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欣梁,何 一,孫瑞紅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1620)
旅游業是為人們開展旅游活動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產業部門①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七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153.。作為滿足延伸性需求和異地休閑生活的服務行業,旅游業的價值創造以實現人口異地流動為前提。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旅游業因為人口流動限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2020年,國內旅游人次同比減少52.07%,國內旅游收入同比減少61.07%,旅游業損失慘重[1]。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國內旅游業也在慢慢恢復,2021年,國內旅游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恢復到2019 年的54.0%),國內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1.0%(恢復到2019年的51.0%)[2]。2022 年2 月,國務院和多部委出臺了服務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對旅游業提供紓困和扶持政策,這對處境艱難的旅游業注入希望和活力,旅游業有望在蟄伏中迎來春天。
此次新冠疫情的重擊暴露了旅游業發展固有的脆弱性。脆弱性是系統在風險發生時受到沖擊的程度[3],簡單而言,即因不確定性而遭受的損失。這一概念最初用于國際政治分析[4],隨后被運用到自然科學[5]、社會學科[6]、經濟學科[7]等領域,反映了系統受到沖擊或傷害可能性的性質或狀態。旅游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綜合體,通過旅游消費者的旅游活動使各種旅游要素組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其中的每個子系統都有可能對旅游經濟造成脆弱性損失[8]。旅游產業各個環節間具有高度依賴性,由此容易產生連鎖反應,導致產業系統脆弱性增強,極易受到危機的影響[9]。
隨著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脆弱性問題不斷暴露,學者們嘗試探討旅游業如何反脆弱。反脆弱是系統對抗脆弱的能力,簡而言之,即避免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尋求突變和在混亂中生存、適應與成長[10]。學者們在考察社會生態系統時試圖將反脆弱和韌性結合起來[11]。韌性指社會生態系統吸收或承受擾動和其他壓力源的能力,使該系統維持其結構和功能,它描述了系統能夠自組織、學習和適應的程度[12-14]。良好的韌性管理能通過在韌性和危機管理過程中使用內外部資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供給和功能。韌性與脆弱性都關注對變化的反應,是理解系統對變化的反應和應對措施的兩個不同的方法[15]。與脆弱性研究不同,韌性研究關注長期和短期生態和生物物理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
近年來,韌性作為危機管理的重要部分逐漸受到更多關注[16]。韌性研究通過對轉型和經驗的學習,能夠強調這些積極行動,并指出如何復制或升級這些行動。因此,探討旅游業如何對抗脆弱性、增強韌性,對于賦能傳統旅游業態升級,推進旅游業恢復和轉型,提升旅游經濟系統適應性能力和持續健康發展能力,促進我國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比脆弱性,韌性的定義在文獻中仍較為抽象,研究者們對韌性的精確定義也尚未達成一致。韌性這個概念的模糊性引發了來自危機管理、生態學、心理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和公共管理等不同領域研究者的注意。韌性的含義因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所研究內容的差異而變化[17-18]。韌性概念可以溯源到物理學和工程學領域,最早是指物質在變形時吸收能量以及在除去變形力后吸收能量以恢復其初始形態的能力。1973年,生態學家Holling將工程韌性引入生態領域,將其界定為系統在受到沖擊或干擾之后回到或恢復其穩定平衡狀態或結構的能力,重點放在對沖擊的抵抗力和近平衡狀態的穩定性[12]。
2000年,Adger將韌性推廣到社會學領域,認為社會韌性是群體或社區應對社會、政治和環境變化造成的外部壓力和干擾的能力[19]。韌性理論也受到經濟學家Reggiani 等的重視,被運用到沖擊擾動下不同區域表現異質性的研究中,提出韌性可能是不同區域在沖擊下具有不同表現的關鍵解釋因子[20]。目前,在管理學領域,韌性被視為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及企業管理等研究分析的重要方面。在旅游研究中,關于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對生物多樣性以及目的地韌性[21-22]的探討在2007年左右出現。
隨著韌性在應用領域上不斷延伸,其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進化。韌性的概念大致經歷了“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演化韌性”的演變過程(圖1)。早期的工程韌性和生態韌性認知只是靜態觀點,隨著生態系統演進觀點的介入,韌性也被賦予更多的內涵。生態學家認為,沖擊干擾能夠超越系統彈性閾值,使系統的發展從一個均衡狀態進入另一個均衡狀態,反映了系統的多重均衡性[23]。學界對韌性的認識正在從均衡論的工程韌性和生態韌性轉向演化論的演化韌性或適應性韌性,研究的關注點也從提升危機的應對能力轉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4-25]。由于演化韌性的角度可以反映經濟變化的動態過程[26],故學者們認為演化韌性更具說服力,演化韌性已成為學界研究人類復雜系統演變的理論共識[24]。

圖1 韌性概念的演變與比較Fig.1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ncepts of resilience
表1列出了經管領域與韌性有關的所有研究中對韌性概念的界定。

表1 近年國內外學者對韌性概念的主要理解Tab.1 Main understanding of resilience concept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從表1 可以看出,所有對韌性概念的界定都離不開3個重要核心能力,即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系統受到內生的或外源的不確定因素的沖擊干擾時所表現出來的防御能力、調整恢復能力和重組進化能力。這3個核心特征共同構成了演進視角下韌性的概念內涵。防御力是指,系統吸收和抵抗內外不確定性和危機、避免脫離發展路徑而導致衰退的能力和穩定性[39]。防御力以平衡穩定為主要追求,而具有防御力的韌性是在單純平衡的基礎上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動態的演進,適時創新適應,從而達到異度均衡。韌性中包含的恢復屬性意味著系統通過組織結構、技術創新及政策制度等的調整適應迅速進行重組,恢復到系統原有發展軌跡或打破原有的路徑鎖定實現的能力[39]。恢復力與韌性都是從沖擊中恢復并得到改善,但不同的是,韌性還要求具備靈活適應環境的能力。適應力是韌性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能夠主動改變或被改變以成功應對新情況的能力。適應性的系統在內外環境變化或受到沖擊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根據實際條件進行重新自組織進化演變,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將原有危機轉變為發展機遇。單純地適應措施往往無法解決持久和棘手的脆弱性,從而阻礙了成功和可持續性。韌性強調根據環境變化做出及時反應,動態地進行適應性創新、演進,實現系統的改善提升[40]。缺少適應能力的靜態韌性并不符合當今不確定性環境下,系統不斷調整適應,構筑自身防御力和恢復力的情境。理想的狀態是能夠在復雜變化的環境中從一般均衡走向異度均衡,也就是演進韌性的含義。
盡管韌性的相關研究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但其在旅游領域的運用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其適用范圍值得進一步拓展,價值有待深入挖掘。首先,旅游業韌性不能離開對旅游活動及產業屬性的探討。旅游是出于和平非就業目的的異地短暫逗留[41],是非慣常環境下的特殊體驗[42]。游客從客源地到目的地的雙向空間轉移是完成旅游活動的必要條件。無論客源地還是目的地,一旦發生危機限制人口異地流動,就意味著游客無法開展旅游活動,為滿足游客活動需求而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的旅游業則陷入無業可營的窘境。危機之下,直接為旅游者服務的一線部門率先遭受沖擊,然后逐步傳遞給后勤和輔助部門。然而,旅游業具有部分產業化屬性[43]:旅游業不僅為外地游客服務,也服務于本地居民的休閑需求。流動性受阻之下,消費者的異地旅游需求可能替換為本地休閑和省市內近程旅游需求。這種業務的替換和轉變可能為具有部分產業化特征的旅游業提供韌性生存的空間。換言之,如果旅游業與當地經濟的融合度越高,其業務對服務對象的兼容性越高。當外地游客減少時,可以轉而為本地居民服務,其受流動性危機的影響會越小,則其經營業務更具有韌性。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之下,跨國跨省域的旅游活動減少,本地休閑和近程旅游急劇增加。旅游業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趨勢的深入洞察、對經營戰略和業務模式的調整創新,對替代性旅游和數字旅游的廣泛探索,都有助于旅游抵抗流動性限制和消費潮流變化的沖擊,幫助重構具備競爭力的核心業務,促進經營規模的快速恢復和長久發展。
其次,結合旅游業的經濟屬性談韌性構建,本文將旅游業韌性劃分為供給韌性、需求韌性、結構韌性和管理韌性。第一,旅游供給韌性需要立足于旅游資源、旅游產品與服務等。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44],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有助于保障旅游業的韌性和可持續發展。旅游產品的同質化、低質量等問題影響旅游產品供給體系的升級[45]。因此,建立和提高旅游供給韌性需要生產多樣化、高質量的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才有機會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如何構建可持續性的產業業態也是氣候變化下旅游業發展和構筑韌性的長期命題。第二,旅游業的韌性建設離不開旅游消費者的參與[46],游客是旅游系統中最具韌性的組成部分。旅游區域人口數量越多,說明該地的旅游市場基礎越好、消費潛力越大,旅游業更具備抵御危機的能力。游客的旅行信心、風險認知等心理因素和可支配收入、閑暇時間等客觀條件影響著出行決策和旅游偏好。種種因素帶來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變化最終導致旅游需求的改變,進而影響旅游供需結構[47]。若能夠根據需求結構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旅游業便表現出一定的恢復力。第三,就結構韌性而言,完善產業生態體系可以促進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產業協調能力。促進產業融合有助于旅游業嵌入當地經濟體系和培育新的旅游業態,提高危機的抵御能力和進化能力。旅游供給端通過拓展信息技術、數字經濟在旅游業的應用,驅動產業創新,實現提質增效。第四,考慮到潛在變數且富有遠見、因時制宜、實事求是的彈性戰略,對推動旅游產業韌性構建至關重要。提高危機管理能力是企業面對突如其來沖擊和壓力時的“防洪堤”,會給產業提供更多的反應和準備時間。組織文化是軟性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指導旅游企業、員工團隊和個體在逆境中抵御風險沖擊、做出積極的反應,使其更有能力從逆境和不確定性中適應性學習[48]。管理韌性對組織的生存和繁榮至關重要[49]。
總之,旅游業韌性是旅游業從不確定性帶來的沖擊中快速構筑防御,進而學習適應,最終創新進化的能力。本文通過先解構韌性再建構旅游業韌性,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維度構建旅游業韌性(圖2),從宏觀層面的旅游系統韌性,到中觀層面的供給韌性、需求韌性、結構韌性和管理韌性,再到微觀層面的增強旅游業韌性的具體要素,如產品競爭力、市場偏好、產業生態結構、技術創新、組織文化等。并且,旅游業韌性構建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具體到每一個部門和業務、旅游環節和活動上,其韌性都需要多層次地、因地制宜地考慮和設計。在不同層次的韌性構成和要素的相互作用促進之下,旅游業具備有效應對災難和危機的能力,以保持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同時具備創新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圖2 旅游系統韌性的建構圖Fig.2 The construction diagram of tourism resilience
本文試圖通過回顧國內外研究文獻,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國內外旅游業韌性的相關文獻進行科學知識圖譜分析,可視化地呈現該領域研究的發展進程、結構關系及研究內容,明晰發展趨勢和方向。
本研究的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考慮檢索范圍的全面性、中英文表達的差異性以及滿足CiteSpace 對數據廣度和精度的要求,中文文獻的檢索詞設定為“旅游+韌性”,英文文獻的檢索規則為“tourism&resilience”,時間區間為2002年1月―2022年11月。剔除報紙、無作者文獻、重復文獻及其他與主題無關的記錄,共得到中文文獻98 篇、英文文獻1486 篇。據此繪制旅游業韌性研究的文獻年度分布圖(圖3)。如圖3 所示,國外旅游韌性研究成果在數量上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國內相關研究起步晚于國外,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同時,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后學界越來越重視突發危機事件沖擊引發的韌性思考以及后疫情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圖3 中國知網和WoS中旅游業韌性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圖(2002.01—2022.11)Fig.3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ilienc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CNKI and WoS from 2002.01 to 2022.11
根據旅游業韌性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圖,將2002—2022 年間的旅游業韌性研究劃分為3 個階段:初始期(2002―2006 年)、緩慢增長期(2007―2016 年)和快速增長期(2017―2022 年)。在初始期,關于旅游業韌性的文獻僅有10 篇,研究內容涉及旅游業的開發和發展對社區農業系統的作物多樣性和資源韌性[50]、海洋自然資源的韌性[51]、沙底大型底棲動物群落[52]的影響等。該時期韌性研究的重點并不是旅游業本身,而是旅游業發展導致與之相關的其他系統受到干擾。從2007年開始,該領域的研究進入增長期,其中,2007―2016 年是緩慢增長期,2017―2022年為快速增長期。緩慢增長期研究的關鍵詞有社會生態系統、珊瑚礁、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共同管理和適應能力等,文獻的主要研究主題中,多數研究圍繞氣候變化加劇或自然資源嚴重損耗情況下生物多樣性受損、生態系統遭破壞后的恢復和管理,少數文獻圍繞韌性評價和影響因素、突發危機事件(海嘯、地震等)下旅游業的韌性展開研究。在快速增長階期,涉及的關鍵詞有海洋保護區、國家公園、變化適應等,可見,研究的尺度聚焦于小型目的地。研究內容上與慢速增長期整體一致。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2年間旅游業韌性的研究中出現了許多與新冠疫情有關的文獻,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與時事密切相關,越來越重視韌性在危機管理和風險中的作用。
CiteSpace 合作圖譜有助于識別某領域的核心研究者、機構或國家,了解國內外旅游產業韌性研究的作者間的合作關系。從圖4國內作者合作網絡拓撲結構可以看出,中國從事旅游業韌性研究的學者分布較為分散,研究人員間學術聯系較少,個別學者間初步形成了規模較小的團隊。從引用數量上看,吳其付被引次數最多,為3 次;蘇雪晴、黃震方、方葉林、孫業紅、楊秀平、于偉、宋雨新這7 位學者被引次數為2次。反觀國際作者的合作網絡(圖5),有關方面的研究者已經出現了比較緊密的、強大的合作網絡,且作者數量多于國內。從引用數量看,居于第一位的是Ryan Plummer,數量為19;其次是Colin Michael Hall,數量為14;再次是Zhang Y 和Zhang J,數量均為12。可見,相比之下,中國旅游業韌性問題的研究缺乏較強的領軍人物和研究團隊,而且彼此之間文獻互引率較低,尚未形成廣泛的學術共識和密切的合作網絡。而國外在旅游業韌性方面的研究隊伍較國內更為龐大、影響力也更大。

圖4 國內作者合作網絡拓撲結構圖Fig.4 Domestic authors cooperation network topology diagram

圖5 國際作者合作網絡拓撲結構圖Fig.5 International authors cooperation network topology diagram
通過CiteSpace的機構合作分析發現,國內開展韌性研究的機構有90個,國外有451個,國內“孤軍奮戰”的研究者較多,國外則相對成熟,基本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在頻次上看,國內的華中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及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成果最多。華中師范大學主要研究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山區韌性,四川師范大學圍繞鄉村旅游韌性開展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研究城市群韌性、疫情下旅游地韌性等。
國外研究機構中出現頻次最多的是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該機構從2008 年始至今在該領域共發布了43篇文獻,研究內容主要為社區和目的地韌性、風險管理、可持續旅游、氣候變化等方面。其次是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其在2007―2021 年內共發布了36 篇文獻,主要聚焦旅游業危機和災害管理、保護區韌性和目的地管理、脆弱性和適應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可持續旅游等主題。
利用CiteSpace 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可以推演該領域的熱點、前沿,判斷研究內容的更迭、學科創新潛力、活力以及保持力。以中國知網數據庫和WoS 核心合集數據庫中2002 年1 月―2022 年11 月間旅游業韌性的文獻為樣本提取關鍵詞,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如圖6和圖7所示。

圖6 國內旅游韌性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Fig.6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of domestic tourism resilience research

圖7 國外旅游韌性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Fig.7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of foreign tourism resilience research
國內旅游產業韌性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圖6)有139 個節點、178 條連線,整體網絡密度為0.0186,聚類結果較好。鄉村旅游、經濟韌性、旅游業、新冠疫情、韌性城市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相對較高。圖中各節點形成大小、形狀各異的網絡,零散獨立的節點相對較少,說明關鍵詞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節點類型的多樣說明該研究領域具有活力。
國外旅游產業韌性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圖7)有587個節點、2119條連線,整體網絡密度為0.0123,聚類結構顯著。關鍵詞management、climate change、impact、framework、vulnerability、conservation等出現得較為頻繁。圖中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較強,各種關鍵詞不斷出現,體現了國外旅游產業韌性的研究也充滿活力,各個研究主題呈現多樣、深入的特征。
旅游業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53-54]。氣候變化、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恐怖襲擊、流行疫病等社會性災害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威脅[55]。旅游業的韌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重大災難和危機[56-57]。本文從外部危機的性質、原因等出發,將研究主題分別劃為生態環境變化下、社會經濟問題中,以及制度文化沖突下的旅游業韌性研究。
3.1.1 生態環境變化下的旅游業韌性研究
生態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載體和基礎,而氣候變化、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阻力[58]。氣候變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重大威脅,也是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博弈中的重大全球性問題[59-60]。氣候變化會導致旅游目的地生態群落和結構的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原有的調解和平衡功能越來越多被打破,與其相關的產業如旅游業面臨嚴重挑戰[21]。氣候變化引發的海嘯[61]、颶風[62]、嚴重熱帶氣旋和重大洪水事件[63]及降水變化和干旱頻率[64]等自然災害使得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社區暴露出脆弱性,也會對游客[65]、政府[66]、企業[67]等其他利益相關者造成影響。針對自然災害對旅游業帶來的沖擊,學者們依托不同的案例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有借鑒意義的韌性建設策略,其中,旅游恢復記分卡(tourism recovery scorecard,TOURS)被嘗試作為危機溝通工具,對旅游目的地災后恢復的進度進行基準測試和監測[68],加強政府間合作以促進災后目的地恢復和管理等[69]。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造成的影響也不利于旅游業的韌性發展。
生態系統的人為壓力或影響往往既是社區能力的催化劑,也是一個嚴酷的考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水資源壓力[70-72]、海洋資源減少[73]、海洋環境退化[74]等生態環境問題給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許多旅游目的地資源的使用注重短期利益,以資源壓力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使得目的地脆弱性加劇。因此,從社區成員參與、關系網絡、組織發展及方案協調4個方面培育有韌性、適應性和變革型的社區,已成為旅游地社區建立韌性以對抗脆弱性和促進未來可持續性的重要探索[70]。
3.1.2 社會經濟問題中的旅游業韌性研究
社會經濟問題中的旅游業韌性研究包含了社會問題層面和經濟危機層面。在眾多社會問題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人員流動的限制對旅游業造成停滯性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和貨幣貶值也可能導致旅行需求下降,沖擊旅游業的健康和穩定發展?;仡?1世紀以來暴發的口蹄疫、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埃博拉疫情及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旅游業的復興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
新冠疫情對旅游業的沖擊表現為旅游業在新冠疫情面前暴露出脆弱性[75]、企業財務績效表現不佳[76]、旅游從業人員失業問題[77]、客戶關系問題(如旅游客戶投訴)[78]、影響中小企業的反應策略(投資與撤資行為)[79]等。此外,現有的以COVID-19為背景的旅游業韌性文獻中還探討了韌性評價和驅動因素[75],并從旅游業員工[80]、旅游企業[81]、旅游地[82]、旅游經濟發展等角度[83]提出了不同的危機治理和韌性建設策略,系統地構建了旅游韌性體系,以實現產業的韌性成長和高質量發展[47]。
經濟危機下的旅游業韌性問題也是關注重點。?ikovic′等研究了兩個沿海旅游勝地(美國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和克羅地亞奧帕蒂亞)在面臨挑戰時的韌性,發現全球經濟危機阻礙了這兩個目的地從危機事件中復蘇[86]。有研究揭示了海島國家暴露于國際金融危機下的旅游經濟脆弱性[87]。還有學者考察了通貨膨脹危機、股市崩盤、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等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對國際旅游流動造成的不同影響[88]。
3.1.3 制度文化沖突下的旅游業韌性研究
相較于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社會安全問題背景下旅游業韌性的研究,恐怖主義、戰爭沖突等影響下旅游業韌性研究的有關文獻并不多見,但其對目的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仍不容小覷。政治沖突和不穩定常會使得目的地陷入孤立,進而影響旅游業的正常運營。
政治沖突會影響目的地在安全穩定上的形象,亦會沖擊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場和經濟韌性[89]。政局的穩定性影響著客源市場的旅游決策。從旅游供給層面看,以“9?11”恐怖襲擊事件為例的政治沖突使得個別地區旅游業遭受損失,酒店行業績效表現不佳[88],影響旅游業就業[90]。通過自回歸分布式滯后模型,Liu和Pratt發現在全球范圍內,恐怖主義對國際旅游需求沒有長期影響,短期影響相當有限;95 個國家中有9 個國家顯示了恐怖主義與國際旅游人次之間具有長期關系,25個國家使用時間序列模型揭示了恐怖主義對國際旅游人次的短期影響,說明國際旅游業對恐怖主義具有韌性,且恐怖主義的影響因政治體制、收入和旅游強度而異[91]。為盡量減少未來類似突發危機事件對旅游業的不良影響,還需要旅游企業、組織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以緩解危機事件的影響[88]。
旅游業韌性的主要理論依據有:適應性循環理論、危機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多樣性理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脆弱性理論、擾沌理論、韌性區域理論、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這些理論分別在不同程度上豐富和充實了現有的韌性概念,使得韌性理論更加飽滿。
如前所述,脆弱性使得學者去探尋如何反脆弱,參考脆弱性理論可以從相對的視角探討什么是韌性的特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從人類與環境耦合的角度提出脆弱性是指易損的系統受破壞或傷害的程度,取決于其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適應力[92]。暴露度-敏感性-適應能力分析框架(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已經成為當前許多脆弱性研究的主流方法基礎[93-95]。脆弱性研究通常旨在了解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其發生的規模以及所涉及的主要參與者,以確定降低、應對和適應風險的機會。脆弱性研究給韌性研究提供了借鑒參考比較的渠道,但韌性研究須考慮到系統在危機中的適應能力。
危機管理理論通過關注自然災害、饑荒或流行病等重大事件,關注權力和個體機構的局限性,側重于歷史和政治經濟過程,這可能導致某些群體、地區或部門更容易受到此類事件的影響。世界旅游組織將旅游危機事件定義為:影響旅游者對某區域(國家和地區)的旅游信心,擾亂旅游業正常秩序,對旅游業發展產生重大沖擊和影響的事件[96]。4R 危機管理理論最早由Heath 提出,該理論從危機縮減(reduction)、危機預備(readiness)、危機反應(response)和危機恢復(recovery)4個環節講述如何應對危機事件[97]。危機管理理論為旅游業提升韌性可以提供諸多思路和啟發。
韌性從工程領域向生態領域和社會經濟領域的應用延伸,吸納了生物多樣性理論。該理論認為,多樣性能抵抗脆弱性的干擾,體現著資源的可供選擇性和某種程度上的互補性,有助于系統的正常運行,這也是韌性發揮作用的體現[98]。可持續發展理論為韌性分析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維度和視角,從自然-社會-經濟等多維來探討系統韌性的提升,而韌性提高了在具有不確定性、未知性、多變性的世界中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99]。利益相關者理論能充分刻畫不確定性風險對股東、員工、游客、居民、政府等不同主體的脆弱性影響,為探討如何提升不同主體的風險防御力等提供韌性構建的思路[100-101]。
韌性系統更加復雜,復雜理論和循環適應理論也提供了很強的借鑒。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由Holland于1994 年提出[102],其核心思想為:系統中具有適應能力的主動個體是適應性主體,是構成復雜適應系統的基本要素。社會生態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種復雜適應系統,并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和沖擊[12],表現出各主體共同進化過程[14]。Walker 和Meyers、Beisner 等認為,社會生態系統具有不確定性、非線性、多穩態、自組織、自適應、閾值效應、路徑依賴及多種結果等特征[14,103]。
適應性循環理論解釋了復雜系統的變化過程,認為系統的變化不是簡單的循環或達到某一平衡,而是經歷由開發、保護、釋放、更新構成的適應性循環單位[25]。在適應性循環的描述中,通過潛力、連接度和適應能力3 個量來刻畫系統狀態變化[104]。Gunderson和Holling以適應性循環模型來描述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過程及其機制并基于適應性循環,提出了擾沌理論[13]。該理論指出,系統在遇到變化時,通過適應性循環中的記憶(remember)與反抗(revolt),即擾沌過程,前一個循環單元完成后會進化到后一個更高級的循環中形成新的動態平衡。整個過程既是創新的,也是保守的,具備了適應、變化、進化的能力,能夠在不斷應變的動態過程中增強韌性[13]。
旅游業韌性研究的方法相對多元,以定性研究法居多,還有定量研究法和其他研究方法;研究數據來源于多種渠道,比如訪談、問卷調查、田野調查、二手數據和面板數據等。
3.3.1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文獻綜述等都是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比如李霞采用單案例研究的方法對攜程在新冠疫情重創中表現出來的韌性進行分析[105];Cartier 和Taylor 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和二手資料獲取數據,識別旅游目的地危機管理過程和社區韌性響應之間的關系[106]。Madeira等在新冠疫情期間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了葡萄牙餐飲業企業家對后疫情時代餐飲行業發展的感知[107]。針對韌性提升的需要,學者們從旅游組織[108]、旅游目的地[16]、旅游行業[85]等方面提出策略,助力鍛造產業韌性,促進高質量發展。除此之外,還有學者通過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圍繞旅游業韌性進行文獻綜述[34,109-110]。
3.3.2 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運用在旅游經濟和旅游地韌性的衡量及驅動因素上。王倩等從抵御力、恢復力、重組力和更新力4 個維度構建旅游經濟系統韌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熵值法、核密度估計及莫蘭指數分析中國旅游經濟系統韌性的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111];龐冬彥等運用熵值法評價山東省旅游經濟系統的韌性,通過地理探測器和障礙度模型研究了旅游經濟系統的影響及障礙因素[112];董亞娟和張一荻通過熵值法和DEA-Tobit模型測度了中國入境旅游經濟韌性水平[113]。Kim和Marcouiller使用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10 個以旅游業為基礎的區域經濟體的脆弱性和韌性[114]。此外,還有學者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危機和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91]、旅游經濟韌性與旅游發展質量的關系[115]。
企業以3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韌性,即生存、適應和創新[116]。為了能夠在危機中存活下來,企業可以采取引導營銷(如轉向本國市場)、縮減成本、穩固資金鏈等措施。為了適應變化的環境,企業可以新建業務部門迎合市場需要、與利益相關者協作。企業間的合作使其通過共享經驗進行相互學習[117],有助于企業的安全運營,減輕沖擊帶來的傷害,并與合作伙伴協調未來的預防工作,提升對危機的辨識能力。企業之間可以建立聯盟,以在必要時相互提供支持。強大的貿易伙伴關系創造了一個目標或愿景,能夠在危機時提供韌性,形成致力于解決問題的文化[118]。技術代表了在旅游業創造靈活性的主要力量[119]。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信息技術解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包括遠程工作、線上教育等;也提供了新的休閑選擇,如直播旅游、虛擬旅游等。目前,技術基礎設施已經無處不在,旅游業的創新勢在必行。旅游企業通過短期和長期目標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資源,推動電子旅游的變革[120]。此外,通過提高危機預測和甄別能力、穩定企業資金輸入和釋放人力資源效能等途徑可以增強企業組織的韌性[47]。雇員的信心[121]、員工敬業度以及情感、心理和文化準備對于企業應對破壞性事件和建立韌性也至關重要[122]。
旅游目的地層面的韌性建設可以從應對危機的方式和恢復旅游者信心入手。一方面,在旅游目的地,韌性思維可以通過加強關系和合作,以及構建全面的社交網絡來實現[117]。這為目的地危機管理和韌性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要求利益相關者對旅游相關規劃和決策的高度認同和參與,增加對旅游規劃和決策的信任,以便通力合作,采取集體行動[123]。另一方面,危機發生以后,旅游目的地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恢復旅游消費者的信心。絕大多數潛在旅游者通過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等多種信息來源獲取對目的地受沖擊情況的認識。研究表明,利好消息對促進目的地災后恢復、消除潛在游客的顧慮、促進目的地形象恢復、形成社會支持氛圍等起到積極作用[124]。目的地需要重視在危機事件發生后的信息中融入更多情感,產生積極的公眾情緒,例如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與潛在旅游者進行交流和互動,提高他們對目的地的認識,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利用潛在游客的情感共鳴來改變消極的態度和引導積極的態度。此外,旅游地本身還應注重提高旅游地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旅游供給端的創新和培育多樣化的旅游業態,這能夠起到吸引旅游者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雙重效用。不容忽視的是,當地社區往往復雜多樣,旅游發展必須量身定制,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重振受到沖擊的旅游業依賴于旅游信心的增強和對所涉風險固有認知的減輕[124]。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溝通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搭建了橋梁。在危機事件下,持續溝通不失為了解當前環境狀況和旅游決策可能性的一種有效手段[101]。溝通可以減少焦慮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增加旅游者內心的平靜和提供正確的信息,促使旅游消費者無壓力的旅游活動。
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提供了新的社會交往環境,使得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復雜多樣。因此,旅游消費者要對各種渠道的信息具有辨別和甄別能力。不同的信息發布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動機,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且在社交網絡中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旅游業的韌性建設也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和參與,通過這些參與、協作,可以產生解決重大社會挑戰的創新辦法,從而促進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125]。
政府在旅游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的重要角色。當危機和災害發生時,所有的行業很大程度上指望政府的刺激計劃和干預來提高他們的生產力[93]。首先,政府應運用好宏觀調控以維持人、財、物等資源的穩定性,破解旅游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供給難題,加大對旅游初創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力度,推動紓困政策落地實施。其次,政府要鼓勵各個利益相關者共同搭建災害治理、危機應對等共享平臺,整合各地區旅游發展管理的技術資源,實現更大范圍的區域經驗交流和先進治理模式復制,鼓勵政企合作并為企業創造便利條件。再次,各級政府需提升風險預警和危機辨別能力,以減少突發事件對旅游業造成的損失。為此,需要借助投資和技術研發的力量,促進相關技術盡快應用于實踐。最后,引進和學習國際最先進的旅游治理理念和突發事件的防治技術,結合綜合管理和聯合管理,因地制宜,以提高旅游業韌性建設效率。
在當今全球化和快速發展的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旅游業面臨應對和適應各種復雜因素的挑戰和轉型壓力。對于旅游管理來說,評估和規劃韌性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新冠疫情的暴發,需要人們對旅游業的韌性發展給予更多關注,減少其脆弱性和增加韌性,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首先梳理了韌性的概念和特征,從宏觀、中觀、微觀3 個維度對旅游業韌性進行設計;然后通過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檢索出2002年1月―2022年11月共1584篇國內外旅游業韌性研究的相關文獻,從文獻年度分布情況、作者合作圖譜、機構合作圖譜直觀把握了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從研究主題分析、研究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總結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并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提出旅游業韌性建設的路徑。具體結論如下。
(1)本文對韌性概念進行了回顧,并提出旅游業韌性的框架。韌性的概念演變大致經歷了“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演化韌性”的過程。其中,演化韌性更適合社會系統非均衡持續變化的特征,因此,以動態的演化視角審視韌性是當今的主流。從國內外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對韌性概念的主要認識得出韌性具備防御能力、調整恢復能力和重組進化能力3 個核心能力。在此基礎上,本文從旅游活動和產業屬性思考了旅游業韌性,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嘗試構建了旅游業韌性。其中,宏觀層面指的是旅游系統韌性;在宏觀韌性的框架下,中觀層面包括供給韌性、需求韌性、結構韌性和管理韌性;微觀層面具體指增強旅游業韌性的各種要素,如旅游產品競爭力、市場偏好、產業生態結構、技術創新、組織文化等。不同韌性要素、層次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協同促進旅游業韌性的建設。
(2)旅游業韌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來源于國外,英文文獻明顯多于中文文獻,且發表在旅游領域頂級核心期刊的英文文獻數量也多于中文文獻。但近兩年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關注旅游業韌性的相關研究,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從作者、機構的合作情況看,國內的研究者、研究團隊少于國外,團隊規模也比國外小,國內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和影響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加強作者、機構間的相互認可和合作對于豐富我國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大有裨益。通過CiteSpace 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表明,國內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多樣、分散、影響力小,原因可能在于國內研究該領域的起步時間晚,主要研究內容有新冠疫情背景下對旅游業韌性的思考、鄉村旅游脆弱性、韌性評估與影響因素研究、旅游社區韌性等方面;國外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遠比國內豐碩,研究主題更加寬泛,其中不乏影響深遠的文獻。其主要內容集中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社會生態系統層面的因素與旅游業韌性發展的關系,危機背景下的韌性評估與影響因素,以及旅游企業、旅游地、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韌性規劃和發展管理策略。
(3)本文從研究主題、研究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3個角度對旅游業韌性研究進行剖析。在研究主題上,剖析文獻的主要研究內容,將研究主題分為生態環境變化下、社會經濟問題中和制度文化沖突下的旅游業韌性研究。在相關理論方面,主要有適應性循環理論、危機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多樣性理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脆弱性理論、擾沌理論、韌性區域理論、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獻居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是案例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某旅游目的地為研究對象,對企業或目的地社區進行參與式觀察與訪談,通過一段時間的田野調查來獲取數據;在評估旅游經濟和旅游地韌性及其影響因素時,定量研究方法被應用得更多。此外,也有部分文獻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比如研究者選擇某案例地,先通過對利益相關主體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等定性研究法獲得部分數據,再采用定量研究法進行量化處理。從研究方法上可以發現,該領域的大多數關于研究聚焦小尺度的旅游地、社區或區域,研究方法選擇和數據收集渠道靈活多樣。
(4)本文針對旅游組織/企業、旅游目的地、消費者信心及政府等4個利益相關者討論了旅游業韌性建設的路徑。旅游組織/企業可以從生存、適應和創新的形式表現出韌性;旅游目的地需要同時關注危機應對和旅游信心恢復;消費者要對旅游復蘇抱有積極的態度和信心,傳遞正確的信息和積極參與旅游恢復;政府充分發揮政策干預支持和溝通橋梁的作用。
在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環境錯綜復雜、國外不確定事件頻發的時代環境下,考慮到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及產業恢復、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推動旅游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客觀上需要構建一個具有韌性的旅游業系統。然而,圍繞旅游業韌性的相關研究仍然有待深入挖掘和探索。因此,通過梳理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中的文獻,本文對未來我國旅游業韌性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1)進行系統性的旅游業韌性理論研究。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領域的理論研究也碩果累累。然而,在旅游業韌性研究方面的高水平理論成果鳳毛麟角。作為國內新興的研究話題,其有關的定義、內涵等尚未得到被廣泛認可的結論。隨著產業融合、學科融合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旅游業從疫情中恢復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旅游領域的相關理論成果如雨后春筍,未來中國旅游業韌性研究的理論體系將越來越系統化、成熟化,以指導旅游業更加具有韌性的發展。
(2)2020年之后旅游業韌性發展研究。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襲擊和反復使得旅游業發展慘遭重創和屢受抑制,但目前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隨著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旅游業的韌性發展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該領域研究成果也呈現明顯的增勢。在2020年之后,相關研究成果將越來越豐富和深入,同時,旅游業韌性與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也將可能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
(3)不同地域的旅游業韌性異質性實踐及比較研究。此次新冠疫情的沖擊凸顯出旅游業的脆弱性,并且伴隨著我國全域旅游的深入發展,旅游業韌性發展的實踐研究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發展思路、影響機制、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等層面推進不同區域旅游業的韌性研究,比較地區差異,鼓勵地區間相互啟發、學習借鑒,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更好結合,促進我國各地區旅游業更具韌性、更可持續性的發展。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本文收集的數據僅限于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中的文獻,且檢索詞限定為“旅游”和“韌性”,未來的研究可以將檢索范圍擴大到其他可獲得的數據庫中,選擇與旅游業韌性相關的其他關鍵詞,以進行更全面的分析。本文簡要列舉了幾個旅游業韌性相關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未能深入挖掘和細化韌性相關的其他理論和方法,后續的研究對此進一步拓展,以充實旅游業韌性研究適用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