊平房。一直以來與人民群眾保持最緊密的聯系,始終和普通農民共同勞動、生活,向蒙古族婦女學習制作奶酪,與普通工匠合作改進農機具。陽早、寒春身上涌現的勤勞節儉、自力更生的寶貴精神品質,是對民族精神最有力的傳承弘揚。
四是體現了求真務實的時代創新精神。陽早、寒春一生致力于牛群品質提高和奶牛場機械化改良,在生前的大部分時間都置身于牛群中了解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親自進行現場觀察、取樣分析、設計試驗,取得諸多成果。自行設計并研制出我國第一個直冷式奶罐和第一座機械化奶牛場,大幅提升奶牛場設計和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從根本上改良中國奶牛牛群品質,為我國畜牧業發展和奶牛場機械化作出突出貢獻。陽早、寒春身上涌現的自立自強、勇于創新的寶貴精神品質,在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的征程上仍然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當前,陽早寒春為信仰奮斗的一生并非廣為人知:一是其感人故事未得到系統宣傳。陽早寒春的事跡曾先后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等報道宣傳,但形式較為零散、受眾面比較單一,未在全國各地掀起學習之風,導致廣大人民群眾并不清楚其背后的感人故事和歷史成就。二是其寶貴精神未得到廣泛弘揚。陽早寒春為信仰奮斗的一生,體現了篤志明理的信仰力量和躬行求真的奮斗精神,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時代意義,其深遠性和價值性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更廣弘揚。三是陽早寒春故居和生平事跡展廳的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位于北京昌平沙河中國農機院北京農機試驗站內的陽早寒春故居和生平事跡展廳,地理位置較偏,宣傳推廣不足,使得知名度還不高,影響力不夠大。同時,所處試驗場站面臨搬遷、改址的現實難題,導致紅色資源的保存、紅色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與功能發揮受困。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講好陽早寒春的故事,有助于弘揚主旋律、匯聚正能量、樹立新風尚,向世界倡導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聚強大精神力量。
基于此,一是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31”講話精神和“9·14”復信精神,講好陽早、寒春等國際友人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才、珍視友誼的故事,講好央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成長壯大的發展故事,感召、吸引更多新時代國際友人繼續發揮獨特優勢,凝聚、團結國際社會各界最廣泛的智慧與力量,共同助力中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的戰略背景下,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民與國際友人的百年交往是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在國際交流合作和民間外交舞臺等更廣層面,講述陽早、寒春來到中國、認識中國、理解中國和扎根中國,為信仰奮斗一生的生動事跡,能夠在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三是以全黨上下正在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在各類報刊雜志、媒體網站等深度宣傳弘揚陽早寒春為信仰奮斗一生的寶貴精神,加大陽早寒春故居和生平事跡展廳開發和保護力度,鼓勵社會各界深入北京昌平沙河中國農機院北京農機試驗站參觀學習,推動廣大黨員群眾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堅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