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紀初,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相繼來到日本,由于他們乘坐的帆船都涂上了防腐防銹的黑色柏油,日本人就把這種跨洋而來的武裝船只稱為“黑船”,含有不祥之兆的意味。但是真正對日本人產生震懾并改變其國家歷史進程的,當屬19世紀中葉美國海軍準將佩里(Matthew Perry,1794—1858)兩度率領炮艦闖進江戶灣(今東京灣),逼迫德川幕府簽訂通商條約的“黑船”事件了。從此日本的門戶完全打開,成為東方世界最早接受和融合西方文化的國家。本期封面就是浮世繪畫家繪制的一幅“黑船”圖像,當時這種題材的畫作很多,不限于有姓名與師傳的浮世繪畫家,還有一種民間流行的瓦版(kawaraban)海報,更是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圖1就是江戶城中一家美術商店前的場景,店主頭上懸掛的瓦版畫片就有想象中的美國海軍頭目與“黑船”。

圖1. 江戶城中出售有關“黑船”的瓦版圖片的小店前
瓦版畫中不乏專門描繪“黑船”的作品,許多畫面上還記有相關的數據,如尺寸、噸位、乘員、下水時間、航速、火力等等,參照圖形一目了然。圖2和圖3的圖題都強調了“蒸汽船”,圖3上還標示了指揮塔、水輪、錨錠、船艙入口和遮陽棚等細節。

圖2. 蒸汽驅動的“黑船”

圖3. 蒸汽驅動的“黑船”

圖4. 日本地方官員與老百姓從橫濱附近村莊眺望“黑船”(卷軸,部分)
佩里的“黑船”艦隊闖入江戶灣計有兩次,第一次是1853年7月,共有4艘戰艦,其中兩艘為蒸汽動力明輪巡洋艦,旗艦“薩斯奎哈納”號(USS Susquehanna)排水量2450頓,另外兩艘為風帆動力護衛艦,四艦共裝備了各種火炮63門,遠遠超過江戶幕府當時擁有的火炮總數。
7月8日那天,經由香港、琉球等處駛來的美國艦隊首先出現在浦賀沖(今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附近的海面,事先就獲知“黑船”將至的幕府內部亂作一團,其時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1793—1853)已重病纏身,監理朝政的老中、大名誰也不敢做主,江戶城(今東京部分)里也是謠言四起,不過多數老百姓倒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靜觀時局演變。
7月14日,佩里及其武裝扈從在久里濱登陸,幕府代表戶田氏榮和井戶弘道出面接受了美國國書,并懇求佩里暫時退兵緩議,并提出可仿效當年對待葡萄牙人那樣在長崎為美國人設立特區。佩里斷然拒絕了讓美艦停泊長崎港的建議,并稱明年還會再來。隨后的幾天里,“黑船”艦隊繞著江戶灣炫耀武力,順便勘測水位和地形,直到7月17日才離開,德川家慶則于10天后去世。
1854年2月13日,佩里的“黑船”艦隊再度駛來。這次新增了5艘戰艦,總數達9艘,旗艦是排水量2415頓的“保厄坦”號(USS Powhatan),她與“薩斯奎哈納”號都是1850年才下水的新型戰艦。圖5、圖6是“薩斯奎哈納”號與“保厄坦”號的照片,均攝于19世紀50年代。

圖5. 美國海軍“薩斯奎哈納”號巡洋艦

圖6. 美國海軍“保厄坦”號巡洋艦
圖7為日本人當年繪制的佩里艦隊第二次叩關的戰艦布列及雙方兵力情況。類似的圖還有不少,有些可能是事后畫的。無論如何,幕府后期日本人的情報工作還算差強人意,聯想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似乎就沒有一位畫師為林則徐(1785—1850)、鄧廷楨(1776—1846)他們繪制過一幅類似的英國兵船圖。

圖7. 1854年“黑船”在江戶灣的陣型與雙方兵力部署圖
美國人再度兵臨城下,這一次日本方面既無抵抗的實力也沒有拖延的借口。雙方交涉期間,德川幕府由于害怕承擔責任,被迫向各大名、藩士、學者乃至平民征求意見,并冀望以天皇名義締約。這也為日后的“尊王倒幕”埋下了伏筆。
1854年3月8日,佩里率領500名武裝士兵登陸并舉行閱兵游行,停泊在海上的戰艦大炮齊鳴,明為慶賀,實為示威。在炮艦的威逼下,幕府代表不得不接受美方提出的全部要求。3月31日,雙方在江戶灣附近的橫濱村簽訂了《神奈川條約》,條約用英、日、漢及荷蘭語四種文字寫成,規定下田(今伊豆半島南端靜岡縣下田市)和箱館(今北海道函館市)一南一北兩個港口作為向美國船只提供補給的基地,并承允與美國通商和自由貿易。
封二圖A表現的是佩里首次來航時威嚇日本代表的場景,他向幕府代表轉達了第13任美國總統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00—1874)致日本天皇的親筆信,要求開港、通商、為美國艦船提供補給和救助遇難船員等,不過那時菲爾莫爾已經卸任四個多月了。從圖中標識文字可知,端坐中央的是佩里,當年49歲,兩邊分別是他的副手、59歲的參謀長亞當斯(Adams,全名Henry Adams Greg)和54歲的聯絡官阿南(Anan)。

圖A. 佩里等人向日本代表遞交總統國書后口述開港要求
封二圖B是佩里第二次叩關時乘坐的旗艦“保厄坦”號,這是一艘蒸汽驅動的明輪巡洋艦,1847年下水,航速11節,裝備火炮16門,其他數據以及航程圖上均有說明。這艘黑色的大船看上去十分嚇人,乘風破浪,噴著黑煙,幾乎將周邊的日本小船擠出畫面。

圖B. 佩里第二次來航時乘坐的旗艦“保厄坦”號
圖8是懸掛美國國旗的“保厄坦”號。四年后的1858年,它再次來到東京灣洋面,7月29日美國特使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與日本代表在艦上簽訂了對日本更為嚴苛的《美日修好通商條約》,條約規定增開神奈川(今橫濱)、長崎、新潟、兵庫(今神戶)四港及江戶、大坂兩市,居住在上述地方的美國人享有治外法權,日本黃金和白銀出口自由,日本也不再擁有關稅自主權。不久荷、俄、英、法紛紛仿效與日本簽訂同類條約。因為時在安政五年(1858),統稱安政條約。

圖8. 懸掛美國國旗的“保厄坦”號巡洋艦
安政條約的簽訂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巨大動蕩,是年,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1824—1858)病故,幕府執行了200多年的鎖國政策徹底告終。1867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繼位。次年,倒幕派發動政變,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統治,大久保利通(1830—1878)、西鄉隆盛(1828—1877)、木戶孝允(1833—1877)等人為首成立新政府,明治維新的大幕由此開啟。
1901年,日本人在久里濱修了個佩里公園,又在佩里當年登陸的地方豎起紀念碑和紀念像,碑文上鐫刻著時任首相伊藤博文(1841—1909)的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圖9、圖10)。時至今日,每年7月中旬,日本許多地方都會舉辦“黑船祭”,久里濱也成為學習日本近代化歷史的一個重要打卡點。

圖9. 佩里紀念碑

圖10. 佩里紀念像
無獨有偶,下田市也有個佩里登陸紀念公園,園內同樣豎立著“黑船來航”紀念碑。
1854年3月“黑船”第二次赴日期間,隨著接觸的日益深入,雙方間的猜疑與警惕逐漸減緩,日本地方官員不斷送來糧食魚禽菜蔬等日用食品。協議達成次日,佩里在船上招待以大學頭林復齋(1801—1859)為首的日方代表,席間向日方贈送了一輛蒸汽機車模型,以及照相機、電報機、劃艇、手槍和望遠鏡等,日方則以日本劍、絲綢、漆器等回贈。
為了便于溝通,佩里首次赴日前在香港邀請了通曉中、日兩種語言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擔任翻譯。第二次出發前,衛三畏又推薦了一位叫羅森的廣東商人作為助手,羅森后來將紀行見聞發表在香港出版的中文月刊《遐邇貫珍》上,取名為《日本日記》。內中有一段極為有趣的記載:
(1854年)三月初旬,提督(佩里)再會林大學頭于公館。其時公館之旁,有茶花數簇,燦爛鮮紅,天氣嚴寒。林大學頭饋以粟米數百包,每包約二百余斤重。遣肥人九十余名,俱裸體,一夫獲舉二三包,不一時而數百包之粟米盡遷于海畔。再后,復使肥人清服赤體,以武力較于公館之墀,勝者賞酒三巵。予在公館閱視數刻,亦足見日本多勇力人也。
這里所述“肥人”,想必就是日本的相撲手。林復齋排演的這出戲,除了向美國人示好之外,或許還想挽回一點自尊或傳達一點信息,暗示不要把我們逼得太急吧?
不過美國人只是看個東洋景而已,全然不把“肥人”們的身軀和力氣放在心上。的確,“黑船”上的大炮朝天轟鳴那一刻,膘肥體壯的相撲手們個個嚇得大驚失色。佩里在遠征記錄中對他們的表現也顯得不屑一顧,稱“他們的肉體如此龐大,似乎已失去了男性的雄偉特征,只是一堆脂肪罷了”。封三圖C、圖D可以作為當時場面的寫照。

圖C. 日本相撲手在美國水兵面前展現力量

圖D. 美國水兵對日本力士的身體感到好奇
日本人對美國人贈送的新奇事物則表現的興趣盎然,官員及武士們饒有興味地乘上小火車兜風,樂此不疲(如封三圖E)。還有一個插曲也頗具深意。美日即將簽約的消息剛剛傳出來時,負責戒衛的日本官兵們大松了一口氣。某位大膽的武士主動走到一名美國軍官面前,請求觀賞對方的佩劍。彼此交換觀摩刀劍,是中古以來日本武士間示好的習慣,而對于西方軍人來說,當面拔刀亮劍都是決斗的信號。

圖E. 日本人試乘佩里贈送微型蒸汽火車
可見彼時雙方文化上的差異還是非常顯著的。不過此后不過20來年時間,日本本土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報公司和鐵路線開始運營,橫濱開埠,江戶城高樓林立,新聞、教育事業勃興,經濟與軍事力量迅速增長。比起中華帝國老大來說,日本人學習與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要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