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瑋

三十歲之后才開始走進楊絳先生的文字,三十歲之前,我不敢也不愿輕易觸碰她那顆晶瑩而高貴的靈魂。
我常常覺得,人一輩子,有些情,有些愛,或者有些道理,都是隨著光陰的穿梭“熬”出來的,非得走到一定的年齡,才能悟出這個道理來。
二十幾歲時,青春的光焰熾熱蓬勃,猶如閃耀在天穹中的麗日,生命的激情是大于理智的。有了歲數的累積后才漸漸明白,一路走過來,是荊棘讓年輪有了深度,是磨難讓軀體變得堅韌。好比楊絳先生,她活了一百零五歲,時間在她身上留下多少故事。太過青春的年紀,是不易走進她的文學世界和情感世界的。
在當代中國作家里,楊絳先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她身上所閃現的治學的理性光芒,遠大于文學的感性火焰。盡管她在文學創作上也是造詣非凡,我還是愿意把她歸入學問家的行列。不過,她的文學才情,尤其是她面對生命泥淖時的優雅和從容,如何不讓人感佩呢?
閱讀楊絳,可稱為我三十歲之后的一場“文學修行”。
最先捧起的是《干校六記》,薄薄一冊,摹寫特殊年代的人與事。山雨來時,全家分離。那段歲月,南來北往,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活早不是當初的模樣了。作為文人,書齋已不存,家就是干校,干校就是家,丈夫、女兒、女婿,憑鴻雁傳書,日子是重壓之下的一種掙扎。然而,之后回首過往,她說,她心中并無恨。為什么要恨?“我們經歷的,別人也經歷了。”痛苦是特定年月里大家共同的遭際。那樣的磨難,“六記”寫不完,也寫不盡,更多的是咽進肚里。我在想,十年間,她孱弱的身軀承受了多少風雨!苦,是靈與肉的煎熬,但她沒有恨。恨不該是人生的底色,生命路上常常需要咬咬牙,再咬咬牙。
楊絳先生說過的話,我努力在悟,悟不到,是因為我還不夠成熟。
后來捧起的是《將飲茶》,同樣薄薄一冊。此時,她已至暮年,晚來風涼,冷暖自知。古人常講,人死后,世間一切皆忘,從此陰陽兩隔。“將飲茶”三個字,在她七十歲的時候說出,似乎還有些早,但她從容地說了,是看淡生死——到了“將飲茶”的年紀,怕什么,還有什么忌諱?!
從楊絳先生優雅而樸素的字里行間,我讀到了兩個字——知足!活時知足,死亦無憾。人活著,也許早應該懂得一些道理,比如活著的意義、占有與奉獻、待人接物,這都是必需的。說到底,人一生的行走,是為了一份愛。望得見彼岸,知足而淡然,是大智慧。當年,楊先生以驚人的毅力學習西班牙語,并翻譯了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幾年后,這本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的西班牙國王時,她就站在一旁,不驚,不喜,因為,不必驚,也不值得喜——生命中的日子就是這么一天天走過來的。
然而,生命還是要經歷坎坷,尤其是分離。《將飲茶》之后,傷痛一個接著一個來了。1997年,女兒錢瑗病逝,白發人送黑發人;1998年,丈夫錢鍾書病故,“我們仨”只留楊先生一人。
家,一下子散了。時間有時真的無情,分別時,恍如夢中。一副瘦弱的身軀,面對接連而來的打擊,如何承受?楊絳先生一定有獨自落淚的時候,但她走過來了。她相信,即使這個世界是混沌的,“死”也不能輕易道出,因為還有許多的“債”要還——人情之債,良心之債。于是,再往前走,往下活,也還得寫,寫就是“還債”。幾年后,有了《走到人生邊上》,又是薄薄一冊,卻字字珠璣。將近一百歲的老人,一個“老小孩兒”向年輕的生命釋疑,希望給幸與不幸的人指一下路,好少走些彎道。

已漸百歲,楊絳先生真正是走到人生的邊上了。
一百年,足夠長,活著,嘗遍人間五味,楊先生是這樣,我們,也莫不如此。那么,閱讀楊絳,確是一場文學上的修行。聽她說自己走過的一世,四季沒有了區別,因為生命是不停歇的創造。她從少女時代便提筆,到了已經望見生命彼岸的時刻,仍放不下此生之愛——愛人,愛生命,愛良知與道德。所以,楊絳先生之后,世上很少再有她那樣的“女先生”了。
閱讀楊絳先生,看時間里的風景,我懂了,有時,人生道理的提煉,真沒什么玄虛。我從三十歲之前走到了三十歲之后,其實路兩旁景色依舊,變了的是心靈所想,是愈加看清了生命中的那份摯愛。
這些年,我經常會很孤獨。我知道,讀書療治不了心上的這份寂寞,因為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要思考。思考是孤獨的跋涉,只能將人推向更空曠的虛無。說到底,我們還得真正面對生活,像楊絳先生那樣,面對生命中不期而遇的失和得,淡淡一笑,不驚,亦不喜。
我知道,這一切,是大智慧,而我還不能夠。
擁楊絳先生的書入懷,我覺得心上清朗,想問題不至于太過偏執,也不走極端。那么,親近她便是一個通向徹悟的過程。我用“親近”,不是矯情,因為,好文字能滌蕩心靈的塵埃。多少年了,我尋覓的正是這份靜。
放下書,從窗外望去,故鄉的七峰山如屏高聳,青煙淡淡繚繞,猶如大山廣博的襟懷里纏繞著的絲巾。多少回,抬頭看山,我感到心中沖騰著早已消失的赤子情懷。每個人都有現實的故鄉,也都有一個精神的家園,只是,現實的故鄉可以用腳步走回去,但精神的家園在哪?又怎么歸航?楊絳先生“走”了一百多年,她“回家”了,故事已經結束。對我們而言,這一切,卻還需要跋涉。
也許,渡到望得見生命彼岸的時候,才明白,人一生的時間,其實只為了愛。