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
走過汗牛充棟、無窮無盡的書山,穿過無邊無際、眼花繚亂的數字海嘯,我們常聽到各種諄諄教誨:閱讀可以填充我們狹窄的人生,說得好像我們的人生還像從前一樣狹窄。還有各種對比: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說得日本人就很愛讀書似的。閱讀率下降其實是世界性的現象,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是導致閱讀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我認為,讀書這件事,不能肩負什么沉重的目的。太多人為金榜題名而苦讀,為滿足老師、家長或自己的虛榮心而悶讀,于是,你看到那些一點也不快樂的少年讀書人,十幾年的怨恨,化為畢業前夕紛紛揚揚的撕書和烈火熊熊的焚書。這些像填鴨一樣被喂了太多書的學生,就像被拉壞了的彈簧,當來自教育系統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壓力過多地傳導到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可能就塌陷了。英語里“畢業”是commencement,意思是“開始”,是人生的起點。而我們很多人都會在畢業那天終結學習,所以有些人的口頭禪是“我讀書那會兒”。
縱跨紙媒、網絡兩世代的我們,當然喜歡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無限知識寶庫,但處理龐大信息量的方法與能力,還是來自閱讀訓練。讀書和上網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自成架構,因為每本書實際上都是一個自成體系的人,它們有各自的價值邏輯、展開方式、論述立場。在網上搜尋秦國的材料,是趟漫無邊際的追逐,泥沙俱下;而閱讀一本先秦史的書,則是行程有始有終、景點分明的旅行。一個經過充分閱讀訓練的人,就算上網搜集資料也能分外得心應手。所以,在這個無限出版的年代,在這個數字海嘯的年代,建立個性化閱讀的生活方式,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在需求,這才最重要。
讀書是真正為己之事,不能只是因工作需要或別人的要求而讀。不一定要讀那些名人開列的書單或世所共知的名著,如果你與它們無緣,實在難以卒讀的話,就不要為難自己。如果你單純理解不了魯迅的深刻,如果你簡潔明快忍受不了莫言的排山倒海,那又有什么關系呢?你可以去尋找能與自己同頻共振的作家。
無論世界運轉多快,請相信總有一部分人屬于寂寞,憑著冷雨敲窗,憑著深宵人未寐,愿去閱讀那些對自己脾氣的書。不求甚解,風吹哪頁讀哪頁。認真做事是對的,太認真不是都好。因為,閱讀除了量化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的無用之用——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符號性的家園里安頓生命。人們取來一本書,打開它,這本身就有美學的含義。倘若我們不打開它,書又有什么用呢?它僅僅是一疊紙而已。但是,如果我們去讀它,就會出現新奇的東西。每本書都滿載著已逝去的時光的含義,在層層疊疊的累積中,如一條大河載著各種漂浮物流向未來。
讀書,應以全部生命相沖擊,方能有所感受。換句話說,那些被書寫過的普遍規律,僅當我們以自己生命的全部體驗與它們相沖擊時,才呈現出它們的真理性,才不再是教條,才能成為融入生命的學問、構建心靈的學問。有的讀過的書,我們點滴不漏全部還給了老師,我們和那本書虛度了一段時光,只是別人看起來我們在刻苦讀書而已。而有些書,與它的遭遇就是發現你自己、滋養你自己、打磨你自己。那本書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這一切的區別,就在于閱讀時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我們的閱讀欲望應該來自我們對個人精神危機的日益強烈的感受,而不是什么人的強制和灌輸。
在一個無限出版的年代,多少人已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他們擁有信息但沒有知識,擁有觀點但沒有原則,擁有本能但沒有信念。因此,還是忠于內心去讀書吧!讀那些能使你伸展自己、拉高自己的書。不要讓我推薦書單,因為來自思維間的交流,是一種說不清的緣分。說到底,普天下之書,寫的都是寂寞言。一頁頁書是透明的玻璃,我們透過素紙深深對望。靈魂的呼喚和被呼喚,讓我們的寂寞變得彼此熨帖。逆流而上,千載之上,也能夠可人如玉,知己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