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銀霞

提起李商隱,人們總想到他寫的《錦瑟》之類的朦朧詩。這類詩歌委婉含蓄,讓人有一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而他寫的《謝書》,所表達的情感卻讓人一目了然:
微意何曾有一毫,
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后,
不羨王祥得佩刀。
“謝書”,指為表達謝意的書信,也就是說這是一封感謝信。感謝的對象是李商隱的老師令狐楚。
李商隱起筆便直抒胸臆。“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得您恩遇未曾有一絲一毫的報答,只能空拿著筆硯接受您的虎略龍韜。龍韜,古代兵法《六韜》之一。《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據傳是姜子牙所作。西漢時期,年輕的張良有一天遇到一個白胡子老頭。老頭從橋上把鞋子踢到橋底下,張良給他撿回來,態度畢恭畢敬。如此反復幾次,張良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不耐煩。于是,老人傳給了他《太公兵法》。原來這個老人是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黃石公。張良學得兵書的精髓,后來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漢朝的開國功臣。李商隱在這里,把令狐楚比作黃石公,把自己比作張良,表達了內心的謙卑。
“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自從您傳授了我為文的方法后,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讓我慕羨。“王祥佩刀”是個典故,指一個人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貴的寶物,獲得了很好的機遇。故事說的是曹操的部將呂虔。呂虔非常勇猛,立下許多戰功。他有一把佩刀,制刀工匠認為只有位列三公的人才有資格佩帶。于是呂虔把刀送給了王祥,并說:“如果不是有能耐的人,佩帶的話反而會引來禍害。我看你有宰相的肚量,所以送給你。”王祥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公,后來果然成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的大臣。
與得到寶物相比,李商隱認為得到老師令狐楚的真傳,更加珍貴。這明著贊揚老師,也暗暗為自己自豪。
李商隱的這一首《謝書》,把對待恩情的態度,大聲說了出來。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李商隱為什么要給令狐楚寫這樣一封《謝書》呢?這要從李商隱的人生經歷說起。
李商隱小時候非常聰穎。他的父親是一位小縣令,對他悉心培養。不幸的是,在他大約10歲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小小年紀就擔起養家之責,幫人抄書賺錢,貼補家用。在抄書過程中,他學得了不少東西。他還跟著家族中的一位堂叔父學習經典古文和詩歌創作。16歲時,他帶著自己創作的古文《才論》和《圣論》,到洛陽城里拜謁各路名人,結識了改變他人生的令狐楚。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是歷仕六朝的元老重臣,非常欣賞他,將他招至自己幕下做幕僚。

令狐楚見他擅長古文,不擅駢文,而當時的科舉考試以駢文為主題,于是親自教他。在當時,令狐楚的駢文與杜甫的詩歌、韓愈的古文并稱為“三絕”。有名師的精心指導,加上自身的文學功底,李商隱很快掌握了駢文寫作。可是,他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他連續考了幾次都名落孫山,后來經過令狐楚的大力推薦,才得以進士及第。對此,他在《上令狐相公狀》中說“碎首糜軀,莫知其報效”,也就是說,粉身碎骨,也不能夠報答您的恩情。
李商隱常年待在令狐楚的幕府中,專門替老師執掌章奏起草。令狐楚見他性格內向,還讓自己擅長交際的兒子令狐绹帶他去社交。對于李商隱來說,令狐楚是老師,是父親,是上司,是人世間再也無法遇到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令狐楚還急召李商隱為自己代草遺表。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隱寫了一首詩《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詩中有“百生終莫報,九死諒難追”的句子,“百生”“九死”與“莫報”“難追”形成強烈的對比沖突,將李商隱心中的感激、遺憾與悔恨交織在一起。
對別人表示感謝的話,李商隱大聲說了出來。如果古代詩人要表達“我怎么這么慘”“我的命好苦啊”,他們會怎么說呢?我們來看看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的杜牧是怎么寫詩發牢騷的。
杜牧,我們知道是一個大才子,出身京兆杜氏。京兆杜氏是名門望族,當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說法。杜家家大業大,“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郊外還有樊川別墅。杜牧的爺爺杜佑擔任過宰相,在杜牧10歲時去世了,接著杜牧的父親也離開了人世。雖說家道中落,但杜牧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才華橫溢,后來又中了進士。他一生主要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
杜牧詩文俱佳,隨便一首,都韻味悠長。據說杜牧臨死之前,燒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詩文,留下的只有十之二三,都是精品。我們來看看他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首小詩,主體色調感覺是冷色調的。
開頭第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營造了一種凄清冰冷的氛圍。在一個秋日的夜晚,蠟燭的光使畫屏也變得冰冷了。“輕羅小扇撲流螢”,一個宮女拿著小扇子去撲流螢。“輕羅小扇”是一個隱喻。成語 “秋扇見捐”的意思是,秋天的扇子只剩下被拋棄的命運。“輕羅小扇”代表著棄婦的命運。而“撲流螢”更說明這里地處偏遠的冷宮,才有螢火蟲成群出現。
“天階夜色涼如水”,秋天的夜晚,所有的一切都帶來冰涼如水的感覺,只有螢火蟲是活動著的。百無聊賴的宮女捉螢火蟲也累了,倦了,只能“臥看牽牛織女星”,牛郎織女代表了宮女對愛情的向往。
這首詩僅僅寫失意的宮女的故事嗎?不是的,不只在寫宮女的孤獨,還寫了杜牧自己的懷才不遇。宮女被皇帝冷落,杜牧也不被皇帝重視;宮女一個人孤單地守著冷宮,杜牧也是一個人流落江湖;宮女在神話故事當中尋找愛情,杜牧也渴望著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人生失意,不分男女。
杜牧回首往事,自省“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這位堪稱唐代末年最有才華的詩人和政論家,在大多數的時間里放浪形骸,寄身于煙花柳巷,不過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失意。
含著金鑰匙出生受多方照拂長大的孩子也有煩惱,然而這煩惱無人傾訴。
王昌齡在武陵的時候,武陵太守對他特別好,臨走之際還特地設宴相送,于是王昌齡寫下一首詩《答武陵田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我即將要佩劍遠行,一去千里了,在這臨別的宴席上,我深受感動,有一句話想要對太守說。曾經做過大梁城的賓客,一定不會辜負您像信陵君一樣的知遇之恩。詩的最后一句用的是信陵君的典故。信陵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因養食客三千而流芳后世。大梁就是魏國的都城,這里用來代指武陵和武陵太守對自己的恩遇。王昌齡回贈太守,表明了自己的感激和定會報恩的態度。因為是王昌齡在送別的酒席上即興所作,文字質樸而剛烈,真誠動人。
你看,要表達謝意,表達知遇之恩,詩人們個個旗幟鮮明,聲音洪亮;但是,要感嘆懷才不遇時,他們就恨不得離題萬里,恨不得把自己埋進土里,你不挖地三尺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想干什么。
的確,幽怨的心思要深深藏在心里面,不適合拿到臺面上來講。孟浩然四十多歲的時候,突然厭倦了隱居生活,就跑到京城里走了一遭。據說有一個皇帝親自面試的機會,他卻拿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氣得皇帝拂袖而去。“我沒有才能才使君主棄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而被朋友漸漸疏遠”,類似這樣的牢騷話直接說出來,聽的人一定尷尬,說的人簡直就在制造大型“社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