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緊緊圍繞“實現什么樣的城鎮化”“城鎮化道路怎么走”等關鍵問題,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在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中,將新型城鎮化概括為以人為核心、高質量、城鄉協調、各具特色的城鎮化,具有人民性、系統性、科學性等理論特征。這些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從人、空間、生態、文化四個維度建構起全面協調的新型城鎮化理論,大大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與實踐,開辟出一條以人為本而非以資本為本、與自然相和諧而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城鄉協調而非城鄉失衡的中國式現代城鎮化道路,為世界城鎮化建設確立了鮮明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城鄉協調
[作者簡介]劉顏: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城市經濟學。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而城鎮化則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先后主持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新型城鎮化”這一重要方向和基本理念,并主導制定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入學習和探討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想觀點,為我們在量質平衡中穩步健康地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更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習近平在辯證分析傳統城鎮化建設成就與問題的基礎上,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圍繞中國當前及未來“實現什么樣的城鎮化”“城鎮化道路怎么走”等關鍵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思想精髓在于將新型城鎮化概括為以人為核心、高質量、各具特色、城鄉協調的城鎮化。
(一)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習近平明確將新型城鎮化道路概括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518.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人置于城鎮發展的中心地位,體現了社會主義空間生產方式的本質要求,這是新型城鎮化之為新的價值規定。
從理論結構來看,人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城鎮化是全方位的、系統的經濟社會形態演變,是評判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基本標志。西方國家的城市化已經走過近三百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高度城市化的歷史成就,但是西方的城市化道路是資本主導下物的城鎮化。在這種形態演變中,資本的循環和積累處于核心地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為資本循環中過度積累的資本提供投資機會和渠道。在這種以資本為本的城鎮化邏輯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過分關注生產力的提高和資本的增值,忽視了社會正義、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和諧等,導致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了兩極分化、城市空間異化、人與自然不協調發展等諸多問題。恩格斯曾用20個月的時間親自考察19世紀英國工業城市的生產生活情況,描繪了城市工人悲慘的勞動和生活境況。在恩格斯眼中,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些“奴隸”的居住環境不會比那些豬圈更干凈,他們被城市吸引而來,卻在城市中過上最不堪的生活。“城市人口本來就過于稠密,而窮人還被迫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他們不僅呼吸街上的污濁空氣,還被成打地塞在一間屋子里,他們在夜間呼吸的那種空氣完全可以使人窒息。……這個社會使他們產生最激烈的情緒波動,使他們忽而感到很恐慌,忽而又覺得有希望,人們像追逐野獸一樣追逐他們,不讓他們得到安寧,不讓他們過平靜的生活。”(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0-411. )正是在對資本主義城市化根本缺陷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特征進行反思的基礎上,習近平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真正使農民變為市民并不斷提高素質,需要長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4. )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89.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方面與實現路徑,而人是現代化的本質所在,故城鎮化必然與人本質相關,城鎮化的核心應當是人的城鎮化。在此邏輯規定下,中國的城鎮化便不再純粹是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物的城鎮化,不再成為西方既成現代化的復刻和再現,而是展開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與西方城鎮化背后的資本邏輯根本不同,所遵循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邏輯,把人作為城市存在之意義,從市民需求出發提供城市公共服務,使全體民眾共享城鎮文明發展成果,而不是把城市經濟增長作為唯一核心考量依據。
從歷史發展看,從物到人是城鎮化演進的歷史邏輯。新型城鎮化是在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期間的城鎮化基礎上揚棄生成的城鎮化道路,是中國城鎮化歷史性實踐的新階段。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取得顯著進展。”(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89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城鎮化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0. ),主要表現在城市融入問題、建設過快問題、資源承載問題、金融風險問題、治理滯后問題五大方面。造成上述問題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哲學角度看,這是以物為主導的城鎮化發展邏輯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處于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早期階段,城鎮化率遠遠低于國際標準,所以當時的城鎮化注重速度和規模,將城鎮化率作為核心指標,試圖在較短時間內趕超國際水平,但這一模式忽視了城鎮化建設“為了誰”的根本問題,出現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滯后、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為此,習近平指出:“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城鎮化最基本的趨勢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3. )以往城鎮化促使數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些龐大人群雖然在城市就業,但處于“半市民化”“兩棲”狀態,未能獲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秉持以人為本理念,其首要和關鍵舉措就是要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改革戶籍制度以去除體制性融入障礙外,培育層次合理的城市產業體系來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穩定的就業和收入。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是對舊型城鎮化的批判性超越,在繼承原城鎮化成果的基礎上徹底摒棄以物為核心的城鎮化理念,明確把人的問題提升到城鎮化的中心位置,從而建構起以人的城鎮化統攝各個方面的全新形態的城鎮化模式。
(二)新型城鎮化是高質量的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城鎮化也相應地由片面高速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為此,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把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要擺在突出位置來落實。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有針對性地解決已經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1. )高質量是新型城鎮化之為新的內涵規定。
高質量的城鎮化一方面在于量的合理控制,這是與之前城鎮化的高速增長顯著不同的。從1978年到2012年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526%,年平均提高率達到102%,而從2012年的526%提升到2050年的70%,年平均提高率僅有045%(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89. )。單就近期目標而言,城鎮化率也比以前要低。“我們定的目標是,到二〇二〇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每年提高只有零點九個百分點。這個目標是在一個合理的高度,可以隨著經濟發展自然實現。”(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1. )繼續推進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趨勢和必然要求,隨之而來的便是城鎮化率的相應提高。但進入城鎮化的新階段后,量不再是衡量城鎮化的主要指標,而只是“隨著經濟發展自然實現”的結果。習近平強調:“城鎮化受自然條件制約,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要把提高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率作為硬任務,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更不要去搞大躍進、大干快上、一哄而上。”(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1. )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中國改革開放初始,城鎮化率極低,需要經歷一個快速的量化增長過程,從而為后期更高質量的發展奠定數量基礎。但在城鎮化率大大提高后,量的增長空間被極大壓縮,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愈加嚴重,城鎮化便自然而然地走上一個在量上緩慢增長的新階段。
高質量的城鎮化另一方面在于城鎮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這是新型城鎮化更根本的內在體現。首先,城鎮建設質量關系人民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城鎮是人的生產生活空間,而人作為一種生命體,其長期健康生存要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生存環境,因此,城鎮必須被創造為以生命為中心的、有機的、高質量的空間場域。要提升城鎮化質量,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空間結構直接關系城鎮化質量,影響房價、交通、生態等城鎮人居環境和競爭力,處理不好會滋生和助長城市病。”(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7. )城市空間布局反映的是城市的整體形態與內在結構,它直接關系城鎮化質量的功能性要素,對房價、交通、生態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另一方面是要強化建筑質量,因為“建筑質量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城市未來和傳承。”(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5. )建筑是城市的物質載體,是生產生活的基本空間,其質量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還會影響一個城市發展的穩定性和長期性,故提高建筑質量是保證城鎮化質量的底線。無論是無形的空間布局還是有形的建筑實體,都是衡量一個城市質量的根本要素,是走高質量城鎮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抓手。其次,城鎮化質量影響城市生命力與競爭力。
宏觀布局和微觀建筑是城市的形體和血肉,而生命力和競爭力則是在此之上的綜合表現,是一個城市形象和實力的根本體現,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最終指向。習近平指出:“城鎮建設水平,不僅關系居民生活質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2. )生命力是生命長度和活力的表征,決定城市生命力的關鍵就在于城市質量。城市發展質量更加強調布局、功能、服務、管理、文化等方面,是一個城市吸引投資、產業、人口、旅游等各方面的根本動力,構成城市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內在基礎。因此,習近平強調:“城市建設是一門大學問,一定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提高城市建設水平。”(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2. )
(三)新型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的城鎮化
城鄉關系是因城鎮化而產生且伴隨整個城鎮化過程的歷史與現實范疇。在產業革命后,現代化工廠迅速出現并在城市集中,機器大工業“它建立了現代的大工業城市——它們的出現如雨后春筍——來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滲入的地方,它就破壞手工業和工業的一切舊階段。它使城市最終戰勝了鄉村。”(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城強鄉弱不可逆轉,但重視鄉村振興,構建城鄉公平均衡發展關系,不僅對農村發展極為重要,還對促進全面可持續城鎮化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新型城鎮化不可缺少的內在要素。這是新型城鎮化之為新的路徑規定。
農村發展是城鎮化的根基。習近平指出:“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沒有農村發展,城鎮化就會缺乏根基。”“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絕不是要把農村都變成城市,把農村居民點都變成高樓大廈。”(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5. )以往對城鎮化的認識存在偏差,以為城鎮化就是簡單地將農村轉變為城鎮,將其視為一個舍此就彼的過程。但事實是,沒有農村發展,城鎮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城鎮化不僅不能舍棄農村,反而本質上只能是一個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從農村獲取源頭活水的過程。農村是糧食生產地,是保證全體城市居民糧食供應的場所,是主要生態涵養地,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本支撐。就此而言,農村對于城市存續發展而言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根基所在。
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馬克思認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這些條件還須詳加探討)。”(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 )建立社會主義共同體的前提之一是消滅城鄉對立,而不是消滅鄉村,即使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農村仍將存在并與城市共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完善可以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大規模的剩余勞動力,同時提供土地等生產要素支持。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不僅可以吸納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還可以提供現代化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支持,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習近平指出:“這就要求我國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推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一體化發展,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能力、帶動能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1. )在當前城鎮發展迅速而農村持續衰落的背景下,要采取城市支持農村、反哺農村的舉措,利用城市資源不斷推進農村發展,逐步形成城鄉雙向互補共促的良性循環新格局。在同步發展過程中,要特別處理好土地問題。“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土地,農業現代化要保證土地數量和質量。現在的問題是,在一些地方工業化、城鎮化壓倒了農業現代化,打敗了農業現代化。”(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6. )以往城鎮化的一大弊病是過度征用城市周邊的農用土地,使土地城鎮化過快,這為地方政府極大地增加了土地收入,極大地推動了城鎮化進程,但對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造成了威脅。為保證農村健康發展,需要合理限制和優化城市土地供應,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土地供應與農民增收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平衡。
(四)新型城鎮化是各具特色的城鎮化
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走上重速度輕質量的同質化規模化擴張之路,城市發展愈加面臨同質化現象,城鎮化成為資本自我復制的有形載體,這給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帶來挑戰。習近平提出“各具特色”的要求,就是要破除城市的過度資本化,結合本地已有的地理格局、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因素加以創造性發展。這是新型城鎮化之為新的形式規定。
城市特色要“特”在城市風貌上。習近平指出:“城市特色風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因素、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等長期積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決定著城市的品味。”(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7. )城市風貌是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自然和人文、經濟和社會、生產和生活等多個維度的辯證統一,是一個城市的獨特標識,是反映城市特色的綜合性概念。而且城市風貌構成城市特色的一大關鍵在于它是“長期積淀形成的”,是歷史性的,也是內在的,這就是“品味”所在。由此可見,城市風貌的多維統一與長期積淀,使城市在這點上具有強烈的不可替代性,是保持城市特色的決定性要素。對多維統一的城市風貌加以凝練則成為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8. )城市精神是城市特色最集中的體現,是具有高度文化內涵、鮮明價值導向、強大認同意義的城市標識,是新型城鎮化在特色化發展道路上的長遠目標。
城市建設要實事求是打造自身特色。打造城市特色是任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在路徑選擇上不能靠主觀意志強行推動,而要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習近平曾對當前城市發展提出過批評:“現在大家爭著向北京、上海看齊,都要建成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制造業基地、科技中心、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五百強總部基地等,不少都要打造‘東方迪拜’,爭建國際化大都市。”(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2. )不少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特色化,盲目模仿國內外大都市,最終釀成千城一面的怪象。要真正形成城市特色,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合理定位。習近平指出:“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有了符合實際的定位,才會有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才能避免走彎路。”(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3. )城市發展并非一味追求大而全,其本質在于差異化和不可替代性。只有從城市本身實際出發,尋求合乎定位的、差異化的城市發展道路,才能為城市特色的塑造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傳承文化。一個城市最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是它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尤其對于中國這種歷史悠久的國度,大多數城市都內蘊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這是塑造城市特色和城市精神的根本來源。習近平為此曾感嘆:“我們的城市有許多歷史記憶,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能因為浮躁、無知而破壞掉。”(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4. )
二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集人民性、系統性、科學性于一體,是當前和未來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人民性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確立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在城鎮化發展各環節和全過程中都體現出強烈的人民性價值取向。
一是對城市存在目的的人民性規定。習近平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8. )城市為人民而存在,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的本體性規定。在思考“城市化道路怎么走”這個初始性問題時,習近平就已然明確:“這是個重大問題,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498. )人民安全健康不只是城市發展的一個理想愿景,更是立足當下、必須全方位貫徹的基礎目標,是城市之為城市的意義所在。習近平借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提出城市生活的意義這一重要理論問題,并旗幟鮮明地將人民幸福作為城市生活之意義所在,強調“我們要吸取教訓,把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4-605. ),深刻彰顯出以人為本的城市價值理念。
二是對城市建設主體的人民性彰顯。城鎮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政府來主導,但并非表明市民在城鎮化發展中是純粹的被塑造者、被服務者,相反,“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92. )城市是實現人作為聚居性存在的基本載體,也是每個個體追求自我美好生活的基本空間。因此,城市必須要由生活于其中的每個市民共同參與建設。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實現城鎮的人民化,就“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92. ),把推進新型城鎮化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使每個市民從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轉變為城市建設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增強市民主體意識、共同體意識、責任意識,動員全社會以實際行動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貢獻。相應地,“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城市政府應該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同市場、企業、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務、承擔社會責任。”(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92. )只有政府充分引導市民有序參與城鎮建設,在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中引入市民參與監督,才能從實際上貫徹和體現城鎮化建設的人民屬性。
三是對城市工作質量的人民性評判。習近平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準。”(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3. )人是城市的主體,人的各方面需求是否能得到充分滿足是判斷城市工作的重要標準。因此,作為城市及其管理者,“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3. )人是具有豐富感受力的有機主體,城市管理和服務是否精細完善,最靈敏的“溫度計”就是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活感受作為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圍繞宜居性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現在,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8. )人是城市的中心,創建優良人居環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使人民群眾在城市中充分享有獲得感、幸福感是城市建設的根本使命。
(二)系統性
習近平明確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8. )系統工作需要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從戰略視角對中國新型城鎮化事業加以設計布局,展現出系統性特質。
一是對城鎮化原則的系統設定。習近平指出:“城鎮化是涉及全國的大范圍社會進程,一開始就要制定并堅持好正確原則,一旦走偏,要糾正起來就很難了。”(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2. )城鎮化建設范圍廣且不可逆,因此,在建設初期就要設定正確原則。習近平對中國城鎮化的未來發展方向作出了系統概括,強調要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以人為本強調把城市看作服務于人的有機載體,優化布局要求在資源環境承載、空間布局等方面協調互補,生態文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傳承文化重在構建城市發展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內涵。這四大原則從人、空間、生態、文化四個基本要素對城鎮化原則加以設定和規范,對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二是對城鎮化思路的系統考量。怎樣做好城市工作,按照何種思路才能有效推動城市發展,這需要從多維度多層次加以系統考量。習近平從規律性、全局性、系統性、持續性、宜居性、積極性六大方面對城市工作思路進行了全面思考。規律性強調把城市化看作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從客觀上把握城市發展規律,避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對城市發展的不良影響;全局性強調從空間、規模、產業三個方面合理調整城市結構,實現城市內部與城市之間的協調高效發展;系統性注重從規劃、建設、管理三個前后環節系統推進,尤其要重視規劃環節對城市發展的基礎作用,有效提升規劃設計能力;持續性重在從改革、科技、文化三個方面協同推進城市發展,不斷增強城市發展的動力;宜居性強調從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改善城市空間質量,打造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積極性重在從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入手,調動各方面力量共謀城市發展。這六大方面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構成推進城市化工作的系統性思路。
三是對城鎮化任務的系統籌劃。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歷了快速城鎮化,但同時也積累了各種問題,比如過于重視數量和經濟因素,導致城市片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鑒于此,習近平指出:“城鎮化發展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方方面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2. )因此,“城市工作要樹立系統思維,從構成城市諸多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入手,對事關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統推進各方面工作。”(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1. )面對以往快速城鎮化產生的問題,習近平明確了新型城鎮化應當解決的六大任務: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構建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的布局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這六項任務包含城市的六個基本要素:人口、土地、資金、空間、質量、管理,是人與物、硬件與軟件、量與質等多項關系的辯證統一。與傳統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從頂層視角對城鎮化建設加以系統設計,全方位、全鏈條地推進城鎮化,保障城鎮化的協調有序、平穩健康發展。
(三)科學性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和普遍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要對城鎮化發展予以科學認識與推進。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城鎮化進程進行科學定位,同時科學認識城鎮化問題,科學把握城鎮化規律,體現出嚴謹的科學性特質。
一是對城鎮化進程的科學定位。城鎮化是一個長期性的歷史過程,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這需要領導者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對城鎮化的階段性變化作出科學預判,進而提升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習近平從四化同步的戰略高度定位城鎮化,認為在四十多年的快速城鎮化后,“我國城鎮化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必須從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高度,從戰略和全局上作出部署。”(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89. )
針對城鎮化這一歷史轉變,“在這樣一個十分關鍵的路口”(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0. ),如果方向正確,城鎮化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可一旦成為“通過人為強制、超越發展水平和自然稟賦推動的社會進程,最終是要付出代價的”(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1. )。以往城鎮化雖然成果顯著,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貢獻巨大,但重數量輕質量,出現了結構不合理、發展失衡等問題,且“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7. ),這就使當下及未來的城鎮化不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而是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社會進程。
二是對城鎮化問題的科學認識。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與重要支撐,在過去四十多年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城鎮化發展后,我國城鎮化已經積累了相當多且深的矛盾和問題,城鎮化問題成為不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客觀問題。對此,習近平不僅明確指出當前城鎮化存在的具體問題,如人的城鎮化問題、盲目“攤大餅”問題、資源環境承載問題、財政金融風險問題等,還從中國發展戰略高度揭示城鎮化方向偏頗將帶來巨大風險。不回避問題、深入解剖問題、從戰略層面揭示問題的嚴重性,并指出解決系列問題的方向和路徑,對上述問題的重視和回答,展現出對待城鎮化問題的嚴肅、科學的態度。
三是對城鎮化規律的科學把握。盡管在不同國家地區和不同時代,城鎮化發展模式存在差異,但作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發展體現出一定的自然歷史規律。習近平將把握城市發展規律作為做好城市工作的第一要求,明確指出:“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8. )這是做城市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城市發展認識論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人類社會的聚居地,帶有強烈的人類特性,但作為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城市發展體現出與自然規律相類似的發展規律。由此可知,“城市工作中出現這樣那樣問題,歸根到底是沒有充分認識和自覺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8. )在沒有科學把握城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主觀意志強行推動城鎮化,必然會引發發展困境。因此,習近平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切實做好城市工作。”(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9. )
三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以嚴謹鮮明的理論建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市學說,開辟出一條新時代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為推動世界城鎮化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基于城鄉分工考察工業城市演進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逐步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的城市批判思想。這一城市觀把城市看作分工和交往等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過分工和所有制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劃分城市形態,注重從全面生產尤其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理解城市的本質、形成和發展,深刻揭示城市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路徑——“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3. )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堅持城鎮化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將城鎮化視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與此同時,基于人與物的辯證關系,更加強調和突出城鎮化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以人的城鎮化為城鎮化的中心任務,把城市定性為人民城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注重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凸顯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一系列觀點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城市觀更側重城市物質基礎的一種完善和發展。
其次,相比于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因針對資本主義城市發展所帶有的濃厚批判意味而言,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更側重于建構。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148. )“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而在鄉村則是完全相反的情況:隔絕和分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城市是分工造成的結果,它把人口、生產工具、資本、需求集中起來,成為實現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主要載體。因此,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城市是各種要素相結合以進行生產的空間,同時也成為資本主義批判的一個基本指向。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推進城鎮化的理論體系,其中心不在于以城鎮為中介對資本主義展開批判,而是重在考慮如何建設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符合科學規律、可持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因此,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以人為中心對城鎮化發展進行全面布局,從人、空間、生態、文化四個維度建構全面協調的新型城鎮化理論,從而大大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與實踐。
(二)開辟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民族復興的重要驅動力,而一條正確、科學、有效的城鎮化道路則是保障城鎮化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習近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視野中,適時、及時地對中國城鎮化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城鎮化的基本理念、科學體系和方法論,這些論述緊密關聯,自成體系,對于穩步推進新時代城鎮化、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具有重大現實價值和深遠歷史意義。
首先,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確立了以人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城鎮化理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中國城鎮化經歷了先計劃式后粗放型的發展歷程,一直未能找到一條符合城鎮化客觀規律且適應中國發展實際的城鎮化道路。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立足新階段新形勢,把人的城鎮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把提高質量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內涵,指出:“城市是經濟發展的中心,發展經濟是理所當然的,但要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90. ),從而奠定了新時代中國城鎮化的方向和底色。其次,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構建了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體系。和諧宜居是指城鎮化要以人為中心,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導向,將城鎮打造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家園;富有活力是指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中心,要為產業創業就業提供充足集約的空間和設施,在資源環境承載范圍內盡可能提升經濟活力、創新活力、生活活力;各具特色是指“城市規劃要因地制宜,‘因風吹火,照紋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2-83. ),使城鎮成為具有自我靈魂和獨特精神的文明載體。最后,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形成了統籌協調、重點突破的城鎮化方法論。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必須“在統籌上下功夫”(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8. ),統籌三大結構、三大環節、三大動力、三大布局、三大主體,推動城鎮化協調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城鎮化在一定階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在重點上求突破”(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8. ),以點帶面,從而推動城鎮化穩步向前發展。
(三)為世界城鎮化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就世界城鎮化總體歷程來看,中國城鎮化起步較晚,但規模最大、速度最快。在習近平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的引領下,中國正在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變成人類偉大的實踐,從而為世界城鎮化科學高效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首先,在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重要論述指導下的中國城鎮化積極穩妥地推進了世界城鎮化進程。城市化是世界發展趨勢,是人類文明層次和水平的重要反映。預計到21世紀中葉,世界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0%,而中國城鎮化率將從2012年的52.6%提升到70%,實現近三億的增量,這將極大促進世界城鎮化進程,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城鎮化格局,為世界經濟提供巨大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參見: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走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化中國道路——中國城鎮化大勢與對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70. )。其次,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
的重要論述
為世界城鎮化樹立了正確理論導向。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既不同于拉美地區的過度城鎮化而導致的城鄉嚴重失衡,也不同于歐美地區以工業化為中心的城鎮化對資源生態環境的沖擊和破壞。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為核心,順應世界城市化大趨勢,響應綠色、智能、人性化等時代變革需求,致力于走出一條以人為本而非以資本為本、與自然相和諧而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城鄉協調而非城鄉失衡的中國式現代城鎮化道路,從而為世界城鎮化確立了鮮明的發展方向。最后,習近平關于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論述為世界城鎮化提供了成功方案。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政策制定為城鎮化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從理論高度積極考量城鎮化發展方向和原則,又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及時補充和調整城鎮化理論;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統籌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城鎮化;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相結合,在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中創造性探索城鎮化建設新方法。
Th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LIU Yan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focusing on key issues such as “what kind of urbanization to achieve” and “how to take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These statements summarize new-type urbanization as people-centered, high-quality,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and distinctive urbanization, which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 promoting socialist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ha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popular, systematic, scientific, etc..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has profound contemporary value,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new urbanization theory in the four-dimension pattern of people, space, ecology and culture, greatly advancing Marxist urban theory and practice, opening up a modern urbanization road of Chinese style that is people-oriented instead of capital-oriented, harmonious with nature instead of sacrificing the environment, and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nstead of urban-rural imbalance, and establishing a distinct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worl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new-type urbanization; people-centered;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About the author: LIU Yan,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urban economics.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住房支付能力對城鎮居民身心健康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22YJC790085)、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住房債務增長的經濟社會效應及風險預警研究”(23CJY016)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